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让智库人才脱颖而出
2021年12月7日2021年12月7-8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京举办。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李刚在“新时代的智库人才”论坛中发表以下观点:
我有个基本判断,中国不缺智库人才,智库人才非常丰富。中国智库不管发育如何,不论好坏,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体制内智库。一类体制外智库。
就人才来说,体制内智库人才有个很大问题。很早时候,所有体制内智库之所以叫体制内,因为给智库所有人终身雇佣编制保障。体制内智库人才缺乏活力来源于此。一个人刚入职就知道我可以在这干一辈子,没有人可以解雇我。很多体制内智库反映的问题,这里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干活。这里1/3人有抱负,还有1/3躺平。还有1/3人不仅不干活,还给你搞事情。美国华盛顿那些智库哪一位是终身雇佣?从董事长到普通员工,所有人都面临压力,我这个聘期完以后,这个机构还会不会再雇佣我,如果说我表现得不好,很可能这个饭碗就没了。所以每个人都很努力。所以,活力来源于这里。我们国家也是这样,体制外智库充满活力。体制外智库工作人员都没有终身雇佣,都没有编制。
我们讨论智库人才问题,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伪问题。中国智库本身门槛不是那么高,满大街都是智库。就算门槛高,人多得是,问题是作为智库如何创造一种机制,能让每个人发挥潜力。
美国智库是公益型,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智库薪水很低,为什么还会吸引一大批卓越的名牌大学学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有政治抱负,准备将来从政,愿意在智库工作。国家真正要想形成一批一流智库,当中能够出一批人才。从最宏观的国家层面来说,为什么不能从很卓越的智库里选拔一些政府的中高级官员呢?外交部副部长为什么不能从智库里选拔一个?为什么司长不能从这里面选拔一个?如果在智库工作的人有这么一个“旋转门”机会,可以留住一批有抱负的人。
第二,要想让智库人才脱颖而出,体制内要学体制外,体制外要学体制内。体制内学体制外,首先打破终身雇佣做法,让每个人都有危机,潜力就会发挥出来。体制外学体制内,我要给每个人好像有终身雇佣的感觉,我不会轻易解雇你。也就是体制外智库要对这些工作人员有个长期的职业规划,不能让他有那种危机。
我之前在美国芝加哥大学NORC访问,是数据型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有很优秀的数据科学家。Google挖他们的人,有些人去了,但绝大部分人都不去,原因是什么?绝大部分人在芝加哥大学NORC工作,是为公共利益服务。我在这个智库,虽然没有给我编制,但不会轻易解雇我, 有类似终身雇佣的机会。
最后建议,体制外智库要力争做“百年老店”。学体制内智库,关心所有工作人员,关心所有伙伴和成员,要给长久专业的规划。
什么是智库?首先,现在体制内号称智库的机构,是西方的PRO,是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第二个,智库的最核心问题,要做公共政策,服务公共利益。所以,现在所有号称智库的咨询公司不是智库。因此,把这两类去掉后,中国可称为智库的机构很少。界定完这一点后,讨论智库人才才科学,才是基本前提。
现代智库人才建设,首先还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具体到某个内部智库说,我在美国参观一家智库,他们培养青年人才,在华盛顿很有名。给青年专家有三个1/3:1/3在智库配合做研究,1/3要在智库做行政事务,1/3要保持不断学习。所以微观来说,就某个智库来说,对待青年人才培养,三个1/3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经验。
本文依据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李刚在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