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日本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是年轻人减少引起的创新力衰退

2023年7月19日

梁建章,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最近,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辜朝明曾在东京见证日本经济大衰退的全过程,并从中发现经济失去动力的原因——企业不约而同地试图修复资产负债表,使得资金都“冻结”在了银行里。为了保持经济活力,政府就必须施行持续的财政刺激政策。

但是这真是日本经济低迷十年的根本原因吗?一般来说,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萧条最多持续几年,即使是美国的“大萧条”也只是持续了十年左右,而日本的经济低迷持续了三十年。九十年代初,日本的人均GDP一度超过美国。当时日本拥有一大批如索尼,松下,日立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但是如今呢,全球前二十的科技公司几乎都是美国和中国的公司,日本公司几乎集体消失了, 人均GDP也被美国远远抛在后面。所以要了解日本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必须去深挖为什么日本企业在过去三十年的创新能力忽然就停滞了,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甚至于落后于日本和韩国。而日本创新力的拐点和日本年轻人口增长拐点的几乎是同步的,这并不是巧合。

我在《人口战略》中深入分析了日本老龄化对创新和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日本长期的低生育率,其人口规模和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恶化;创业和创新活力的缺失,使得日本在高科技创新的竞争中被美国和其他新兴国家击败。老龄化社会的影响会自我强化,因为相对庞大的老年人占据公司的高级管理职位,年轻人晋升速度和创业活力下降。因此,不仅日本的大公司的创新活力下降,而且也缺乏新的创业公司。另外随着养老负担加重,日本政府对于生育福利的支持力度也远不如北欧等发达国家。年轻人的收入几乎停滞,育儿压力加大,生育意愿低迷,陷入了长期的低生育率陷阱。

日本的教训尤其值得中国反思,因为中国的低生育率的危机来得比日本晚40年,而且现在的生育率已经低于日本。2040年左右,低生育率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可能比现在的日本还要严重。

政策建议

中国目前面临需求不足,消费者、投资人和企业家的消费与投资动力转弱等现象,也与当年的日本非常相似。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出台同时刺激消费和提振生育率的政策,当务之急是加大补贴生育的力度。短期来说,补贴生育的福利支出有助于扩大内需、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来看,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经济社会活力,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提升中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下文整理摘编自《人口战略》第10章。

01 日本,失去的几十年

20 世纪 50—80 年代,日本的经济在发达国家中是最具活力的。在长达 30 年的时间内,日本的年均 GDP 增长率超过 8%。日本公司成长迅速,在诸如电子工业、自动化以及工业设备等很多领域中都是创新的领导者。1990 年,在国家竞争力的世界排名中,日本高居榜首,而且日本的人均 GDP 也超过了美国。

然而,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日本的人口开始急剧老龄化,日本的经济命运也迅速反转。创新的引擎很快失去了动力,最具创新精神的日本公司几乎都开始变得迟缓和保守。最初在半导体行业中,紧接着就是软件和通信行业,最后在遗传学领域,日本公司被来自美国和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和韩国)的公司赶超。2008年,在最具竞争力国家的排名中,日本掉到了第 20 位。近年来,日本的人均 GDP 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的日本经济停滞,被经济学家称为“失去的十年”,然而,更准确的说法应当是“失去的几十年”,因为迄今为止,日本的经济衰退已经持续了三个十年。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日本成为世界上人口平均年龄最大的国家。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不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只出现了很短暂的婴儿潮,生育率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迅速下降。

目前在日本,每个劳动者需要抚养 0.8 名老人,此外,许多年龄超过 65 岁的日本老人依然在继续工作。日本每年的政府收入为 8.3万亿日元(约合 830 亿美元),但公共养老基金的规模已经超过 100万亿日元。

随着劳动力的老龄化,一家典型日本公司的员工年龄分布往往是这样的:年龄为 40~50 岁的员工数量,远多于 20 多岁和 30 多岁的员 工数量。通常情况下,日本企业在考虑给员工晋级的时候会论资排辈。当中年甚至更为年长的员工人数在公司中占据多数时,年轻员工的晋升就会放慢。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日本的年轻劳动者只能占据较低的职位,管理经验较少,财务资本和社会资本也都很少,造成其创业和创新能力低下。

我论证过“30岁左右的人最有潜力成为企业家”,日本是研究这种现象的一个很好的案例。在高科技产业如软件和互联网行业中,初创公司至关重要。在美国的十强企业中,有六家是在近40年内创立的,而在日本,没有一家是在近 40 年内成立的。

美国十大高科技公司中的七大公司的创始人至今仍然健在。他们创办公司的平均年龄是28岁。比尔·盖茨创立微软公司时,年仅20岁;莱昂纳多·波萨克创立思科公司时,年仅33岁;拉里·埃里森创立甲骨文公司时,年仅32岁;拉里·佩奇创立字母表公司时,年仅24岁;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创立戴尔公司时,年仅22岁。另外,已故的史蒂夫·乔布斯在 21 岁时创立了苹果公司。

这些公司在过去的 30 年里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相当于美国 GDP 总量的 10% 以上。美国经济的卓越表现,可以说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企业。

然而,在过去30年里,日本公司的价值却并没有增长多少。我观察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日本领先的互联网公司大都由跨国公司或大型财团的专业经理人来掌管运营。例如,日本最大的搜索引擎是谷歌日本公司,最大的门户网站和拍卖网站是雅虎日本公司,而最大的社交网站line原本是一家韩国公司的子公司。相较而言,在美国、中国甚至韩国,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是由当地的年轻企业家所创办的。这是日本缺乏创业精神的另一个证据。

02 日本企业的老龄化

日本不仅仅缺乏创业企业,即使是曾经领先的老牌企业,在与美国企业的竞争中也表现得行动迟缓,决策僵化。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力的老龄化与僵化的晋升制度相结合,削弱了日本公司的活力,导致它们在与美国年轻公司的创新竞争中落 败。例如,日本公司曾经一度主导世界的半导体产业。20 世纪 80 年 代,日本公司拥有世界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日本电气公司和东芝公 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两家半导体公司。世界十大半导体公司中有一半都 来自日本。然而,20 年之后,世界十大半导体公司中只有两家公司 来自日本。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两家公司分别是英特尔公司和来自韩国 的三星公司(见表 10—1)。日本公司衰败的原因是,半导体产业在 20世纪 90 年代出现了重大创新。英特尔公司抓住了个人电脑领域中微型处理器的机会,三星公司则占领了个人电脑领域中的内存芯片市场。相比之下,日本公司对新机遇的反应非常缓慢,它们继续专注于对大型机芯片的完善,却没有转换到个人电脑市场。结果,日本公司输给 了美国和韩国的竞争对手。

表 10—1 世界十大半导体公司在各地区的市场占有率

资料来源:Research Bulletin of IC Insights, 2017。

另一个例子是软件行业。美国和欧洲在 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了许多专注于 ERP(企业资源计划)的软件公司。领先的 ERP 软件制造商甲骨文公司和 SAP(思爱普)公司,已经进入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之列。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大和最先进的制造企业,可是,为什么没有出现一家全球 ERP 软件公司呢?

原因在于,与美国公司相比,日本公司在采用新的互联网技术方面非常缓慢。日本的管理层对互联网技术的认识水平比较低,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现有的业务流程。

日本的其他高科技产业,如互联网和通信设备,在适应新的互联网技术方面也非常迟缓。总体而言,日本不仅缺乏新的创业公司,而且现有公司也变得思想保守、行动缓慢、流程僵化。当技术创新和应用的步伐加快的时候,年长的日本高管人员就很难跟上了。

03 日本社会的老龄化

与其他生育率低的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政府给予鼓励生育政策的预算比较低。目前,日本的生育率只有 1.3 左右,仍然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为什么日本没有花更多的钱来提高生育率?我得到的答案是,日本政府的主要服务目标人群是老年人。越来越多的预算被用来支持老年人,日本政府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拿出更多的钱来资助养育子女的年轻夫妇。

在过去几年中,日本经历了持续的经济衰退,工资毫无增长,年轻员工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但是针对老年人的福利一直保持稳定。

日本经济的通货紧缩,也是以牺牲年轻人的利益为代价来帮助老年人的,因为即使没有名义上的加薪,在职老员工的实际工资也在不断上涨,而企业不愿雇用年轻人或给年轻人加薪。

图 10—7 显示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工资趋势。这表明,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年轻员工的工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他们的父母一代,而老年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基本上不受影响。

图 10—7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工资趋势

资料来源:Basic Survey on Wage Structure (annual edition), 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Consumer Price Index, Ministry of Public Management, Home Affairs,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注:设 20~24 岁的工资指数为 100。

日本退休老人所享有的福利和权益,退休后,日本员工可以领取原来工资的70%,远高于年轻员工的工资。政府通过税收和福利制度的设计,将本应属于年轻人的一大笔收入转移给了老年人,难怪日本被认为是老年人的天堂。

把年轻人的收入转移给老年人并非一定不公平,因为最终每个年轻人都会变老。然而,就像当老年人占据更多的管理岗位后,公司就会变得不那么具有创新精神一样,当老年人相对于年轻人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权力时,政府和整个社会都会变得更加保守,日本的政治家也采取了更加保守的经济政策。

20 世纪 90 年代,当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裂时,政府采取了零利率政策,使得那些管理不善的银行或企业能够继续生存下去。许多西方经济学家无法理解为什么日本政府不允许这些低生产率的企业倒闭,从而使得创新和创业所需的能量得以释放。这一政策选择也可能与劳动力的老龄化有关。日本人的中位年龄是45岁(而美国人的中位年龄是35岁)。如果政府允许这些企业倒闭,与一个 35 岁的劳动者相比,一个 45 岁的劳动者被解雇后学习新技能和找到新工作都要困难得多。

在一个老龄化社会中,公共政策会趋于保守和短视,年轻人则被边缘化,因为他们本就在政治的边缘。

为了省钱,更多年轻人不得不和父母一起生活。有一个词来形容那些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年轻人,即“食草男”。这些“食草男”通常只有临时的工作或没有工作,显然对于女性也没有吸引力。

据一本叫作《“食草男”正在改变日本》的畅销书估计,在 20~34 岁 的日本男性中,有 2/3 是“食草男”,按照传统的标准,日本女性越来越难以找到合适的丈夫,近年来,所有年龄段的日本单身女性比例都在迅速增加。她们中的许多人很可能不会结婚。晚婚或不婚进一步加剧了低生育率的问题,形成了恶性循环。

总结

从创新力的模型来看,日本虽然已经是创新的强国,但是由于长期的低生育率,其人口规模和人口能力(老龄化程度)不断恶化;创业和创新活力的缺失,使得日本在高科技创新的竞争中被美国和其他新兴国家击败。老龄化社会的影响会自我强化,因为老年人控制着选票和公司的管理职位,年轻人更加难以摆脱束缚。因此,在老龄化社会中,年轻人越来越缺乏进取心,也更不愿意结婚和抚养小孩,日本陷入了长期的低生育率陷阱。

日本的教训尤其值得中国反思,因为中国的低生育率的危机来得比日本晚 40 年,而且现在的生育率已经低于日本。2030—2040 年,低生育率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可能比现在日本面临的还要严重。

文章选自绕梁说,2023年7月19日

关键词 梁建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