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际中文教育智库论坛“变局与创新—国际中文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专家观点
2021年12月16日2021年12月16日-17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全球化智库(CCG)和太和智库协办的2021国际中文教育智库论坛在京成功举办。论坛下设三个分论坛,邀请来自高校、智库、企业的各位专家围绕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平台、新环境、新用户等议题发表主题演讲并展开云端对话,探讨国际中文教育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 新平台:新技术背景下的国际中文
中文联盟主席 王锦红
中文联盟主席王锦红女士以《技术赋能 模式创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为题,从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和愿景、中文联盟的实践探索、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三个方面分享了她的观点。她表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文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国际中文教育基础坚实、市场广阔、前景光明。教育科技的不断创新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快了新型优质资源和平台的研发、共享和普惠。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中文教育网络平台,中文联盟平台已经成为包含慕课、微课、直播课等多种课型,涵盖中文学习、中国文化、中国国情、课程培训、考试服务、教学管理、中文教师发展等多种服务,集国际中文教学指南、国际中文教学案例库等多种资源工具为一体,可复制、可拓展的数字化综合平台。中文联盟始终坚持以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为使命和任务,通过加强国际间、机构间的合作,汇聚渠道、课程、技术、产品、服务等资源,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北京语言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梅蘭书院校董会主席 李晓梅
北京语言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梅蘭书院校董会主席李晓梅女士介绍了区块链技术服务于国际中文教育的情况。梅蘭书院是为了服务华文学校而成立的,目标是帮助华校获得多方的资源,助力华校实现自我造血功能,推动华校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现代化正规学校。李晓梅女士认为,区块链是国家必须发展的一个方向,其特点一是去中心化,全球华校共享共建;二是安全性,采用最高安全等级的区块链技术;三是可追溯性,打造诚信运行的体系。梅蘭代表中华文化之花,期盼通过共享共建的平台,使每个华校都成为一个花园,大家在共同的平台上种好自己的花园,互帮互助,努力让中华文化之花在全球盛放。
VIPKID&LingoBus创始人 米雯娟
VIPKID&LingoBus创始人米雯娟女士结合VIPKID&LingoBus线上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就在线教育如何通过语言学习推动国际交流,分享了她的观点。她表示,首先在线语言教育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推动力,最近几年的中文热让海外的精英家庭和普通人家都意识到了学中文的重要性。其次,中文学习的教育市场表现越来越低龄化。传统的用户群体主要是以应试、求学或者工作为目的15岁以上年龄层用户,但在互联网+背景下许多用户是以兴趣为目的,希望从小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中文学习的低龄化用户除了刚才提到的华人用户外,非华人市场的小朋友们也占到的很大的比例。结合以上两点,米雯娟女士谈了三点体会,她认为首先在线教育要从课程导向转化为用户导向,贴近国际市场的家长和学员的需求。第二,传统的模式驱动也需要转变为科技驱动,能够让孩子有沉浸式的体验,对孩子的学习效果也是非常不一样的。第三,商业思维要从传统思维转换为互联网+思维模式。多样化的学习产品,既可以满足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又可以丰富课堂,使孩子们的短期兴趣转化成为一种对于中文学习的长期坚持。
枫叶教育集团汉语教学与推广中心总监 梁晓晶
枫叶教育集团汉语教学与推广中心总监梁晓晶女士基于枫叶教育26年的国际课程和汉语分级教学的实践,探讨了利用新科技赋能国际中文教学,助力来华本科留学教育质量提升的议题。她表示,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入推进,中国应该拥有一套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中文国际课程的标准,系统地帮助留学生做好来华本科留学的准备。疫情期间线上学习需求急剧增长,在线互动式直播教学、网络慕课等一些定制课程也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国际中文教育、在线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后疫情时代,随着学校和教育机构有序地恢复线下教学,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希望到中国来学习。枫叶教育集团致力于系统地帮助留学生做好来华本科留学的准备,助力国际中文教育在国内外的推广,为全球教育中国方案和标准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报道》世界语版记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通讯员 拉斐尔(Rafael Henrique Zerbetto)
《中国报道》世界语版记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通讯员拉斐尔(Rafael Henrique Zerbetto)先生表示互联网为语言学习带来了便捷。疫情虽然阻断了线下学习,但线上学习方式让全世界热爱学习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各种语言。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不断攀升,中国一直秉承着良好的初衷去跟全世界分享中文教育学习,分享中国文化。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推广国际中文教育有益于克服某些西方国家对于中文和中国的偏见。另外他建议,中文教育者应该扩大其他语种的教学,用学习者母语教授中文,能够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文。
■ 新环境·新全球格局下的国际中文教育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 马燕生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马燕生先生从“新变局下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和“国际中文教育作为全球公共文化产品的发展机遇和优势”两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观点。就困难和挑战方面,马先生表示,首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不遇之大疫情”下,国际中文教育的国际环境持续恶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第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中文教育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受到了冲击,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第三,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的需求。第四,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模式落后,不能满足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需求。就发展机遇和优势方面,国际中文教育具备全球公共文化产品的主要特征,国际中文教育作为全球公共文化产品的意义还在于它服务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于主流汉语的全球推广。随着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好,全球化进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中继续开拓创新,期待国际中文教育在“十四五”建设期间,抓住历史机遇,发挥优势和潜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公共文化品牌产品。
环球时报英文版外籍编辑 大卫·奈(David Nye)
环球时报英文版外籍编辑大卫·奈(David Nye)先生从记者的角度介绍了在新技术环境之下的国际中文教育。他认为,应利用网络的传播手段进一步推广国际中文教育。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其实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数字技术、互联网让我们在跨文化跨国沟通方面变得比以往更加方便了。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还面临着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中国目前正在不断地崛起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这就让中文再次来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学中文,能够跟中国人、中国的文化将来进行沟通,认为懂得中文会带来发展的机会和机遇,提升自身的可能性。进入21世纪,许多移动应用是推广国际中文教育的潜在工具,比如:TikTok在海外拥有广大的用户群体。现在是中国的时代,是中文的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应该顺势而为,抓住机遇,迎接更好的未来。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国际合作中国主管、教授 曾敬涵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国际合作中国主管曾敬涵教授从高等教育的视角以兰卡斯特大学的国际中文教育为例,介绍了英国国际中文教育的现状。他表示,首先国际中文教育在英国语言教育下行的情况中异军突起,原因有三点:一是东方文明的吸引力,汉学和中国研究的兴趣没有变;二是,参与中国崛起的务实需求,需要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来从中获益;三是国际化未来的重心是亚太,学习中文就成为了掌握未来的密码。因此,对语言、对中文的需求,实际上就是对中国未来的预期,这两个是紧紧结合在一块的。兰卡斯特在国际中文教育方面探索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模式,做到与所在国紧密相关、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中文教育。此外疫情影响依然给国际中文教育带来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方面英国大学的财政收入严重缩减,语言教学整体收到影响;其次国际学生减少导致英国大学相关资金减少;第三,疫情导致教师资源减少;第四是不同国家/地区疫情防控政策不同,英国学生中文学习的出国交流访学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系副教授 朱塞佩.萨默 (Giusepps Samo)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系副教授朱塞佩.萨默(Giusepps Samo)先生表示国外对于学习中文的热情与需求逐年增长。欧洲学界许多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学习和研究中文。中文论文、出版物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关于古文、古汉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AI等新兴技术和语言学理论结合能够为我们的第二语言教学法提供启示。同时,机器翻译技术能够让学生更快地开展中文与其他语言之间的笔译。中文的国际地位逐年提升,将来中文可能成为与英文一样的国际通用语。
■ 新用户:面向新世代的国际中文教育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全球化智库(CCG)的特约研究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的高级研究员 杜伊文(Evan Due)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全球化智库(CCG)的特约研究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的高级研究员杜伊文(Evan Due)教授从教育观察者的角度分享了他对于国际中文教育现在所面临的发展趋势、发展环境的一些思考。他认为,在当下,国际中文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中文越来越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语言。中国已经成为比较受欢迎的全球留学目的地国,“留学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品牌,这是推广国际中文教育很重要的一个过程。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之下,推进中国研究与推广中文学习同样重要。中文如果要真正地成为国际化的大语种的话,需要在师资、课程等方面加强建设,克服地缘政治方面的束缚,在政策和技术上提供更好的支撑,在战略和规划的层面加强研究。Evan Due教授认为,在中国整体经济发展驱动下,新世代的青年人们对于中文的学习动机很强烈,中文在全球的年轻人眼里来看是很重要很酷的一门外语,现在互联网又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学习条件,打破了学习中文的障碍和短板,使得年轻人通过学习中文,理解中国文化,进而促进良好的国际关系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刘复兴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的刘复兴教授以《关于国际青年对中国认知的分析与发展国际中文教育的建议》为题,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国际青年对于中国的认知的议题。刘教授首先从国际青年对中国整体好感度,中国新冠抗疫的表现,国际青年来华的意愿,“一带一路”倡议等几个层面进行了数据研究,他发现第一来华留学的热度增强,第二来中国学习的动机发生了转变,第三国际青年对中国高等教育高度认可。在这种情况下,代表着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国际青年,学习中文的欲望也会越来越强烈。但在比较参与中文学习的国际青年数据显示,学习中文的整体比例不高,主要表现在对中文的掌握水平,学习途径等方面。因此,刘教授建议发展国际中文教育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创新发展,其次要重视语言学习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功能,第三是建设高质量的国际中文教育体系,第四要分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国际中文教育。
厦门大学“新汉学计划”项目博士生 爱丝丽(Ashley Brown)
厦门大学“新汉学计划”项目博士生爱丝丽(Ashley Brown)同学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学习有效的、创新的教学方式来推广国际中文教育。会上爱丝丽同学同大家分享了她独立开发的新式汉语教学方法——MANDARIN ON THAT BEAT,并探讨了在当今时代,如何更有效的教授汉语。她认为,教育者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虽然我们头脑掌握语言的方式没有改变,但我们的教学方式需要与时俱进。音乐已经被证明可以促进外语语言的习得,国际中文教育在教学方法中可以考虑在课堂中融入音乐的方式,让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正曦(Mohamed Jihad)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埃及同学刘正曦(Mohamed Jihad)分享了在自己学习中文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他表示,年轻人对于学习中文的热情很高,高需求更渴求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另外教学方法的改变也能让学习中文变的更加生动有趣。他表明自己之后的研究方向也将从从播音主持的角度,探讨学习中文更加有效的方法,向更多人去传播学习中文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太和智库研究员、完美世界教育副总裁、完美世界教育研究院院长 杨昊
太和智库研究员、完美世界教育副总裁、完美世界教育研究院院长杨昊先生结合功能游戏的发展,介绍了功能游戏与国际汉语教学结合的可能性。他认为,游戏有两个作用:一是让我们的学习者更加开心,在不经意间用他的眼睛、耳朵、手指去接触我们的汉字、词汇等等;二是帮助汉语教学的课堂的老师减轻负担。我们需要从青年人的角度、青年人的需求去考虑、去设计更多游戏辅助国际汉语教学,丰富资源手段,推动建设高质量的国际中文教育体系。
■ 闭幕式
2021国际中文教育智库论坛一天半的研讨活动当中一共有18位中外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士,围绕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全球格局、技术变化和用户需求,对未来的创新路径展开了富有真知灼见的讨论。闭幕式环节,来自全球化智库(CCG)的曲梅博士、中国传媒大学邵华冬教授和来自太和智库的杨昊研究员三个分论坛的主持人,分享了三个分论坛的成果。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国际教育项目负责人、全球化智库(CCG)国际教育项目经理 曲梅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国际教育项目负责人、全球化智库(CCG)国际教育项目经理曲梅表示分论坛一以“新平台:新技术背景下的国际中文教育”为主题,旨在从不同角度整合和分享以新技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经验。面对日益旺盛的国际中文教育需求,传统国际中文教育机构不断开拓创新,利用新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力争为全球中文学习者创造触手可及的中文学习环境和随时随地了解中国的窗口。论坛汇聚了国际中文在线教育领域的四位领军人物和一位外国专家,他们依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分别从数字资源平台共建共享、区块链技术赋能海外华文学校、青少年个性化中文在线学习、国际学校来华留学预科课程虚实融合模式探索,以及国际中文教育全球推广方式几个方面,分享了如何在新技术环境下,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惠及全球、沟通民心。从五位嘉宾的分享,我们可以发现,在新技术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不仅在形式上、参与主体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更依托技术优势,实现了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双向交流的教育理念和共建共享、民心相通的全球治理愿景。希望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先行者、后来者,不断开拓创新,拥抱新技术,以语言为媒介,为世界展现真实、全面、立体的,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消除偏见和误解,共塑美好未来。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战略传播研究所副所长 邵华冬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战略传播研究所副所长邵华冬老师表示分论坛有四位嘉宾围绕主题是“新环境·新全球格局下的国际中文教育”进行深入研讨。他们分别从国际中文教育的定位,教育方式,技术环境,教育政策,国际环境等各个方面阐述了对于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解,并不约而同谈到了国际中文教育在国际格局变化和疫情影响下,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包括汉学家及各方人士,都对汉语的语言、文字的学习热情持续上升。与此同时,国际中文教育也遭遇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四位嘉宾不仅分享了他们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并与参会的老师、同学们、嘉宾们进行了热烈的沟通和交流,分享智慧,达成共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不遇之大疫情”下,各国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字的学习热情扔在持续高涨。虽然面临国际形势的困局和疫情的挑战,但大家还是克服了各种困难,共同推进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对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各位嘉宾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太和智库研究员、完美世界教育副总裁、完美世界教育研究院院长 杨昊
分论坛三的主题是新用户·面向新世代的国际中文教育,共进行了五个主题发言的分享。五个主题分享当中,有观察、有数据、有实践,呈现了一场立体的多元的全面的研讨活动。来自加拿大的Evan Due教授,从观察者的角度分享了他对于国际中文教育现在所面临的发展趋势、发展环境的一些观察和思考。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的刘复兴教授,跟我们分享了全球青年对于中国的认知和态度的这种变化和差异。来自厦门大学的博士生爱丝丽同学、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埃及的刘正曦同学以及我本人,分别从实践的角度去分享了不同的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的一些方法。希望这五场主题发言能够为国际中文教育未来发展从面向青年需求,优化用户体验,丰富资源手段等方面带来助益,共同推动高质量的国际中文教育体系向着更好的未来建设和发展。
2021国际中文教育智库论坛以“变局与创新——国际中文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分设“新平台·新技术背景下的国际中文教育”,“新环境·新全球格局下的国际中文教育”和“新用户·面向新世代的国际中文教育”三个分论坛,旨在开启智库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共同推动语言的推广和文明的互鉴。
文章选自环球网,2021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