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平视世界的中国,西方能逐渐接受
2021年3月12日金灿荣,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感慨:“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 总书记的一席话,引起了无数国人的共鸣。
70后、80后、90后、00后是现在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建设主体,他们看待世界的视角之所以发生变化,根本原因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都居于东亚地区的中心位置。从目前已知的一些考古发现来看,5000多年前浙江余姚良渚文化及河南河洛文化就已经进入王国状态。4000多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中国就已经进入帝国状态。从2000多年前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进入帝制时代直到清末,中华文明大部分时间内在世界上也一直处于领先。
进入近代以后,中华文明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兴起崭新的工业文明,在经济、军事及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对农业文明取得了压倒性的技术和效率优势,中国从“天朝上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历史上的辉煌与近世的衰落,给中国人心理上造成的创伤及所带来的屈辱感特别强烈。
优秀的中华儿女并没有对这种状态听之任之,仁人志士开始寻找救亡图存之路。真正找到方向是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难探索,以比晚清民国精英坚定得多的决心与力量,最终掌握了工业化的诀窍,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文明转型,赶上了世界主流。到2018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额达到了28%以上。中国的5G、高铁、电网、航天、大型机械等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位置。这些事实对世界形势产生了根本性影响,最主要的标志是“东升西落”,世界由此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这一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时期建设者在与西方接触时,那种物理上的震撼没有了,从仰视变成了平视。这同时产生一些问题,首先是新建设主体与尚在工作岗位的上一代主体的意见分歧。上世纪80年代刚刚开放时,西方正处于二战后的巅峰时期,而我们刚刚经历第一阶段国家发展积累而非个人生活积累时期,中西方生活水平差距比较大,那种特殊的状态导致那一代建设者中部分人特殊的西方情结,与新一代建设主体看法上有区别。
其次是原先处于俯视我们位置的西方国家及一些周边国家,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以及社会建设主体的变化,不得不经历一个转变适应过程。
我们不必避讳以上事实,但我很乐观地认为,这种局面未来会得到改变,中国只要不犯战略错误,完成民族复兴只是时间问题。目前,主要问题在于“美强我弱”的形势没有变,具体存在于八个方面、“四硬四软”:美国的GDP总量及人均GDP更高,美国掌握高端科技的核心部分,美国的军事实力更强,美元有霸权优势,美国法理上有接近60个盟友,在国际舆论场上掌握更大话语权,中国国内部分精英有“崇美跪美”心态,美国在中国有不少利益。我相信中国能够通过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步缩小上述差距,克服科技短板,军事实力上一个台阶,人民币国际化取得进展,“一带一路”合作进一步展开,国内建设者主体进一步变化,在保留近代记忆同时,抱着一种更加自信、平等、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而西方在新形势下也能逐渐接受现实,以相对平等的姿态看待中国。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看,一个互动更加健康的中西方关系,是整个世界之福。
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21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