帕拉格·康纳:竞争性联合——世界即将亚洲化
2023年8月4日
帕拉格·康纳 (Parag Khanna)全球战略家、畅销书作家、TED 讲坛主讲人。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顾问、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高级研究员、新美国基金会负责人、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2007 年出任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高级地缘政治顾问。
以下为帕拉格·康纳在全球化智库的演讲
2019年6月11日,全球战略家、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顾问、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高级研究员、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帕拉格·康纳(Parag Khanna)先生在全球化智库(CCG)北京总部发表了主题为“世界即将亚洲化:未来世界的贸易、冲突与文化研讨”的演讲。
我在印度出生,在中东阿布扎比、纽约和德国长大,然后在英美深造, 也在日内瓦和新加坡生活过。我每次来到北京都会看到这个城市的新发展。
在阿富汗服役的经历引导我去关注亚洲政治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我 个人的爱好。所以,我的新书《亚洲世纪》的第一章讲的就是“一带一路”。过去的 30 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0 年前,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我正在做的是以亚洲为中心,看世界是如何根据亚洲的成长而发生变化的。因为还没 有人做过类似的工作,所以我开始写关于亚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发现,曾经出版过的讨论亚洲国家的书籍要么以中国为中心,要么以 日本为中心,或以双边关系为中心,从来没有把亚洲国家当作一个系统来讨 论。我想这主要是殖民时期造成的结果。如今我们有了“一带一路”倡议, 但同时好像忘记了亚洲有自己的体系。曾经活跃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亚洲人, 让我们记得亚洲是一体的。过去 30 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包括巴尔干战争、“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民粹主义以及如今的 英国脱欧,话语体系都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关注点都在西方。由于近年来亚 洲飞速发展,国际事务的叙事逐渐体现出“泛亚洲性”,大家才开始意识到以 亚洲为中心的必要性。
如果我们看人口分布,有 50.1% 的世界人口居住在亚洲这个圆圈内,比世界其他地区的总人口还要多。但不要忘记,亚洲不只是这个圈内的区域, 它的版图可延伸至红海和地中海。很多人谈及亚洲的时候都指向中国,毫无 疑问,我们应该关注中国,然而亚洲不仅仅是中国。
我一般从1945年开始谈论亚洲历史。日本在二战结束后的30年间便发展成了发达国家。尤其是在20 世纪80 年代,日本甚至成了对美国的一个威胁,美国担心会被日本取代。然后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迎来了第二次发展浪潮。在第三次 发展浪潮期间,也就是40年前,中国举起改革开放的大旗阔步向前。现在第四次发展浪潮则主要由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带来。我们看到第四次浪潮中很大 部分外资来自第三次发展浪潮中发展起来的亚洲国家。所以,这个过程并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互利共赢的。
观察亚洲各国的经济增长可以看出,中国不再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放缓,而南亚和东南亚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超过 7%,人均收入增长了 3 ~ 4倍,它们转而变成了发展最快的国家。俄罗斯、土耳其、沙特阿拉伯曾经在 20世纪90年代更倾向西方,但现在更倾向亚洲,这可以通过其能源贸易、资金流向和外交关系看出,它们通过贸易和投资实现亚洲化,并且与亚洲各国的关系也越来越近。
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占亚洲的 1/3,GDP 占亚洲的 1/2,但我们看到, 现在西方的话语体系表现出来的仍是以西方为中心。尽管我们亚洲国家学习 借鉴西方的政治体系、活动和国际组织,如 WTO,但由亚洲国家建立的体系要以自己为中心,要有我们自己的发展特色。例如,目前亚投行有103 个成员, 跨越欧亚大陆和印度洋,甚至冰岛和智利也加入了亚投行,但亚投行可以优 先考虑亚洲国家的发展状况和需求。
基础设施曾经是不被看好的全球公共产品,但现在在人类社会得到了认可,这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中国。我们现在经历的是一个从下到上的改变。当然,国际社会对我们的发展也有影响,它带来的是全球贸易中心的转移——亚洲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份额已赶上欧洲。
尽管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由贸易协定还有待改善,但是亚洲在世界 贸易总额中所占份额已赶上欧洲。西方不再有曾经的联合性、统一性,这种 趋势越来越明显,如在 20世纪90年代我们可以看到北约组织内部对会费的 讨论,但现在,在伊朗、阿富汗政策上都能看出西方国家之间的不同观点。从长期来看,欧洲在贸易政策上更加活跃,有积极与亚洲开展更多贸易的诉 求,而美洲对贸易的依赖性较低。
在苏联解体后的30年里,亚洲的贸易伙伴主要在亚洲范围内,总量甚至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总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成就主要奠 定在和亚洲国家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在亚洲系统基础上。亚洲有制造业中心、食品生产地、原油生产地、大宗商品生产中心和金融中心、技术中心等,同 时也有年轻人口和老龄人口。亚洲的互补性存在于各种各样的领域,这是在 “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之前我们就有的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链和消费链。
我们来看“一带一路”建设所带来的改变。它带来的是亚非欧大陆的回归,是一个历史光辉时代复兴的过程,历史学家称之为“Afroeurasia”,这是 15—16 世纪非洲、欧洲、亚洲的集合体。我也在过去 30 年间游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见证了这一过程的慢慢展开。
我们现在对丝路的重建也是对历史的重建,通过刺激国家间合作,使得更多国家进入“竞争性联合”的基础建设竞争中。虽然有竞争发生,但都是良性竞争,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竞争不像军备竞争,受益的是公众,是享用基础设施的人民。哪怕国家间关系恶化,在一个国家内建立起来的轨道也无法再被要回,而这也是外交中的一个双赢实践。
苏联解体后以及后殖民时代的国家急迫想要发展基础建设和经济,也需要和世界接轨。过去这些内陆国家无法与世界其他国家做贸易。然而,在过去的10年间,大家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扩大,眼光也更长远了。当我游历到阿塞拜疆的时候,发现大家有了良好的教育,甚至学习了普通话。他们意识到在油价下跌、中国施以援手的同时,他们需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去发展经济和基础设施。
但我也想讲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很可能会看到,亚洲其他国家在成长后,会更有信心、更有筹码与中国谈判,甚至对中国的地位造成威胁。这样的循环是一个历史必然,它们最终将不再需要中国的资助和帮扶。包括缅甸和很多南亚、中亚国家,它们会有更多诉求,比如,可能会要求中国实施技术转移,或者提出其他条件。未来,每个国家可能都会思考与中国再谈判,重新讨论双边和多边合作。
选自《预见: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王辉耀、苗绿主编,外文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
![](http://www.ccg.org.cn/wp-content/uploads/2023/06/预见图书.png)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新时代中国与世界
中国是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力量
中亚五国渴望早日打通与中国贸易通道
“合、竞”为最好的国际关系之道
竞争性联合——世界即将亚洲化
东西南北,中国居“中”
用“文明对话”应对复杂的世界局势
中非贸易合作前景广阔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阿合作
贸易自由化和多边贸易改革成就互惠互利
第二部分 大国担当:中国与全球治理
人类站在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
WTO改革迫在眉睫
WTO成员应采取什么行动
十字路口的全球化与中国智慧
中国面临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好时机
亚投行是亚洲各国经济一体化的典范
以国际人道机构经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当前全球治理正遭受“创造性破坏”
加强“一带一路”合作制度化建设
中国正在扮演全球化国际贸易的领导角色
第三部分 深化改革开放 深度参与全球化
改革开放见证中国融入、影响全球价值链的40年
未来改革开放要准确把握国际规则的趋势
在全新的国际形势下找准改革开放的新定位
香港未来重在“聚才”与“聚财”
中国应坚持韬光养晦
从文明的角度把握中国的未来
智库的创新与未来
第四部分 承企业家精神走向世界
企业“走出去”应深入了解当地文化
通过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的融合创造未来
社会创新模式引领众创时代
王道思维——最适合华人企业永续的发展之道
全球化,中国企业有竞争力
“三重合力”打造世界级的中国跨国公司
第五部分 人才全球化赢未来
人口,创新和城市规划
国际化大城市建设中的人才竞争力
未来最好的教育来自人工智能
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创新
创业可以且应该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