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才竞争力指数,剖析全球人才流动趋势

11月7日,全球化智库(CCG)在上海进博会虹桥论坛主会场举办“全球人才流动与发展论坛”,论坛上发布了《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发展报告(2022)》。该报告由全球化智库课题组研究编写。报告总结了全球人才跨区域、跨领域流动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了全球人才流动的政策动向,并开创性地构建了主要国家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球38个主要国家的人才竞争力进行评价剖析。

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完善人才战略布局,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由此可见,中国对开放、对人才国际交流与竞争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发展报告(2022)》旨在推动开放,促进流动;通过分析主要国家的人才竞争力情况、全球人才流动的现状与趋势,为人才流动与发展提供参考;期望建立全球人才合作对话机制,促进国际人才交流,为全球人才流动提供治理方案与国际公共产品,推动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促进达成人才发展与交流的全球共识,提升人才流动的公平性、协同性、包容性。

报告显示,人才竞争力总体水平前十名中,欧美国家与亚洲国家数量平分秋色,世界人才中心在从欧美向亚洲扩散;全球人才跨领域、跨行业向数字经济领域流动的趋势愈发明显;各国对高层次人才的争夺日渐激烈,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引进。

报告提出全球人才流动国际治理的创新应对, 并提出推动全球人才有序流动的建议。

以下为《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发展报告(2022)》要点:

主要国家人才竞争力指数旗鼓相当,世界人才中心正从欧美向亚洲扩散

报告显示,美国人才竞争力指数大幅度领先,其后是韩国、丹麦、新加坡、日本、英国、以色列、中国、瑞典、瑞士等。前十名里欧美国家5个,亚洲国家5个,平分秋色。可以看到,世界人才中心在从欧美向亚洲扩散。 人才规模指标反映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资源的绝对数量,中国和美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人才质量指标衡量不同国家高层次人才资源相对数量差距,新加坡、韩国、以色列三个亚洲国家排在前三位。由于人才质量指标主要考察人均情况,印度、中国、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人员基数大,在该指标上显示了暂时的弱势。人才环境指标衡量不同国家人才在生活、工作、学习环境方面的优劣,美国和中国具有明显的优势。人才投入指标衡量不同国家在人才保障、人才竞争潜能方面的优劣,丹麦和瑞典位居前两位。中国虽然与前两名有不小差距,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大,在人才投入总额上显示了后发优势。人才效能指标衡量不同国家在人才使用和产出方面的优劣,新加坡在这方面遥遥领先,爱尔兰紧跟其后。俄罗斯、智利、南非等国处于弱势。

中国的人才竞争力位列第八,人才规模与人才环境指标位列前茅

从中国各个指标得分来看,人才规模指标得分最高;其次为人才环境、人才投入、人才效能、人才质量。从人才竞争力指数总体来看,中国位居第八,在美国、韩国、日本、英国等国之后,与中国的经济体量在世界上的位置相比稍有落后。在人才规模方面,中国位居第一,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人才环境方面,中国名列第二,说明中国在打造人才工作平台、净化人才生活环境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早在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 近10年,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非常重视人才发展环境。2021年,出国留学回国人员超过100万;且据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收集的数据,2021年有1400多名在美国接受培训的中国科学家放弃了在美国学术单位或企业的工作而回到中国;最近,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刚宣布将从普林斯顿大学辞职,回国协助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这些都表明中国的人才发展环境不断向好。在人才投入方面,中国居于第28位,2021年9月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加大人才发展投入,为充分发挥人才投入的后发优势奠定了基础。在人才效能方面,中国位居第26位,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还任重道远。在人才质量方面,中国处于暂时的弱势。一方面是因为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另一方面因为中国人口及就业人数较多,人才质量指标采用人均数据,指数得分较低。

全球人才区域流动保持增长,流向逐步多元化

通过追踪国际移民(尤其是工作型国际移民和国际学生)2000年-2020年的流动趋势,报告对全球人才跨区域流动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国际移民数量及其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均持续增长。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相关数据,全球国际移民数量从2000年的1.73亿人增加到2020年的2.81亿人,国际移民占全球总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2.8%上升到2020年的3.6%。

第二,国际移民主要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流向逐步多元化。美国是国际移民的主要目的国,有着超过5100万国际移民;印度有近1800万人生活在国外,是全球最大的移民来源国;中国是第四大移民来源国,约1000万人在国外生活。目前国际移民流动最大的通道是从墨西哥到美国的移民走廊,有近1100万人通过这一走廊流动。

第三,工作型国际移民是国际移民的主流群体,主要分布在高收入国家及新兴市场,多在服务业领域工作。2019年约有1.69亿工作型国际移民,占国际移民总人数的62%。46.3%的工作型国际移民分布在北欧、南欧和西欧、北美的发达国家。约67%的工作型国际移民聚集在高收入国家,19.5%在中高收入国家。约三分之二的工作型国际移民在服务业工作。其中,女性移民劳工在服务业工作的比例要高很多,接近80%。

第四,国际学生通常被视为“准国际人才”,受到各国的争夺,在过去20年间增长了两倍,从2000年的约209万增加到2020年的636万。国际学生主要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流向美、英等教育大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国际学生来自中国、印度,中国依然是全球第一大国际学生来源国。美国、中国、德国、法国既是前十大留学目的国也是前十大留学来源国,国际学生双向流动明显。

全球人才跨领域、跨行业向数字经济领域流动愈发明显

根据全球化智库课题组编写的《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发展报告(2022)》,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模糊了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固定行业边界,全球人才跨领域、跨行业向数字经济领域流动的趋势愈发明显。从国家政策推动来看,美国、中国、德国等多国重视数字经济核心技术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强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数字技能提升,推动数字经济领域人才集聚;从社会发展促进来看,在线教育平台快速发展使人才向数字经济领域涌入成为可能,科技与教育的结合使全球人才可以突破物理空间、年龄界限等要素限制,实现跨领域流动。从数字经济的具体领域来看,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经济领域人才不断集聚,至2020年中期,超过60个国家制定了人工智能战略。据人社部推测,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国内的供求比例为1:10,供需比例严重失衡。同时,产业数字化领域人才需求旺盛,调研显示2022年有65.6%的企业在数字化人才方面的培训需求快速增长,数字化技术、应用和管理者三类数字化人才供不应求。

就业方向灵活多元,人才向新兴职业和就业形态流动

报告显示,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传统需求变革和新需求产生,带动技术化、智能化、服务化的新兴职业蓬勃发展,人才将向新兴职业和就业形态流动。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推测,到2025年,新兴职业从业者占比将从7.8%增长到13.5%;85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将诞生9700万个新工作岗位。随着新职业的发展,就业结构被重构,远程办公、灵活工作被人才广泛接受。根据Gartner Research相关数据调查,78%的企业用过远程工作方式,47%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两年雇佣更多灵活工作者,到2024年,全球远程工作者将达到6亿人左右。这意味着传统的劳动力结构将迎来巨大变革,人才将朝着更加灵活、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

多措并举,推动全球人才有序流动

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正因为如此,人才的跨国、跨界流动从未停止。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乌克兰危机,多重国际局势不断演变,各种脱钩论调大行其道。即使国际环境如此复杂,也没有挡住人才流动的步伐。为推动全球人才有序流动,报告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充分认识人才流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促进人才流动,尤其是国际学生的持续流动,进而推动民心相通、扩大合作共识、促进高质量发展。二是通过推动高水平开放促进人才流动,促进更深层次的交流,推动更大范围的互信。三是推动全球人才流动治理平台的多元化和数字化。从区域流动来看,全球人才流动格局将从主要流向发达国家转向更多元的流向。从领域流动来看,人才数字化转型、跨领域流动加剧。人才跨区域流动涉及多数国家,其全球治理须反映多数国家的利益;而人才跨领域流动必然带来治理方式的变革。因此,全球人才流动涉及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个人的方方面面,其治理平台应注重公平,注重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规则引领,注重治理手段的数字化。四是拓展进博会的人才交流对话平台。进博会不仅是货物、商品进出口流动的全球开放合作平台,也是全球人才流动合作公共平台。未来,可基于全球人才流动与发展论坛,建立全球人才合作对话机制,促进达成人才发展与交流的全球共识,提升人才流动的公平性、协同性、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