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红:从三个角度看待全球化人才培养
2023年4月12日2023年4月12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ETS中国主办的2023国际人才培养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CCG特邀研究员,哈佛全球校友会亚太区前主任孙玉红在以“全球化时代的人才培养策略”为主题的企业对话中发表以下观点:
我觉得“全球化时代的人才培养策略”这个题目非常好,正是我研究的方向。最后这个panel更加重要,因为之前那么多panel都是说把学生培养成才,最后是否是人才有两个指标:第一,是否能上名校。第二,这些公司会不会把你当作人才招进来。人才总要有出口。今天既然这么多其他企业,我就从名校毕业生的角度分享一下我的观点。我是20年前哈佛毕业的,看起来还算年轻,捯饬了一下。我一直特别喜欢哈佛毕业生这个群体,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来做校友会的工作。我做过哈佛北京校友会的秘书长、做过哈佛亚太校友会的主任,我为什么这么喜欢哈佛校友这个团体呢?因为他们太优秀了。今天既然说各种人才的指标,大家给了各种模型,我就描述一下哈佛这个群体,哈佛在中国的校友大概上千人,我们每年各种活动、各个院系,至少我在哈佛的不同系的群都十几个,我每天会感受到哈佛校友的素质和人才,什么叫人才?对人才的诠释。我稍微总结了一下,如果从哈佛校友的角度,他们有哪三个方面可以总结给大家呢?
第一,你必须是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这个我发现大家会忽略,一直在强调我的沟通能力、对其他文化的理解能力。你再理解,你自己是谁的问题解决不了,你怎么被别人尊敬?你看我们的哈佛校友。有些是著名设计师、有些是工程师,有些是著名的医生,有些是政府的高官,有些是哈佛商学院毕业,是某个企业的CEO。我觉得作为人才的第一位就是你在专业性上要做到非常极致,你是谁,这是第一位。沟通的事情是第二位的,当你解决你是谁的问题,你坐在那里就会有人找你换名片,你不用想我什么样的话术能加微信。不用,你坐在这儿人家就找你换名片了。
第二,解决你的多语言能力问题。哈佛的校友在各种活动中间双语自由切换,没有任何障碍,使你不管在世界任何地方工作,你都会没有任何差异。讲全球竞争力,在中国也是国际化的舞台,你也可以去英国工作,可以去美国工作,可以去泰国工作,可以去印度工作,你的语言能力没有任何障碍。双语言切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曾经在国际咨询公司工作了差不多20年,我在任何国家都可以很自信地说我没有任何障碍地工作,我可以给对方CEO做培训、可以给对方员工开会,而且这个能力一定是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
第三,你要具备国际公民的素质。我很高兴地看到很多高中、很多双语学校开始培养(这一素质)。因为有这个能力,你对人的关爱、对不同文化的尊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关心,这是让全世界尊重你的语言。
第一点是你为世界贡献了什么、你是谁的问题,第二是你跟世界交流的问题,第三个问题解决的是别人尊重你的问题,如果你没有一个全球公民的心态,你到处都是去争、去抢,不管别人利益。哈佛校长去年在毕业典礼上讲过一句话,说你们永远要给别人留个位置,因为你们将来毕业的时候,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你们的位置,但是你们要永远心中想到别人。
谈到思考全球化这个问题,问题有点大。但是我对这些问题经常会思考,分享一下我的想法。其实大家经常会说藤校,每年有多少学生考上藤校作为一个指标,其实可以看到考上名校是人才的第一步,但是藤校大概在中国每年招生200人左右,这个是清华的1/10。它招得非常少,但是为什么大家还是愿意求之若鹜?
我总结一句话,名校之光,照亮成长。我们看一看名校培养人才、招收人才的标准,就在我们现在培养孩子的当下。因为我现在也做一些家长教育和孩子的成长规划,所以这方面思考得特别多,我先说一说,怎么培养?
其实(名校)从招生开始就在选择那些它认为是人才的学生,你从它的招生标准就可以看出它怎么看待人才。很多大学,不管藤校还是哈佛,招生的时候一定有几个特点,第一多元化,种族多元化、背景多元化、家庭出身多元化,总之非常多元化。有的人说你歧视,你一定是在压低我的入学指标。但是从大学来讲,它认为一个全球化的人才只有在大学中,同班有80个国家的同学在一起,家庭背景有大亨,也有扫地的清洁工人,也有餐馆的服务员。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大学里认识什么叫社会,你才能走向社会,才能成为一个领导者。所以我觉得美国大学特别成功的一点就是坚持多元化。这种多元化有的时候就成为某种政治正确,但是(名校)还是认为是正确的。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我也认为是正确的,因为哈佛招生有几个标准,根据标准闭着眼招生。第一个是家庭背景。我觉得你是一个好学生我就招你,你有没有钱读大学我不管;第二个就是财政支持,是闭着眼的。只要录了你,你的家庭收入不管原来是6.5万美元,现在是8万美元,只要达不到我这个标准,我一定会给你钱让你读大学,所以现在哈佛的新生大概70-80%都能拿到奖学金。所以它在出口的时候就营造了一个大学的多元化的校园。所以当我们在哈佛的时候,你都不知道同样一个教室里,旁边坐着的家里是开矿的还是他爸爸就是在大学里扫地的。当你有这种认知时,你会对每一个人都很谦卑,尊重他们。你不会说我大概认为你是谁,我会对你怎么样。
所以培养人才,从人才的招生开始,从选拔开始。这些学生出去一定是会有特别人文关怀的,对世界的看法、对别人是尊重的。
刚才问到了ChatGPT。大家都在说ChatGPT,其实在国外已经应用得非常广泛,因为我很多学生在美国大学,有的工作了。有一天有一个同学给我写了一个邮件,写得非常好,我就表扬他,我说:“你英语表达具备了在跨国公司做VP的水平。”咱们都知道什么水平写出什么邮件。他说:“孙老师,我用ChatGPT写的,我就告诉它我要给谁写一个什么内容,它就写出来了,写了几千字,我摘了一段。”它已经应用得很普遍了,它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像英伟达的黄仁勋说ChatGPT的诞生不亚于互联网的诞生,将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你喜欢它也好,不喜欢它也好,它将来会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非常大。
我们现在还用不太上,没有感受到,没有在水中,没有感受到它的影响。它将来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你的手机、就像你的互联网一样,无所谓好和不好,唯一的态度就是,它是一个工具,你拿着手机干什么?有的拿手机玩游戏,有拿手机赌博的,但是你不能说手机怎么着。所以现在还是对人才的培养,领导力,我们是给它问问题、发号施令,我们是给它发送任务的。至于用它干什么,核心还是对人的培养。中国的学生、中国的孩子越早适应越好。
我今年暑假8月份会做一个夏令营,带一批中国的学生到美国,专门有三天教他们使用ChatGPT,我们用MIT的博士、导师、教授带他们问各种各样好问题,看用ChatGPT最后能做出什么样让他们难以相信、难以想象的内容。同样一个东西,你在平台上开发出什么、能问出什么问题,它的结果就不一样。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去问这个东西好不好,而是这个东西来了,我拿它来做什么,能创造什么,核心用的还是回到今天的论坛,还是对人的培养。如果一个人是人才,他用这个东西就是对人类造福。如果这个人不是一个人才,或者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的确是像孙总所担心的,有各种各样的隐患。
(本文根据CCG特邀研究员,哈佛全球校友会亚太区前主任孙玉红在由全球化智库(CCG)和ETS中国主办的2023国际人才培养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