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铭: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应对复杂国际局面
2021年7月30日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应对复杂国际局面
——在第七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的致辞
陈德铭
2021年7月30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学者、企业家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北京,共同参加第七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2021年,世界各国在后疫情时期面临经济恢复分化与全球流动受阻,多极格局在大国博弈中日渐显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全球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一个初步成功管控疫情的经济体,中国经济正在强劲复苏。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GDP达53.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中国经济显示出的强大韧性,为全球经济加快复苏注入能量,也给世界各国增添信心。
今年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开局之年。对中国而言,2021年是承前启后、意义特殊的一年。站在时代的重要关口,中国希望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和平相处,共同推进全球化经济发展。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一股逆全球化的潮流正在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将如何担当,以维系全球化趋势和捍卫自身的发展权?我谨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当前国际形势
一是全球新冠疫情依然严峻。截至7月29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约1.97亿,累计死亡病例超420万。数据显示,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巴西、伊朗是新增确诊病例数最多的五个国家。世卫组织7月28日表示,“德尔塔”毒株已蔓延到至少132个国家和地区。据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统计,截至7月24日,基于过去四周新冠肺炎新增感染病例样本,全球多个国家感染“德尔塔”病毒的比例高达90%以上,疫情可能会演变成为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的问题。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各国如何在防控疫情和恢复经济之间加强合作、寻求平衡,是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
二是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当前,中美关系正面临建交以来最严峻的局面,各领域交流合作均受到严重干扰。今年以来,中美双方政府在阿拉斯加、天津进行了两次对话接触,但似乎并未取得众人期望的成果,双方依然存在巨大分歧。美国至今不接受中国提出的底线,反观经济层面,据中国海关统计,虽受贸易战影响,今年上半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总值达3408亿美元,同比增长45.7%,占到同期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2%。可以看出,两国经济互补性极强,政冷经热是基本点,相向而行仍可期待。
三是中欧之间需要“对话”而非“对立”。2020年疫情之下,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欧盟与中国贸易总额达5860亿欧元;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24万列,同比增长50%。诚然由于某些分歧,历时7年、35轮谈判达成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目前暂时被冻结,何时正式签署仍存不确定性。现阶段欧洲的民粹主义沉渣泛起,欧盟一些大国还将面临领导层更迭。但是,中欧长期合作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因为这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四是多边领域的合作与博弈方兴未艾。多边领域的合作,尤其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打击恐怖主义和避税天堂方面,在太空探索、减灾防灾、帮扶欠发达地区和共建基础设施等方面,既是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应有的贡献,也是自身持续发展的必要。然而,特朗普主义阴魂不散,西方的安全观亦在发生变化,中国屡屡被作为战略竞争对手,经贸问题严重受政治化影响,多边规则改革南辕北辙形不成共识。美国悍然公开破坏WTO上诉机构,并在审议中给中国扣上一顶顶帽子,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好消息是新一届WTO总干事和副总干事已经走马上任,人们期待11月举行的第12届部长会议(MC12)有提携信心的看点,至少不能是一个失败的年会。
二、中国的发展要顺应世界大势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和中国的选择。中国加入WTO二十年,赢得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今后我们将会有一段艰辛的爬坡历程,这不仅源于国际环境的某种恶化,也源于我们自身的经济调整和结构性改革,源于创新驱动艰辛和金融风险防控,源于生态环境治理和资源稀缺之限制。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的发展要顺应世界大势”。中国面对如此复杂、充满风险的局面,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周旋,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营造尽可能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发展历来以内循环为主。要逐渐把以投资为主的内循环转向以消费为主的内循环,必须修复消费力、消化失业率、降低企业“死亡率”,保持国际收支稳定。扩大进口,可以满足国内扩大生产和激励消费的需求,而这又需要扩大出口保持外汇的基本可供。目前的出口创汇,尤其是机电产品的出口,主要仍是外资企业和台资企业。继续扩大开放,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尤其是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是中国政府可预期的长期政策。
二是以斗争求合作妥善处理中美竞争。本质上,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中国老百姓选择了适合国情且与美国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的优势正在与日俱进的彰显。美国是一个超级大国,正在从巅峰下行,这符合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国家生命周期规律。二百多年来美国的社会制度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许多固有的缺陷。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国家还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改革开放,需要向其他民族学习。美国也不是明天就会轰然倒塌,与美国的合作,利于我们的发展繁荣。但是决不能允许美国限制我们的发展权利,其实也是根本限制不住的。中美确实存在竞争的一面,中国企业希望竞争是有多边规则可遵循和获保护的。违反规则是要斗争的。
三是妥善应对美国盟友的协美扼华。针对美国盟友可能的“协美扼华”举动,要未雨绸缪,有针对性地多做分化瓦解工作,设置底线、适度宽容、晓以利害、促其克制。美盟友心态复杂,既要取得美国的安全“护身符”,又要与中国做生意,且其立场也受其国内政治生态的制约。这就是当前地缘政治下的“墙上芦苇”现象。拟坚守底线,以求同存异的方式与其交往甚至合作。学习讲好中国故事,多国家利益讨论,少意识形态辩论。
四是积极支持多边机构正常履职。坚守多边主义从根本上讲要以公平非歧视为原则。例如支持恢复WTO上诉机构的功能作用,赞成WTO实行必要改革。把本国的改革开放举措落实好,则在多边改革中将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对于从长期看符合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方向的多边改革,中国应尽量选择支持,并在博弈中换取于我有利的条件。例如,国有企业改革中使财政补助公开透明的问题,产业政策中对民企、外企与国企一视同仁的问题等等。
最后,预祝第七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期待大家的真知灼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