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绵延800年的文化与知识交流》在CCG发布
2022年4月13日[English]
【中文】
2022年4月13日,伦敦国王学院中国学教授、中国研究所主任凯瑞·布朗(Kerry Brown)新著《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绵延800年的文化与知识交流》(China Through European Eyes:800 Years of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Encounter)在全球化智库 (CCG)发布。凯瑞·布朗(Kerry Brown),中译出版社社长乔卫兵,世界科技出版公司(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Singapore)助理总监董黎熙,CCG主任王辉耀共同发布新书并予以解读。
本书是一部关于欧洲人与中国人交往的“叙事史”,汇集了欧洲文学、哲学和政治领域一些重要人物对于中国的描写,时间跨度从13世纪马可·波罗时代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结束。本书不仅表达了古今学者对中国的核心观点,也包括他们与中国实地接触后的一些文字记录。此书追溯了“东方”起源的“历史根源”,探究了中国如何成为了“东方”的主要代表,以及东西方差异。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与欧洲的历史关系相互交织,欧洲对中国的研究也源远流长。布朗教授编撰的这本书逻辑脉络十分清晰,让人耳目一新,为我们分析了很多来自欧洲视角对中国的“概念”,每一章都可以看到不同欧洲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和有识之士对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理解。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可以解西方人如何认知中国,对中国“概念”如何逐渐建立,转变并绵延至今。同时,国内读者也可以在阅读后深入思考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对理解当前的国际格局有极大的帮助。
世界科技出版公司(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Singapore)助理总监董黎熙对本书和世界科学出版社进行了介绍。她表示,该书收录了自马可·波罗时期以来欧洲十六位重要人物的主要论述,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为欧洲如何形成对中国的看法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本书也讲述了中国人与欧洲人长期交往的历史,为当今世界东西方如何展开对话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在社交媒体信息爆炸的时代,像本书一样高质量且富有洞见的人文思考是弥足珍贵的。因此,世界科学出版社期待与CCG、布朗教授和中译出版社向社会各界和更多领域人士推荐此书。
本书作者伦敦国王学院中国学教授、中国研究所主任凯瑞·布朗(Kerry Brown)在发布时指出,中国与欧洲之间的交流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长久的接触使得中欧双方对彼此并不陌生。本书梳理了大量文献资料,例如大哲学家莱布尼茨,法国启蒙政治学家伏尔泰,奠定美国政治制度基础的孟德斯鸠,还有利玛窦、卡尔·马克思、黑格尔、马克思·韦伯、西蒙·波伏娃、罗兰·巴特等著名学者。20世纪70年代前亲身到访中国的英国人为数不多,中国在此时仍是一个遥远的国度。相反,改革开放后,几乎所有的重要欧洲学者都曾到过中国。本书时间跨度为800年,但英国在1950年便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欧洲国家之一。随后的几十年至今,中英关系不断演进,相互有了更加深入的沟通和理解。在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和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的时代,我们需要意识到中英对彼此而言意味着什么,我们要反思如何从过去的交流中汲取经验智慧,增进双边理解与合作。中国与美欧之间确实存在矛盾和争议,但在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和核武器等热点议题上仍存在诸多共识。在过去几百年间,我们早已意识到了彼此的不同,同时意识到这种差异“天壤之别”,这种意识也为未来开展深入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希望本书能够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增进中英双方彼此沟通对话,互相学习和共同合作的机会和信心。
中译出版社社长乔卫兵表达了对本书的认可,同时也介绍了中译出版社。他表示,中译出版社的创立是为翻译联合国外文资料,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引进了大量优秀外国书籍,同时也致力于将优秀的中国文化作品推向世界。布朗先生旅居中国甚久,对中国有深刻的了解,且秉持着非常友好的态度,在学术和教育领域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布朗先生此次出版的著作,从800年的宏观历史视角选择了16位欧洲学者,并且将他们分为亲身到访过中国、有实际了解认识的“亲历者”和没有游历中国、可能对中国存在误解的“旁观者”。这种多角度、多方位对当代中国的剖析和认识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汲取“营养”,还可以帮助读者明辨“是非”,对中欧及世界都具有深刻的现实和未来意义。
本书作者凯瑞·布朗(Kerry Brown)是英国著名且非常活跃的中国研究领域的教授,曾主持“欧洲-中国研究与咨询网络”工作,向欧盟对外行动署提供政策建议,并著有涵盖中国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二十多本著作,涵盖中国历史、政治、文化、城市等多个领域。2020年其著作《中国》一书,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的历程。近年作品还包括:《五城记》《中英关系的未来》《中国梦:中共文化和权力的来源》《中国的世界:中国想要什么》等。
在疫情冲击和国际关系趋于复杂的今天,中欧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本书在此时出版,对于帮助世界从历史视角、多维视角理解中国大有裨益。全球化智库(CCG)也将在2022年引入中文版,并在中译出版社出版。
作为全球顶级智库百强和被联合国授予“特别咨商地位”的唯一中国智库,全球化智库(CCG)设立出版中心,旨在发挥智库专家网络与智力资源,加强研究成果转化与思想传播。CCG出版中心与Springer Nature、Edward Edgar、Palgrave Macmill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等国际著名出版社以及中译、人民、三联、中信、社科文献、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国内优秀出版社建立紧密合作,每年出版中英文专著、主编图书及研究报告十余部。
目 录
第一部分 起源
1. 可汗的宫殿:马可·波罗
节选自《马可波罗行纪》
2. 中国想象:塞缪尔·珀切斯
节选自《珀切斯的朝圣之旅》
3. 宗教接触:利玛窦
节选自利玛窦著作《天主实义》
第二部分 视野启蒙
4. 儒家文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论尊孔民俗(1700年)
节选自《德国哲学家论中国》: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
5. 仰慕中国哲学:伏尔泰
节选自《哲学辞典》
6. 专制帝国:孟德斯鸠
节选自《论法的精神》
第三部分 近代文化接触
7. 1792—1794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约翰·巴罗
节选自《我看乾隆盛世》
8. 历史辩证法:格奥尔格·黑格尔
节选自《历史哲学》
9. 对帝国的同情:卡尔·马克思
节选自《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10. 边疆际遇:古伯察
节选自《鞑靼西藏旅行记》
第四部分 现代派人物
11. 中国人的信仰:马克斯·韦伯
节选自《中国的宗教》
12. 中国问题:伯特兰·罗素
节选自《中国问题》
13. 现代欧洲人的中国智慧:卡尔·荣格
节选自卫礼贤版《易经》序言
第五部分 寻求变革:毛泽东时代的中国
14. 社会主义团结:西蒙娜·德·波伏娃
节选自《长征:中国纪行》
15. 女性化的中国:茱莉亚·克里斯蒂娃
节选自《中国妇女》
16. 同行者:罗兰·巴特
节选自《中国行日记》
不给中国贴标签——CCG对话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中心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