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研究员寿慧生:近期中国的全球化进程重点是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
2021年4月13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这场被称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让全世界措手不及。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持续蔓延,部分国际舆论开始将其归咎于“全球化”。在走过几个世纪的光辉岁月后,全球化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全球化会因此而终结吗?
近日,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的个人专著《全球化:站在新的十字路口》,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该书聚焦于百年大变局下,全球化正在发生的新变,从经贸、人才、企业、外交等角度出发,探讨了全球化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4月13日,CCG在线发布《全球化: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三联书店副总编辑何奎,CCG主任王辉耀,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研究员寿慧生,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苏浩,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魏红霞参与线上研讨,一同分析新冠疫情给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带来的挑战、全球化发展趋势和中国的角色,展望全球化的下一程。
以下为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研究员寿慧生发言全文:
全书的主要关切点,或者说主线,是强调如何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在全球化中如何调整自身的角色。“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这个说法非常符合时代特点。在一个不确定性和机遇并存的时代,中国该如何调整自己?这是新的历史背景下每个国家都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但尤其是对于大国来说更为关键。美国面临这个问题,中国亦如此。这是本书最主要的核心,里面提供了大量观点和案例,给了我很多启发。
关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我印象很深的一个说法是章百家先生曾经说的,中国是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世界。这个提法特别好。但我想结合这本书里的内容调整和扩展一下这句话的内涵。中国的全球化过程可以分两个阶段:早期和最近,尽管时间节点不好确定。早期,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世界,重点是学习和融入。近期,通过参与世界来改变自己,重点是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在参与过程中让自己和世界变得更好。中国的贡献在于为世界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制度更新的案例。从过去的GDP为主的发展到社会民生为核心的发展,到近年来更是把重点放在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方面,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更关键是每一次制度更新都很成功,稳健而且有成效。
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调整是对外战略重点的转移:从美国到全球。中美关系依然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但绝非是唯一重要的关系。美国之外,世界还很大。而且越来越大。中国的视野和心胸也应该越来越宽,学会和其它各类国家打交道。依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王辉耀主任在书中提到的中国对外经济和对外战略涉及到非常多的地区和国家,显示出对这一点的强调,视野极为开阔,非常难得。
书中提出很多具体的建议,我的一个感受是,从头到尾的一个主调是对开放的强调和对开放的期待。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点。改革开放需要继续大力推进,但同时也要注意次序。开放为前提,推动和引领改革。否则一个缺乏多元力量竞争的环境中的改革很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书中提到的各个方面都强调开放。无论是人才的引用,还是外商投资,开放竞争的环境都是改革成功的关键。而且我想强调一下,开放的节奏需要加快。新的环境下,时不我待。
目前中国面临最大的两个挑战:一是改革。制度更新面临内部挑战,包括既得利益,官僚机构的惰性,观念的突破等等。第二个,也是更大的挑战,是开放力度。尤其是开放过程中话语表达的渠道和方式的调整。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向世界表达我们的立场,价值观和世界观?如何介绍我们的经验和模式?本书中提出的包容、可持续性、“共同体”等概念和案例,都值得重视,这些都是中国融入世界,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如何去和西方国家非西方国家沟通?这个问题涉及到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谁来参与对结果会有很大不同。CCG和王老师这方面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目前智库,特别是民间/非官方智库的作用依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本书是这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为智库工作竖立了一个标杆,但需要更多工作,也希望能够引起政府和社会对智库重要性的重视。
(本文根据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研究员寿慧生在全球化智库(CCG)2021年4月13日举办的《全球化:站在新的十字路口》线上发布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