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新书发布研讨会举办 嘉宾热议新时代中国教育走出去的趋势与路径

 

2023年5月25日,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总部举办“新时代中国教育走出去的趋势与路径”主题圆桌研讨会,会上发布了CCG秘书长苗绿博士和CCG副研究员曲梅博士研究新著《全球国际学校发展与中国实践》,该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国际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国际学校负责人、教育界专家学者与会,围绕中国教育国际化、国际教育合作等话题展开深度探讨。

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同时也蕴藏新发展机遇。教育国际化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才的必由之路,而教育走出去是促进多元文化交往、增进各国民心相通的核心载体。当前,我国教育已经具备良好的国际化发展基础与能力,就“新时代中国教育走出去的趋势与路径”开展深入探讨,推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正逢其时。

会上,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全国政协参政议政特聘专家赵阳首先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到海外办国际学校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企业在海外现在有150万员工,中国驻海外各国使领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海外侨胞急需国际学校。他就建立中国国际学校提出几点建议:第一,需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第二,需要加快制定统一规划,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第三,需要明确中国国际学校的办生地、招生对象、经费来源、招生主体以及目标等相关问题。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主席,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Kenan-Flagler商学院全球商业与技术实践教授,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Denis Simon认为,21世纪需要人才拥有全球视角和跨文化才学。过去认为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技能足够在工作中使用30年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为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人才都要培养“活到老,学到老”的习惯和思维模式。未来已来,面对产业结构重塑、人机交互等重大革新,如今工作当中更多要求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学科交互掌握更多技能,向综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并保持全球视角。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界可以通过共享知识来携手应对全球化和产业快速发展转型的需求。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强调,教育是一个国家崛起的根本大计,中国教育海外推广工作目前暂时存在缺口。西方国家的成熟经验说明,教育国际化不仅可以推动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可以给予国际人才培养机会,同时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国际学校‘走出去’方兴未艾,这一步与中国发展要求契合。当前国际局势存在很多机遇和挑战,因此应该让更多的人接受国际化教育,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华人华侨,国际人士、国际青少年都可以成为建立国际学校的受众群体。

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北京市政协委员、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GYLD)发起人兼秘书长苗绿博士发布了图书,介绍了《全球国际学校发展与中国实践》的成书背景、内容架构与成书目的,并对本书的要点内容进行了分享。她表示,国际人才在开放格局中占重要地位,中国培养优秀人才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引进来,更要考虑走出去。本书紧扣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梳理了全球国际学校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发达国家国际学校的建设经验和中国国际学校的发展现状,据此提出对中国国际学校未来发展的几点展望,并为中国建设海外国际学校提供建议,为社会各界了解中国国际学校提供了参考,意在助力推动中国教育更好对外开放。

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程丽表示,北京一零一中学在早期“引进来”中做到了把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和国内优质教育结合,从而进行优势互补。从“引进来”转向“走出去”,学校进行了很多的探索。首先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其次,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和话语权的变化,从学校自身而言,也计划在未来开展更多以中国学校为主体举办的世界性活动。

梅蘭书院校董会主席、北京语言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李晓梅表示,希望通过全球华校的努力让中华文化之花在全球盛放,以民间的形式来帮助全球华文学校从周末制课后制逐步地走向国际学校。她提出要做三种教育体系的海外国际学校:第一种是国内教育体系,服务对象是外交官和“走出去”的企业子女,保证他们在华文学校都能同步学习国内课程。第二个教育体系是当地国的教育体系,为当地华人华侨子女和当地居民服务。第三个教育体系是留学体系,这方面可以借鉴欧美成熟的留学体系建立经验,同时一定要立足华文学校来建国际学校,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才能让国际学校有长足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滕珺提出,中国教育走出去符合新型全球化发展,同时也承载着民间外交的任务。要注重教育品质、评价方式和知识体系的完备构建,这样才能让中国教育在海外具备国际影响力。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一是民间层面的,比如请海外大学做参访,从而在教育体系上得到认同。二是官方层面的,由政府出面,打包教育体系,从而解决出口问题。教育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思考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是可以相互链接的,并且以更精彩的方式呈现。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副主任杨睿表示,教育本身的目的是希望能够给青年人、中年人、社会带来更好的发展。因此,可以把不同国家和文化里好的教育实施手段学过来,反哺到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里。人大附中自2013年就在做中国教育“走出去”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坎坷。或许“走出去”在现阶段还难以规模化,但可以先把中国本土的国际化教育做好。其实两者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希望做更好的教育,把孩子培养成有家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的领袖型人才。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研究员、学术组织联络处副处长尹冬民主要介绍了国际中文教育的管理机制、主要实施项目和最新进展情况。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研究总监郑金连表示,CCG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并致力于中国人才国际化相关内容的研究,自2013年开始关注国际学校领域,并受海淀区相关部门委托对海淀六所著名国际学校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访谈和研究。因为AI技术的发展,教育和人才培养方式都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研究模式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革。国际人才培养研究当中,国际学校是非常重要的主体。今天的研讨会中各位专家和校长也分享了很多好的观点以及对未来的思考,作为研究部门之后也会进行整理并形成相关的建言和文章。

北京市八一学校副校长、国际部主管校长祝望北指出,中国的国际教育要培养“送得出去、收得回来”,具有“中国心,中国情,中国味”的真正的“中国人”。应该学习国外更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将来为祖国发展弥补短板,因此出国留学只是路径,不是目的。第二,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为每个孩子负责,学生决不是实验品。一定要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开放的态度、科学的精神与国际顶尖合作院校共跑3公里,在跑的过程中共享优质资源,进行中西融合。

全球青少年可持续发展大会(Youth SDG)秘书长李庆指出,“全球青少年可持续发展大会”是一个全球青少年交流互动的平台,这个平台既希望助力“走出去”,同时也欢迎更多的青少年来到中国进行交流、学习和共同成长。整个大会结合全球所关注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展示同学在可持续发展上的想法、正在实践或正在构想的方案,同时也会结合高端论坛、大师课程并邀请国际组织相关专家为同学们分享更多不一样的视角。希望通过不同的层次和角度,为全球青少年提供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机会。

随着全球化时代人员流动的加速,国际学校这一高速发展的组织形式逐渐壮大成熟。中国国际学校由在华国际学校和海外中国国际学校组成,各类在华国际学校不仅是中西教育融合的试验场,也吸引和培养了大量国际化人才。而在海外国际学校建设上,虽然发达国家具备先发优势,但海外中国国际学校也逐渐迸发出活力,有望使国际学校的世界图景更加多元化。

全球化智库(CCG)长期致力于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在国际人才、国际移民、华人华侨、出国留学和回国发展等领域开展并承接重大研究课题,举办系列活动,出版相关图书并发布系列研究报告。CCG自2016年起开始发布《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系列研究报告。目前,《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已发布五册,先后以中国国际学校整体发展情况、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战略、国际教育本土化、国际理解教育、回顾与展望为主题,为国际学校的发展及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建言献策。该系列报告将国际学校研究与全球化时代我国的宏观发展需求相结合,紧扣时代主题,关注国际学校最新发展动向及其对国家发展和中外交流的意义。系列报告自发布以来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对于促进中国国际学校发展具有一定价值。

 

【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系列】

 

CCG在京发布《中国国际学校报告蓝皮书(2016)》

中国国际学校布局“一带一路”潜力巨大 《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2017)》发布

《2018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发布:中国国际学校“国际教育本土化”进入“新时代”

《2019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发布 聚焦中国国际理解教育

《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2020》由CCG发布:建言国家人才规划顶层设计

《全球国际学校发展与中国实践》出版发布 助力国际学校发展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