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站在新的十字路口

出版机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王辉耀

发布时间:2021年3月

点击封面查看大图

全球化

本书基于作者对于全球化进程和中国发展战略的长期观察与思考,汇聚了王辉耀博士近三年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和思考全球化、全球治理等提供了多元的角度和全新的思路。

书中指出,在走过几个世纪的光辉岁月后,全球化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当我们穿越时间的纵深,就会发现,全球新冠疫情不过是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曲折。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或许也将成为人类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和公平的方向前进的契机。

回首过去几年,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和大国单边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阻碍了国际多边主义合作的发展,而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以及科技发展又为全人类提出了更多新挑战。与此同时,国际环境和地缘政治关系也不断复杂化,世界秩序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新时代注定是一个激浪涤荡、风起云涌的时代。本书将为关心中国与全球化发展的读者提供思考百年大变局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的新视角。

■ 序 言

2020,农历庚子年。

时值中国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全球累计确诊人数超千万,累计死亡人数近百万,这场被称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让全世界措手不及。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持续蔓延,部分国际舆论开始将其归咎于“全球化”,甚至提出以封锁、减少贸易互动等“逆全球化”方式来阻止疫情。

新冠疫情下,全球化是进还是退?

事实上各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早已有之。我曾多次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巴黎和平论坛、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论坛,也曾在芒克辩论、阿斯塔纳俱乐部年会、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中国力量”年会上与来自各国的国际关系领域顶级专家进行辩论研讨。在一次次的接触交流中我发现,不论会议议题如何变化,“全球化”和“中国”都是无法回避的两个话题。

近年来,逆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冲击愈演愈烈。从高举“美国优先”大旗的唐纳德·特朗普入主白宫,到昔日自由贸易思想的滥觞英国不惜与欧盟“划海峡而治”,各国民粹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此起彼伏。而这场新冠疫情更似一场烈火,把这些存在已久的全球危机因素再次点燃。各国专家学者对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争论也更加激烈。一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会将延续几百年的全球化化为乌有吗?

当我们穿越时间的纵深,就会发现,全球新冠疫情不过是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次曲折。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或许也将成为人类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和公平的方向前进的契机。

全球化的新变

全球化在过去几个世纪中曾经历过什么?只有了解了历史,才能更好看清未来。

15世纪航海大发现后,西方国家,先是葡萄牙、西班牙成为第一批搭上全球化列车的乘客,后来还有荷兰、英国以及整个西方世界。经历了18—19世纪两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商品、劳动力和资本实现全球性流动。二战后,国际秩序与治理体系建章立制,尤其在“冷战”结束后,新科技革命将工业化进程引向新高潮,跨国公司大量涌现,资本的国际流动速度空前,经济全球化程度空前提高。可以说,全球化成功打破地理与空间界限,连接各国生产与贸易体系,促成资本、技术、人才在全球范围的流动,为世界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在走过几个世纪的光辉岁月后,全球化正面临巨大挑战,而全球化的“新变”或也孕育其中:

国际自由贸易秩序被破坏。WTO作为现有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元老”,自1995年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脱身而出已20余年。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世贸组织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主导推动力。但近十多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歧加大、多哈回合的谈判受阻,WTO发展进入停滞期,面对WTO谈判僵局,美国采取了消极态度,特朗普更是经常威胁要退出WTO。这一在二战后确立的以消除贸易障碍、倡导自由贸易为指导精神的全球贸易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资本全球流动严重受阻。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对外资态度更为谨慎尤其是对高新技术及关键基础设施领域。欧盟理事会通过针对外商投资的新审查框架,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FIRRMA法案),英国先后通过《英国外商投资审查新规》、《国家安全与投资》白皮书……各国在加强对外国投资的审查方面不断打出新牌。

人才跨国流动难度大幅增加。受到民粹主义、大国单边主义的影响,很多国家对待人口流动的态度变得更谨慎。以美国为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国际人才的贡献。然而,特朗普上台后则设置了诸如限制移民,在人才签证上收紧等种种阻碍。

全球治理落后于全球实践。全球化的发展带来对基础设施、数据安全和商业模式的新变化。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远远超过了现有国际税收体系的管理范围,全球税制改革亟需提上日程;科技变迁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协调和社会风险控管难题,科技企业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数字垄断平台,缺乏国际监管。

新冠肺炎疫情则深刻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命运与共的事实,也暴露出现存全球治理体系的脆弱性,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中国受益于世界,中国也贡献于世界

改革开放后,中国及时把握住时代脉搏,准确抓住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主动拥抱全球化发展,成功搭上了世界经济的快车,成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中国受益于世界,中国也贡献于世界。

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更加显著。客观来看,中国的崛起的确成为了国际秩序改变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由于中国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性,外界对中国产生质疑甚至误解实际上是合乎逻辑的。对此,我们需要思考应如何建立一套新的国际叙事体系,用更加国际化的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发展故事。

在2019年5月举行的国际著名辩论会芒克辩论会上,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前顾问麦克马斯特(H.R. McMaster)和美国哈德逊研究中心中国战略研究主任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曾向我抛出许多关于中国的尖锐问题。其中有一个关于中国是否在逃避国际责任的问题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我们看到,每当全球化受到挑战时,中国都发出了捍卫全球化、维护全球治理体系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声音。同时,中国也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稳定器,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中国实施积极有效的扶贫政策使本国贫困人口数量从1978年末的7.7亿人下降至2017年末的3046万人,累计减贫7.4亿,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七成,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大贡献。美国前财财政部长、哈佛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CCG演讲时曾赞叹这种成就甚至超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此方面的影响。

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发展方面,中国已经成为联合国会费的第二大贡献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维和行动号召,被联合国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巴黎协定》,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等,在气候问题中作出了重要表率。这些行动都展现出中国积极参加国际多边合作和参与全球治理的积极态度和能力,彰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挑战的责任感使命感。

与此同时,中国还主动提出了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种全球治理方案,不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发展。

而当全球经济因新冠疫情影响正“面临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的时刻,中国经济率先恢复,给世界注入动力和信心。在CCG与世界银行联合举办的2020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上,世界银行集团前景预测局局长阿伊汗·高斯(Ayhan Kose)对报告进行了深度解读。世界银行预测,2020年全球GDP将萎缩5.2%,发达国家萎缩7%,但中国将逆势增长1%,成为唯一正增长的经济大国。

全球化,如何走向包容与可持续?

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已经成为既定事实,而这也不可避免地助推全球格局改变。但全球化依然将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没有哪个国家面对全球性问题能独善其身。在这个世界各国共生、共存、共发展的全球化新时代,开放与合作应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的共同选择。

作为CCG的创始人和理事长,我在近年的观察与交流中产生了许多对中国和全球化发展的困惑,也由此引发了许多思考与感悟。在智库研究工作之余,我有幸受到各大主流媒体的邀约做了很多专稿,由此得以把自己的一些不成熟想法记录成文。窃以为经过几年的积累,这些稿件也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思考脉络。经过再次整理,我精心挑选了60余篇文章汇集成书,希望可以为关心中国与全球化发展的读者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来思考百年大变局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本书分为六篇,第一篇从新冠疫情给全球化带来的挑战说起,从中国的视角出发对全球化发展趋势和中国的角色进行思考。在保护主义抬头趋势增强的当下,中国明确反对一些国家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要求减少不利于贸易自由的制度和障碍,加强国际间高水平自贸区建设。同时,中国在维护国际自由贸易秩序和应对潜在气候危机也在进行更加积极的尝试。

第二篇从经贸多边合作的角度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国际多边组织近年来遇到的改革难题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新生区域经贸协定进行探讨。中国是多边合作的坚定支持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便充分体现这一点主张。如何在坚持对本国利益的追求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既谋求本国发展,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些问题与未来全球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将目光从全球化的宏观发展转向微观层面,我们发现人作为最活跃的要素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的第三篇就以“人本全球化”为核心话题,对人才在中国融入世界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未来可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成立十余年,CCG一直倡导中国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欢迎国际人才。在疫情使全球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中国应抓住机遇,为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创造更多优势。

本书的第四篇集合了我对“引进来”、“走出去”与中国开放问题的一些想法。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中国坚持深化开放的战略方针,通过外商投资立法,自贸区、自贸港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将对外开放推向新高度。通过举办进博会,为全球企业提供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同时,企业作为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应该进一步提升对外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更好的走向全球。

本书最后的两篇内容则围绕中国新时代大国外交和全球化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展开。中国的崛起对现有国际秩序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冲击性力量,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将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影响。因此我认为,中国既要重视双边关系,也要推动多边合作,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发展理念层面,中国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价值观进行更加充分的阐述,从理论的层面为中国推动全球治理创新提供支撑与指导。而在实践举措层面,中国则应以更高质量的开放进一步提倡和实施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及便利化。中国只有主动承担起国际责任,为全球发展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获取更多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也是中国进一步实现自身发展的必需条件。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致辞时说:“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中国正与世界各国一同接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考验,也将与世界各国一道推动经济全球化走向包容和可持续。

王辉耀

2020年7月

■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新冠疫情:全球化是进还是退?

疫情挡不住中国开放的步伐

以常态化抗疫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待更多海归彰显价值与担当

全球抗疫合作中的中国力量

“逆全球化”倒行逆施是加剧疫情危机的主因

中美民间力量是推动两国抗疫合作的生力军

新冠疫情为全球治理体系革新注入“催化剂”

疫后全球治理创新需加强多边合作

不能让贸易壁垒成为病毒“保护伞”

全球抗疫合作 WTO应发挥更大作用

疫情之下,国际社会需携手应对气候危机

第二篇 贸易秩序:国际组织的挑战与新变是什么?

WTO的历史困局与变革之路

国际税收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全球贸易体系助推全球经济增长

中欧合作共同推进WTO现代化改革

中日可开启双边投资协定升级谈判

中国可在WTO改革中发挥更多作用

G20机制如何发挥全球治理更大作用

抓住多边合作机遇 应对世界经济挑战

中国可考虑是否加入CPTPP了

把握好RCEP发展新机遇

中国加入CPTPP的时机正在成熟

第三篇 人的交互:在全球世界还可自由流动吗?

以人才流动治理创造更多“中国红利”

海归与中国高科技新兴产业发展

国际化人才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支柱

海归70年:中国推动全球化的创新力量

国际人才引进亟须提升服务效益

国际人才政策再突破,“华裔卡”可堪大任

中关村如何更好发挥引才标杆作用

“引进来”“走出去”中国将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中国发展跨国高等教育前景可期

两会带给留学人员广阔机遇

第四篇 开放之路:新的大门如何向世界打开?

新经济时代中国发展的新思考

外商投资立法将对外开放推向新高度

进博会赋能中国开放新发展

中国扩大开放有利全球化包容普惠发展

海南自贸港:中国高水平开放的新起点

抓住开放新契机 共创美好未来

品牌全球化需“品质革命”

提升中国对外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一带一路”: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

以亚投行为鉴 推动“一带一路”多边发展

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中小企业大有可为

打卡世界500强 中国企业要更上层楼

扩大对外开放 让中外企业合作更紧密

加强国际开发银行合作 助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第五篇 大国外交:如何为全球化注入新动力?

中国不会威胁现有国际秩序

中美关系需超越新冷战论调

中美欧合作共建更包容的全球秩序

在平等基础上寻求合作才能创造中美共赢

中欧合作为世界稳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法合力推动多方深入参与全球治理

发展中日韩合作 凝聚亚洲力量

开启40年发展新篇章 中日合作未来更可期

中印关系应面向未来

中新合作助推亚太经贸一体化

推动中非合作升级 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以中德合作助推中欧关系提质升级

世界需以新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努力

第六篇 全球化:如何走向包容与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新阶段与全球治理新格局

推进全球治理创新发展刻不容缓

中国是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

以基础设施新动能促进全球治理新发展

破解“逆全球化”的中国方案

从亚洲文明到亚洲共同体

全球化的亚洲世纪,中国发挥什么作用?

解决国际区域矛盾 中国可发挥更大作用

推动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 把握国际多边合作的重要契机

利用多元公共外交推动国际合作共赢

以东盟为鉴推进亚洲一体化

“和而不同”应成为全球化新阶段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