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理事长王本中: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内涵认识亟待加强

2022年9月14日

2022年9月14日,全球化智库(CCG)长三角研究中心与中共桐庐县委组织部(人才办)共同在杭州桐庐举办了“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发展圆桌研讨会”。教育部资源建设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全国教育规划信息技术学科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网教育总监王本中在以“新时代人才雁阵格局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发展展望”为主题的圆桌研讨会上发表以下观点: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想法源自教研部的陈晓雅部长,他现在已经退休了。在1990年代的时候,他组织校长们到美国访问。我回来跟他交换观点,我觉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大众教育,这个国家和民族就没有希望;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精英教育,这个国家和民族就不会强大。我们在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还十分缺乏,特别是教育平衡以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我们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对高质量内涵的认识上面,还是不够完备的。

我们考察过美国、德国、芬兰等国家的教育,这些国家根据国情特点和历史发展轨迹都有精英人才。在国内,我们叫做拔尖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的体制和机制。有的是学校,有的在学校里面分班。但总的来看,这样的机制大部分都是在私立学校,在公办学校里面也有,但是很少。我创办北京中加学校的时候,那是国内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是受惠当时最新修订的国务院在高中阶段尝试中外合作办学的条例。所以在1997年正式批准的时候,国家还是很重视。

第一批招生的时候,我们设计了双学籍和双学历的制度。双学籍就是进中国的高中学习,双学历则意味着如果考试合格了,既可以拿到中国的高中毕业证书,又可以拿到加拿大的毕业证书。

通过设计以后,原本想要一个年级招350人,十个班十二个班,小班教学,当时收费5万块钱,在97年5万块钱非常高。实际上招进来的学生有197人,可是进来的学生分数很差。当时北京市能上普通高中最低分是520分,最好的学校最低要540分。中加招的197个学生,500分以上只有三个人,70%是460分以下,不够普通中学的分数线,进来以后我们进行过一次测试。因为上这样的双语学校,今后要准备出国留学,可有的学生26个英文字母都不会。学校组织语文、数学考试,有的学生都只得了零分,十几分。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怎么办?毕业以后怎么办,怎么给学生交待?当时我们提出来,要差异化发展,不要把孩子的个性差异看作人的差距,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培养他生命当中闪光点和潜质。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不要把学生培养成标准件:标准件是一种工具,不是人。所以我们现在提出全面而又个性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全面充分自由的个性化发展,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才发展观简化为全面发展,现在提出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了学生的特长,中加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第二届,第三届的毕业生里出来的人才,被我们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引进来,后来获得了很大成就。

还有部分学生去了加拿大,在那样的体系中,必须有强大的祖国支撑才能被人看得起。所以这种比较,我们不是说出国是留在那里还是回国,这是对人类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是爱国主义也是社会主义。所以通过我们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回来的人才基础都不差,但都是原来用分数衡量的差生。这是我的一点体会: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我们要尊重学生。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前段时间要求我们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提出建议。我们讨论了三天,在苏州太仓提供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的核心就是借鉴国外的经验,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提出了政策建议。这个建议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办法做更多的分享。但大体的意思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需要更多的重视,需要大学专业团队和专家来关注人才培养,特别是人才早期培养。

关键词 王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