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中国立场受到俄乌双方尊重

2023年2月21日

当地时间2月19日,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闭幕。本届慕安会聚焦了哪些议题?中方代表的声音又受到怎样的关注?本报记者专访了受邀参加慕安会的中国智库代表、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

记者:作为连续五年受邀参会的中国智库代表,你对本届慕安会有何观察?

王辉耀:本届慕安会是新冠疫情以来线下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基本达到甚至超过了疫情前的参会水平。超过45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50多位外长以及30多位防长出席了今年的慕安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也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本届慕安会对俄乌冲突问题进行了大量讨论,体现出其侧重国际战略和安全问题的特点。除此之外,一些与中国相关的问题也在会上受到广泛关注。在慕安会期间举办的一些双边会见,比如王毅主任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会面,以及与乌克兰外长的会面等受到广泛关注。

慕安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政策性非常强,西方国家官产学研各界对慕安会参与度很高,比如这次仅美国就派出了近60名参议院和众议院议员参会。有美国议员戏称,连美国议会开会都没到这么齐。当然,还有更多的欧洲国家议员、官员以及智库领袖参加,各种政策和提议在这里被提出,相关言论和主张,有的能够成为未来有关国家的现实政策,这使得慕安会成为一个协调立场、凝聚共识的场所,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具有一定的政策“风向标”作用。

记者:围绕俄乌冲突,与会各方进行了怎样的讨论?外方如何看待中方主张?

王辉耀:再过几天就是乌克兰危机一周年。承接论坛活动的酒店对面有一面墙,上面有一幅以乌克兰危机为主题的巨大宣传画,提醒着每一位参会人员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俄乌冲突。

乌克兰危机爆发一周年,对欧洲的一个现实影响是让不少欧洲国家意识到自己与美国捆绑得更紧了。一些国家认为自己在安全上需要依靠北约,而这一切恰巧发生在欧洲越来越展现出追求战略自主倾向的时期,背后原因耐人寻味。俄乌冲突后,原本在一些议题上与美国有所差别的欧洲开始更加与美趋同,这一点便体现在对待中国方面。

在此背景下,在欧洲发出“中国声音”非常重要。王毅主任在本届慕安会上表示,中国将“继续坚定地站在和平一边,站在对话一边”。他还介绍中国即将发表“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在现场引发了很大反响。

中方一直坚持劝和促谈。在俄乌冲突爆发第二天,习近平主席就在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话时表示“支持俄方同乌方通过谈判解决问题”,随后他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举行视频峰会时,再次提出支持俄乌和谈,“谈出结果、谈出和平”,并表示“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都应该得到支持”。

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保持的这种中立协调立场得到了冲突双方尊重,王毅主任这次论坛期间会见了乌克兰外长,论坛闭幕后又去了俄罗斯,说明冲突双方对中国的态度都十分看重。

记者:本届慕安会上,CCG举办了以中美气候合作为主题的讨论,效果如何?

王辉耀:本次论坛中,CCG举办了以中美气候合作为主题的官方边会,吸引了中美及欧洲等多国外交官、研究人员参会,得到参会各方的一致好评。

当今中美两国碳排放总量占全世界的40%,中美关系对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至关重要,需要双方相向而行,共担历史责任。在当前美国就所谓飞艇事件对中国进行抹黑和炒作之际,需要有更多类似的会议来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传递合作声音。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傅莹在会上致辞,她指出,气候问题事关未来人类福祉,中美气候问题上的合作不应因两国关系下滑而停止。中国始终认为,全球化进程不会停止,中美在经济发展、贸易增长和气候问题上的合作应当持续。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创始人、“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在谈中美合作时呼吁,如同三星和苹果在手机产品上是竞争对手,但同时又是零配件的合作伙伴,中美其实也有类似之处,应该找出更多双方合作的地方,让合作多于竞争。

文章选自《北京日报》,2023年2月21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