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的“半颗心”属于印度?
2022年7月11日2021年4月14日,作为联合国秘书长最高级别驻华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仪式中,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递交委任书
翻译:CCG
文章选自 Blitzindia , 2022年4月
Why does former UN Chief have ‘half his heart’ in India?
作者 | 皮莱上校
沙乌里亚·查克拉勋章获得者(已退伍)
马诺哈尔·帕里卡尔国防分析研究所
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最近出版的自传中讲到,三件大事让他永远心系印度。
这位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在《决心:在分裂的世界中团结各国》中提到,1972年,自己第一次作为外交官派驻海外在印度任职,随行的只有妻子和八个月大的女儿。两年后,唯一的儿子在印度出生。潘先生在书中表示:“我曾与印度人开玩笑,自己与印度的“资产负债表”堪称完美,儿子在印度出生,小女儿贤熙(Hyun Hee)也嫁给了印度人。”
谁是这位帮潘基文平衡了“资产负债表”的印度国民?潘基文先生的印度女婿在许多方面都很出色,尤其是两人的背景颇有相似之处。与前秘书长一样,贤熙的丈夫常启德(Siddharth Chatterjee)曾是一名军官,也是从“战火中的儿童”成长为一名“维护和平的勇士”。
20世纪50年代,潘基文的双亲因朝鲜战争陷入赤贫。而常启德的父辈也不得不在1947年从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逃难到印度,一家人开始在印度讨生活。常启德家境卑微,但他决心改变这些;于是不顾一切地加入军队,后来成为联合国国际公务员,之后将重心转向外交和全球发展事务。
常启德目前任联合国驻华协调员。鉴于印度与中国在许多相关问题上存在分歧,有时甚至引发军事对抗,许多人认为此项任命匪夷所思。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古特雷斯先生提议常启德作为驻华代表,中国政府迅速做出回应,同意了古特雷斯先生超出寻常、颇具远见的提议。常启德表示,自己获得接纳体现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国对多边主义的支持,中国对发展合作的高度重视,最重要的是中国相信国际公务员制度的独立性与中立性。他坚信,世界的未来取决于这两个古老文明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而过去70多年的分歧是偏离正道,亟待纠正。这不仅要靠历史的力量,而且要靠人民寻求合作与协作的意愿,而不是对抗。
我非常赞同常启德的观点。我也是退伍军人,获得过勋章,受过战争的创伤,我亲历过战争和冲突对社会造成的破坏,也知晓和平与发展之间的界限有多么薄弱。印度和中国是新兴世界秩序的支柱,我相信两国有潜力决定亚洲与世界未来的命运和方向。
作为联合国在中国最高级别的官员,在中国代表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古特雷斯先生,常启德的任务是巩固联合国与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领域的合作,包括增进人民福祉,保护地球,建立伙伴关系助力中国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支持中国雄心勃勃的“十四五”规划。他认为,与其他南方国家分享中国在不到40年的时间使近8亿人脱贫的卓有成效的经济增长经验非常重要。
对于被老师贴上低于平均水平标签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样的学生在不太注重学术的行业中有更多就业机会。常启德在10年级考试中得了43分,属于班级排名垫底儿的那五分之一的学生。
“我说我将来要从事政府部门工作时,他们都笑我” ,这位毕业于常春藤盟校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友回忆道。
被奚落也是种激励。后来,常启德被梦寐以求的印度国防学院录取,升至特种部队少校军衔。这是一支精英部队,常启德因此在自我约束和追求既定目标方面接受了严格的训练。
被军队授予英勇勋章成为常启德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尽管这成就令人难忘,但这枚勋章让他第一次对战争产生了怀疑。当时正值印度平定东北部叛乱之际,他从芭芭拉·图赫曼(Barbara Tuchman)所著《愚政进行曲:从木马屠城到越南战争》等书中受到启发,开始相信战争和无休止的人类冲突是徒劳的。他说:“有太多战争看不到结局,但为此付出生命和家庭破碎的代价毫无意义。”
2017年12月,与岳父潘基文(Ban Ki-moon)及岳母柳顺泽(Yoo Soon-taek)在首尔合影留念
2000年与南苏丹现任总统萨尔瓦·基尔(Salva Kiir)进行谈判,希望10月份将童子兵移交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让他们在南苏丹的伦贝克州(Rumbek)重返家园
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潘基文在《决心:在分裂的世界中团结各国》一书中表示:“我曾与印度人开玩笑,自己与印度的“资产负债表”堪称完美,儿子在印度出生,小女儿贤熙(Hyun Hee)也嫁给了印度人。”
此后,常启徳决定离开军队,致力于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他第一份文职工作是联合国驻萨拉热窝特派团安全官,驻守一个饱受暴力和动荡之苦的欧洲地区。
常启徳依然关注着战争和冲突局势。他意识到,娃娃兵们在幼年时,心中就被埋下了冲突的种子。常启徳渴望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机会。于是2000年他加入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南苏丹办事处,当时的南苏丹冲突不断。他牵头行动,说服交战方遣散童兵,并监督释放3551名童兵、帮助其改造并重返社会。这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持续的冲突中成功地遣散童兵的行动。
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功绩,是常启徳后来升任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印度尼西亚办事处紧急事务处负责人的关键。亚齐和马鲁库斯地区冲突不断,他为100多万国内流离失所的人提供帮助。在这样极具挑战的环境下,他牵头行动,为儿童提供医疗保健、营养和疫苗。2002年,亚齐地区的学校被烧毁,他就建立了帐篷学校。他的职位层层晋升,尤其是在冲突地区担任不同职务,但很快常启徳就面临另一阶段的挑战,他在联合国的职业发展遭到质疑。
2008年,常启徳被任命为联合国伊拉克特派团办公室主任,2014年被任命为联合国人口基金(肯尼亚)负责人,这些被归因于他是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女婿。尽管他自1997年起就在联合国工作,比潘基文先生2007年被任命为联合国秘书长早了10年,2004年才认识妻子潘贤熙,但常启徳的晋升被认为是因裙带关系受到偏袒。
他说,尽管这些影射对他和家人造成了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但这些影射只会让他更加坚定、用工作成果来为自己正名。他真的做到了。
在常启徳领导下,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在肯尼亚领导了一场高调的反性别暴力运动,激励地方政府为妇幼保健划拨资源。在不到三年时间里,肯尼亚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从每10万例活产中死亡488例降至366例。这场运动催生了一场更大规模的行动,召集了肯尼亚政府、六个联合国机构和六家私营公司,在六个高负担县减少可预防的孕产妇和儿童死亡。此项公私合作取得了成果,他也由此受邀参加了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
2016年,常启徳被选为联合国肯尼亚驻地协调员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肯代表,负责监督联合国在肯尼亚雄心勃勃的改革。改革要求实施组织结构和文化转型,在面对这一挑战的同时,常启徳带领团队与肯尼亚政府合作,对抗三重挑战——洪涝灾害、肯国近年来最严重的蝗灾以及后来的冠状病毒疫情。
非洲在他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常启徳说他的“非洲情结”有欣喜亦有悲伤。在苏丹遇到妻子,在肯尼亚结婚,经历过2004年索马里海啸,在肯尼亚西门购物中心和加里萨大学遭遇过恐怖袭击。
他激励联合国国家工作队在承担本部门工作的同时,迅速建立应对这些挑战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的机制,赢得了政府信任,打破了联合国官僚机构臃肿的普遍印象。
非洲在他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常启徳说他的“非洲情结”有欣喜亦有悲伤。在苏丹遇到妻子,在肯尼亚结婚,经历过2004年索马里海啸,在肯尼亚西门购物中心和加里萨大学遭遇过恐怖袭击。
在谈到如何看待面临的最新挑战时,常启徳说道:“我们不能仅仅看到非洲的危机。非洲大陆拥有地球上最多的可耕地和矿产资源。十年后,非洲人口将占地球人口的五分之一;非洲大陆劳动力的增速超过任何其他大陆。我认为我在中国的部分使命是帮助扩大南南合作的规模和范围,特别是在非洲。”
对这个25年前放弃印度的安稳工作,开启联合国文职公务员生涯,在联合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维和特派团担任一个小小的安全官的人来说,这是他决心追求的挑战。一如他坚持每日一餐、每天练习温霍夫呼吸法、每周高强度间歇训练以及参加半程马拉松的严格养生方式那样。
不管是出于对世界和平的渴望,还是在世界突然陷入严重动荡之际,推动加速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无限精力,常启德的乐观精神和“可为”态度极具感染力。正如他所言,“联合国仍然是绝望之海中的希望灯塔。”
选自 Blitzindia,202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