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一件紧迫又重要的大事
2023年5月12日
梁建章,一个无法用标签来定义的人。
他是天才少年,13岁能用电脑程序作诗,15岁考入复旦少年班,人生一路开挂。
他是成功的企业家,仅4年时间,就把携程推上了纳斯达克。当携程被“围攻”时,梁建章力挽狂澜,将业务整体转向移动端,成功捍卫行业领先者的地位。
他是新晋网红,疫情期间,旅游业停滞,梁建章在直播间化身cosplay大佬,一人分饰数十种角色,是唐伯虎也是麦哲伦,会大跳海草舞也能用18秒报完30家酒店的菜名。
他是携程最大的王牌和杀手锏,也是吴晓波2020年最佩服的企业家。
商业之外,梁建章花了十多年时间持续地干一件事——推动人口政策改革。为此,他先后解锁了学者、科幻作者的身份,在百度上搜“梁建章 人口”的关键词,就有高达609万条相关结果。在微博上,他有两个账号,其中认证为“关注人口问题”的梁建章,坐拥80多万粉丝。
一个企业家,为什么会花10多年时间,执着解决中国人口问题?
这两天,梁建章关心的人口话题引发了全民关注。一是印度人口增至14.1亿,成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再一个是在刚刚过去的中央财经委会议中,重点提到了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人口对中国未来的走向有何影响?对普通人有着怎样的影响?
在他的新书《人口战略》出版之际,我们深度采访了梁建章,探究人口问题的背后真相,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01 近61年来,
中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梁建章关注人口问题缘起于2007年。
那一年,梁建章38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此时携程发展如日中天。商业上的成功,让梁建章获得世俗意义上财富和名利。
就在此时,他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辞任携程CEO职务,到斯坦福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人口、创业和中国劳动力市场。那时的梁建章不会想到,未来十几年,他都将为中国人口问题奔走疾呼。
“人口下滑之剧烈要比当初最悲观的预计更糟糕。”梁建章的忧虑并非杞人忧天。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2022年,中国人口近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人口负增长的背后,是出生人口的快速下跌。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为956万人,仅为6年前一半。
人口对国家有多重要?过去40余年,中国实际GDP总量增长29倍,人均GDP增长20倍。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人口红利的强劲支撑力。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相当年轻。有数据显示,30岁以下的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不到总人口的5%,老年抚养比相对较低。可以说,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优势,不仅唤醒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而且解放了农民劳动力,进而成就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今非昔比,在人口数量方面,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负增长,未来中国将逐步失去人口规模优势;在人口结构方面,中国的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将越来越严重。
梁建章用一个模型,道尽了人口与创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创新力=人口数量X人口能力X(内部交流量+外部交流量)。
从创新力模型来看,人口数量越多,创新力基础就越强,越能形成规模效应,中国作为一个创新力大国,其优势就是人口规模;人口能力包括教育、经验、年龄等维度,一个社会的老龄化程度越高,创新活力越低;中国的内部交流性之所以好,是因为民族团结、统一的文字以及良好的交通和通信设施;在外部交流上,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商品、资金、科技和人员交流,中国已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创新是一个随机过程,是一个寻找答案或随机探索的过程。”梁建章用一个形象地比喻来形容创新,人类社会就像大脑,人就像神经元,神经元越多(人口),活跃(个人能力)神经之间的连接越多(内部和外部交流),大脑就会越发达,越能找到解决方案的组合。
人口减少,最大的负面效应是规模效应降低和老龄化引起的创新力削弱。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突破3万亿元,研发投入成本越来越高。
中国人口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转折,搞懂它才能更好的应对它。
02 教育内卷是生育率最大的制约
事实上,生育意愿下降是所有国家经济发展共同的规律。
一方面是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后,人们生活的方式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参与度提高,生育意愿就会下降,这是经济发展的“副作用”。
令人心惊的是,中国人的生育意愿比发达国家还要低。
据国家卫计委调查数据,2006年到2016年,中国育龄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96个,而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75个,育龄妇女平均生育意愿显著低于日本和韩国的2.4的理想子女数。
中国怎么就成了全世界最不想生孩子的人,他们究竟在怕什么?
除了生育观念外,梁建章分析,年轻不愿生问题不在生育,根源在于高成本。
第一,高房价压抑了城市夫妇的生育意愿,中国大城市的房价相对收入是最高的。
第二,教育内卷是生育率的最大制约。中国独特的高考制度,使得家长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和费用来辅导孩子,导致中国育儿的财务成本和机会成本直线拉高,从“鸡娃”“教育内卷”等热词的流行就能够看出家长的焦虑。
除了教育成本外,教育效率没有质的提升。过去100年,世界发生了巨变,各行各业的生产率都有了极大提高。与之相反的是,18岁是中学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并不比一代人甚至两代人之前更多,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远比前人多。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以及各种高科技设备都远超过从前,但是教育效率并没有显著提高。
第三,中国的生育环境有待提升。在育儿福利幼托机构以及女性平权等方面,还有许多短板需要弥补。
“中国的抚养成本在全世界几乎是最高的,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生育率也是全世界最低的。”梁建章说。有数据显示,中国养育孩子到18岁的成本大约是50万元,一线城市大约是100万元。
众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低生育率导致日本的人口结构严重老龄化,创新活力的缺失,使得日本在高科技创新的竞争中被美国和其他新兴国家击败。2022年中国的生育率仅为1.07,比日本更低。很多人担心,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的覆辙。
在此背景下,中国如何应对低生育率危机?
03 鼓励生育不是说教,
是让所有人有自主生育的权利
推动中国人口政策的改革,梁建章是认真的。
在博士期间,他自编自导了一部纪录片,由于片中充斥着大量的数字、图表和逻辑分析,对大众来说并不友好。
至此之后,梁建章走上了人口科普的道路,解锁了作家身份。他和北大教授李建新合作,共同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和生育政策改革的迫切性;《中国人太多了吗》一书,因为话题敏感,几经辗转,直到被迫改名才得以出版;其后,他继续投入大量研究,出版了人口经济学著作《人口创新力》,2020年,又以人类旁观者的视角,想象人类“长生不老”的世界,科幻小说《永生之后》就是对生命伦理的讨论。
除了科普人口相关知识,梁建章身体力行地给各大公司打了个样,在携程内部先推行鼓励规定,拉长生育假,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人口的问题很紧迫,但是,影响又是长期才能看得到,我希望自己能做一点什么。”梁建章说,想要解决中国低生育率的陷阱,非一己之力能够完成,在个人、社会和政府三者间,政府才是人口破局的关键力量和最大推手。
在《人口战略》中,梁建章以全球化的视角,从各个国家汲取经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他看来,政府鼓励生育不是说教,也不是逼迫,而是真金白银的财政补贴和实实在在的福利,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发钱”。
不同地区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对于高收入家庭可以按照孩子数量减免个人所得税,对于低收入家庭可直接发放现金补贴。除此之外,政府需要结合大城市的扩容政策,实施购房补贴政策。
二是缩短学制,教育提速。
过去几年,知识以2-3年的周期迭代更新,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时代下,很多知识不需要死记硬背,而人工智能和在线技术可以帮助教学。
如果能够提速,把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从12年缩短至10年,既可以减轻家长养育成本的压力,提升生育意愿,又能让一部分人早点步入工作岗位,女性也会多出几年时间来建立家庭和生育孩子。总体而言,如果在学校的时间能减少两年,或将提高20%~30%的生育率。
三是鼓励生育,复兴敬祖传后的文化
除了提供良好的生育福利,各国政府还试图建立一种鼓励生育的文化。例如,俄罗斯在街头和地铁上张贴着鼓励妇女多生孩子的海报;法国政府给生育4个或更多孩子的母亲颁发荣誉奖章。
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祠堂文化和祖先崇拜的习俗,在他看来,中国在提倡生育文化时,可以发掘一些中国传统的敬祖传后的文化。重建生育文化是辅助性的,根本上还是要靠政府。
很多人把梁建章称作是催生办主任,不过,梁建章不是鼓励或是“逼”年轻人多生,而是鼓励政府鼓励生,让所有家庭拥有自主生育的权利。
04 结语
“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梁建章就是那个点燃火光的人。
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推出前,他主张修改“计划生育”,放开生育;“单独二孩”政策实行后,他认为应该全面放开生育;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终于实施了,梁建章的论述重点放在了鼓励生育上,主张尽快出台托育、住房、教育等配套措施,减轻育龄家庭的育儿成本,让更多人敢生二孩……
十余年间,梁建章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当下,国家已经认识到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在刚刚过去的中央财经委会议中,重点提到了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
当我们谈论人口的时候,究竟在谈论什么?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写道:“如果你忘记了人类是动物,你就永远无法了解人性,你也无法理解历史。”而动物最重要的是生存和繁衍。
梁建章在《人口战略》的结尾,写下这样一句话:再次仰望星空,不禁感叹,相对于宇宙的浩瀚,生命固然短暂和渺小,但只要存在生死,渺小的人类就可以无限延续,从而孕育无限的创新,并将其在空间和时间上无限传承。
他执着于人口问题,无非是为了传承和创新,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更是一种长久的历史责任。
文章选自决策观点,202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