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加强开放合作,提振全球经济治理
2022年12月25日编者语:近日,“2022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CCG理事长王辉耀参会研讨发言,以下为发言的主要内容。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国际安全、地缘政治、能源环境、全球治理等都面临严峻的挑战。2022年即将过去,抗疫即将迎来曙光,但俄乌危机持续、世界经济衰退下全球化处在新的十字路口,多边体系面临挑战,全球经济遭遇困难。
世行最新的综合研究报告《全球经济衰退迫在眉睫?》显示,随着多国央行纷纷加息应对通胀,2023年世界可能走向全球性经济衰退。预测印度增长6.9%、俄罗斯为负增长-4.5%,日本增长为1.2%;2022年11月22日,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经济前景继续恶化,美国增长0.5%、欧元区增长0.5%、英国增长0.4%,预计未来一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至2.2%。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所指出的:“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一场根本性转变,即从一个相对可预测的世界转向一个更加脆弱的世界。”
国际地缘政治经济变局下,近年来保护主义及安全军事同盟在增多。逆全球化思潮下,一些国家搞“脱钩断链”,世界经济分化趋势加剧。在军事上,北约东扩,“五眼联盟”邀请韩国、四方安全对话美国邀请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加入(QUAD),美英澳又新建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等加剧了地缘政治紧张。然而,搞“小院高墙”损人不利己,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军事安全联盟也会加剧地区军备竞赛。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表示,中国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世界不需要更多安全军事同盟,而是更需要经济合作联盟。在此过程中中国可以发挥更大经济全球化引领作用,以不断提升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联盟来对冲美国到处建立脱钩断链的所谓安全或军事联盟。
2022年中国经济受多种因素干扰,经济低位运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3年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日前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22-2023)》指出,2023年随着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以及新经济增长动能的逐步增强,中国经济将释放巨大的增长潜能,全年经济增速有望向潜在增长率回归。
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近年来,中国在扩大开放中不断增进经济合作与联合,例如10年前发起“一带一路”国际倡议,后又成立亚投行,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及《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签订中欧双边投资协定(CAI),推进金砖国家及中非合作等。中国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区域经济合作,中国经济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压舱石、稳定器,随着中国取消疫情封控,大力推动经济复苏发展,中国可以更有力引领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中国可在全球气候治理上发挥更大引领作用。目前,气候危机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峻长期威胁。“碳中和”是一场可再生能源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最大投资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领先世界,包括太阳能、凤能、水能、清洁能源汽车等方面,可与美欧亚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先进技术,促进世界整体实现“碳中和”进程。推动具有代表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增进协调合作,可在G7基础上加入中国、印度、俄罗斯,倡导建立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G10集团并召开G10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峰会。此外,还可建立新的国际碳排放组织,完善国际碳交易及碳排放市场。通过全球碳交易和碳定价机制将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提供给发展中国家,促进其绿色转型升级落实《巴黎协定》,最终实现“碳中和”。
第二,可推进世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一项世界共识,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美国提出“重建美好世界”倡议(B3W),欧盟提出“全球门户”计划,G7也提出“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计划(PGII)。未来,中美欧基建倡议或可合作,成立世界基础设施建设联盟等,亚投行也可与世界银行等其他国际开发银行合作,甚至可以升级为世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银行。中美欧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纽带,通过对接打造更具国际化、包容性的国际合作公共平台,可更大程度更高效率上推进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进程,还可增进中美欧之间及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友好联系。
第三,2023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可推进“一带一路”多边化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发展中国家发展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包容性意义,同时也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国际公共产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推进多边化、机制化、组织化发展,提升共商共建共享国际合作应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方向。可考虑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委员会、多边指导委员会;可在北京设立“一带一路”国际秘书处并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参加;可以在中国和在各国轮流举办“一带一路”年会,各国定期聚在一起讨论“一带一路”相关议程;可吸引联合国系统下国际组织机构对接参与“一带一路”倡议项目;可吸引发达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还可考虑打造“一带一路”企业联盟和国际大学联盟等。
第四,加快CPTPP及DEPA申请进程,加快与各成员国积极对话。在亚太地缘政治紧张加剧背景下,CPTPP可在增进中国及相关国家对接沟通中成为亚太地缘关系协调新平台,从而推动重塑亚太地缘政治形态,实现以地区国家间经贸互惠互利对冲地缘政治以意识形态划分阵营的做法。中国加入CPTPP和美国重返CPTPP可以增加中美对话的对边平台。
第五,可适时提出希望加入印太经济框架(IPEF)来增进经济合作而非对抗。既然“印太经济框架”旨在建立一个以经济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东盟七国都在里面,中国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大国,为何不能加入?RCEP正式生效后,中国与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之间直接零关税比例已经达到65%;未来十年,直接零关税的比例要提到90%。由于RCEP和IPEF成员国之间高度重合,中国在RCEP框架内扎实推进与各方贸易合作有助于参与和IPEF合作。中美可在CPTPP、IPEF等平台就数字、高端制造、环保等新兴技术领域开展对话合作。
第六,以RCEP及CPTPP等为契机加快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建立亚太自贸区(FTAAP)。亚洲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亚洲国家在新一轮全球化中发挥领导力需要进一步推动亚太一体化来增强亚洲国家的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也离不开区域大国发挥主导作用。在RCEP及CPTPP等叠加影响下,亚太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将为亚洲推进一体化进程,进而构建亚洲联盟奠定坚实经济基础。而中国作为亚洲和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其推动亚洲一体化的能力大为增强,可以作为地区优势国家发挥主导作用来推动亚太自贸区的崇高目标。
第七,大力发展旅游业及来华留学等,通过人文交流释放善意,增进相互理解与交流。旅游业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隐形支柱产业,也是反映全球化发展的晴雨表。经过三年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一定拖累,今年增长预计只有3%,加快经济增长和各类企业复苏和提振就业迫在眉睫。旅游业对全球GDP综合贡献高达到10%以上,拉动经济复苏增长效果十分短期内十分明显。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最新研究报告认为,到2040年,中国和世界其他经济体彼此融合,有望创造22万亿至37万亿美元经济价值,相当于全球经济总量的15%-26%。一个经济运行更稳定、增长质量更高、增长前景可期的中国,将对世界经济发展长期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