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思享局 | 被疫情加速的数字社会

2021年2月5日

 

李稻葵:疫情爆发之后,我们的资本,实际上是非常充足的。

厉新建:随着数字科技发展,虚拟旅游会有更好的发展。

王辉耀:拿我们全球化智库来讲,我们在过去这一年我们开了六七十场线上的会议。

时殷弘:人类大多数经验都是近距、直接交流。

曾光:这个春节一定要挺过来 ,明年的春节就可能大不一样了。

董关鹏:公开是良药,透明是良药。

李舒:如果有一个北京人邀请你去他家吃炸酱面,这是对你最高的礼遇。

 

 

 

李舒:今天的菜里面,其实会有很多2020年以来跟疫情息息相关的一些菜品

李舒:在大家面前的这盘,我刚刚让李老师猜来着,我说您觉得这个大概是什么,他说有可能是面,然后有可能里边是黄瓜。我们的chef(主厨)他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美化,其实这个是, 2020年,所有的广大网友们最熟悉的一道菜 凉皮。

李舒:在2020年以前,所有的人对于制作凉皮的工艺一定是陌生的。就是你家楼下有个凉皮摊,可是你一定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出来的,但是大家疫情期间,大家都聚集在家里,然后我就会发现网上出现了一大堆,就是我特别特别钦佩的这种野生美食专家。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凉皮,电饭锅做的蛋糕,还有就是各种各样,你能想到的,你想不到的那种复杂工艺的美食。

董关鹏:真不可思议。

李舒:真的非常不可思议

我觉得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一种乐观的精神,特别会苦中作乐,或者说特别会给自己在,闷在家里的时候找乐子,所以我觉得凉皮是其中一个。

时殷弘:我有点不同意。苦中作乐,是全世界各民族,各文明的基本素质,而且凉皮这个东西,如果讲美学道理的话,其实中国古代有,西方古代,中世纪也有这样的说法。就是Simple is beauty,简洁就是美,所以你搞的非常复杂,这个反而不一定很美。而这个凉皮很简单,按照简单的方式做,传统的方式做,可能它的美感和味感都是非常好的。

李舒:是是是。我说的是它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

李稻葵:原来是很复杂,这次有了疫情之后,好多百姓把它变简单了。

李舒:我觉得对于餐饮业而言,它的变化也是非常非常的大,第一个来说就是我也真的觉得就是餐饮业的很多的这个业主们都非常非常不容易,尤其是经过了……

董关鹏:坚持下来的都是好样的。

李舒:真的是,比如说年夜饭,有大量的,因为那时候不让吃不能去吃年夜饭。

董关鹏:但是预定了然后不吃了。

李舒:所以就退了。我采访过很多的主厨,他们真的是看着水箱里面的养的那些鱼,真是泪流满面,因为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但就真的是扛,扛过来,包括我们之前前两天有去采访一个武汉人开的一个餐馆,然后他做了一件很暖人心的事情就是他在除夕夜的晚上请所有北京的武汉人都去他的餐馆里面免费吃饭,我觉得这是就是其实可能也给了我很多就是在疫情期间,也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温暖的时刻,其实支持着我们,就是可能走下来。

董关鹏:

我想这个凉菜的凉呢,是好多网友对这个2020年某一些评价,就是在2020年的年初一阵冷风吹来,好像疫情就到来了。

时殷弘:你刚才说这个今年开初是凉,凉其实是人的心理感觉,特别3月份以后,全球新冠大流疫,那个打击非常沉重。经济、社会甚至文化的负面作用非常大。但是从自然界来看的话,今年广泛报道,今年是若干多年来,很多很多年来,最热的一年。

【疫情加速了哪些行业?】

李稻葵:这个2020年当然一般人认为是凉的,但实际上你仔细看的话,这个里面也是有凉有热,有酸甜苦辣,是完全多元化的,哪里热呢,金融市场热,金融市场热的不得了,热跟中国有关。您刚刚说到气候变化,说到气候变化来怎么样呢?新能源,要减碳。结果去年世界上最火的股票来自于中国,咱们的蔚来,蔚来汽车,小鹏还有理想,这三家车厂,有几天交易日是全球交易量最高的股票。

王辉耀:疫情本身是个很凉很凉的一件事,但是它也会有催生出一些好像我们意想不到的发展。比如说数字经济,一下子在中国火的不行,比如说线上办公,线上教学,线上开会。已经成了一个时髦,比如说就拿我们全球智库来讲,我们在过去这一年我们开了六七十场线上的会议,其中有几十场都是国际的。

董关鹏:那是不是这个会的总数比平时的还多了?

王辉耀:多得多,就说它这个副产品,使这个开会的技术,云上的技术。

董关鹏:线上开会,会不会让大咖不愿意参加,还是他更愿意来?

王辉耀:但是我觉得它的频率更高,你可能直接看到这个人,哪怕他出来讲一段话效果实际上不亚于原来的,在线下,就是思想的碰撞的可能是有,但是可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悄悄话可能在云上就不能说,或者说可能你还需要线下的一些对话可能就没有。所以我觉得这块来讲,数字经济是很大的推动,去年的数字经济达到了38%了,占GDP的总数,北、上、广、深已经超过了50%,这个是我们没有料到的。

王辉耀:现在这个在线上的办公,居家办公,即使以后在疫情以后,也会成为一种时尚,或者成为一种可以替代的方式,很多的这种雇主突然发现,在家里办公这个效率更高了,反而就是说跟家里人在一起,或者还可以自己做自己想吃的东西。

董关鹏:工作还不变,还能带孩子了。

王辉耀:所以这样的话,对很多包括硅谷的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说我估计这种pattern(模式),这种规律会继续下去,就有一些服务业高科技的这些在线上的行业。

董关鹏:听起来好梦幻。

李稻葵:其实这个事我觉得应该首先搞清楚一个基本的道理,疫情本身并没有产生很多变化,是加快了很多原来就应该来到的一些变化,你比如说,新科技的,信息科技的应用,以前我们比较懒惰,以前我们往后推,但是疫情逼着我们用他,促进了我们的思考,企业家的思考,你必须要仅仅抓住现在的一些变化。

疫情爆发之后,我们的资本,实际上是非常充足的,大家意想不到的,资本比以前还充足了,由于特殊的货币政策,国际国内都是如此,所以现在出现了一个资本抱团取暖,或者我称之为抱团造梦、做梦这么一个趋势。资本愿意涌向哪里,愿意涌向看得到成长空间的地方,也愿意看到新科技运用的地方,这是一个重大机遇。还有一个机遇是什么呢,疫情也改变了我们的一个认知,我们中国经济目前的短版还是消费。

你看2020年,2.3%,主要靠什么,GDP增长,主要靠:一、 我们的投资,2.9%的增速,二、靠出口,出口不减反增,因为其他的国家的生产能力下去了。

李稻葵:国内的本来就该搞双循环了,我们作为大国经济,大国的发展从历史上从来就不能够主要靠国际市场。

德国的发展,美国的崛起都是主要靠国内市场,所以这次疫情来了以后,逼迫着我们必须适应这个新变化,所以提出了新发展格局,就是要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促进国内国外的双循环。疫情之后,我相信方方面面一定聚焦于如何扩大消费,所以在最终消费这领域里面,可能还有非常好的一些投资的机遇。

王辉耀:我跟刚才稻葵教授讲的,稍微不太一样,就是我觉得咱们提出来的双循环的这个战略,其实我觉得我更看重的是国际国内,包括国际的循环更重要。比如以前,五十年前、一百年前或者最近,原来的国家不循环的时候,内循环的时候那会儿没有全球统一的大市场,你把现在整个全世界看作当年的大美国,或者今天的中国,现在咱们不能说,一有了疫情咱们就完全变成国内循环,我们还是要面向世界。中国现在有全球最大的市场,最大的生产车间,中国的物流支撑全球的大循环,所以我觉得分国际循环国内循环可能分的不宜分得太细,如果外面的不循环中国循环也不行,因为中国现在是供应全世界的,包括我们今年我们对美国的贸易、出口还大幅增加,对世界各国的贸易,我们的贸易居然超过了2019年的水平,就是我们的出口,所以说全球对中国有需求,所以我觉得这个大循环,全球要购买中国、中国要购买世界,这种循环还会有继续下去。

李稻葵:个人的变化我要补充一点,就是技术方面必须要与时俱进。像我们中老年人咱们互勉,必须学习,必须学习年轻人的技术。其实互联网的很多技术非常好,早就可以用了,但是我们懒惰,我们总觉得打个电话、见个面谈得更清楚,其实不用,视频就够了。这次疫情强迫我们用新技术,用了以后发现不错,我们也能学会,我们中老年人还长了自信。

【线上交流能取代线下吗?】

时殷弘:没这么好吧。我始终认为一般来说线下的效率是最高的,也许是成本比较高,线上是不得已,当然这有一些场合,线上可能更方便,但一般来说线下交流,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被取代。

李稻葵:但是你看我讲个具体例子。

时殷弘:还有你说年轻人都行,我觉得还是生姜还是老的辣。

李稻葵:好,我讲个具体例子吧。每年冬季达沃斯,辉耀可能咱俩一样,去了十几年了,每一次去我都抱怨,我心里抱怨从北京转飞机直飞飞到苏黎士,有的时候还转机,到了还得坐大巴,坐了大巴还得坐小巴折腾折腾十几个小时还有时差。

时殷弘:也许问题的关键在于,达沃斯本身不一定那么有意思。

李稻葵:但是达沃斯是当前搞国际交流恐怕是最好的品牌了,最好最有经验的了,所以当时我就跟施瓦布教授提了一个问题当时我说咱们能不能搞线上的,他们当时大概是疫情前两三年,他说线上这个东西还不成熟,现在你看看,他被迫搞了,我估计它效果也不差,也不差。

时殷弘:你不能说达沃斯就是效率、效果最好的。也许就是因为摊子太大,参加的人太多,而且还故意弄了一个在滑雪场,很不方便。

李稻葵:对,这个当然话题很长,达沃斯的小秘密是啥呢,就是把你搞到一个很拥挤的地方,让你一转身后面是布莱尔,这面是克林顿,让你无意中碰到这些平时见不到的大咖,让他们保安全都踢走,这是辉耀老师是专家了。

董关鹏:最高端的邂逅。

王辉耀:它主要还有一个就是线下的交流,比如一个眼神一个语气一个手势,这个在线上是代替不了的,所以它还是有这个限制,但是确实从效率上来讲,我觉得线上虽然它只要能传达百分之六七十,你的频率可以很高、成本很低,也取代了很多线下的活动,所以我觉得你说的未来它是一个双向结合的对吧,线上线下。

李稻葵:反正我是相信新技术,我相信不久的未来,也许不需要再搞一次疫情,我们会出现全息的,我基本上能看到。

时殷弘:人类进化几百万年它的绝大多数经验都是近距直接交流,你可以线上的好处当然有,但如果考虑到这个除去必须的因素,我想正常情况下,人类就是喜欢面对面的交流,在虚拟空间,这个是不得已,人类虚拟空间交流有这么一个密度,才一年时间。

李稻葵:对,殷弘老师我们略有不同,我相信未来,您啊,您想的线下交流可能是老技术,未来新技术,我见到这个李老师就像见人一样,不用线上,看到人我就看到他的眼神啊。

董关鹏:这李老师可能在家呢。这是一个全息的李老师。

李舒:忽然卡住了。

李稻葵:对,弄个全息的,除了摸不着,我相信未来。

时殷弘:你相信未来,我怀疑未来。

厉新建:实际上在讲到技术的时候,我也非常同意时老师刚才讲技术并不能,包括现在数字技术不能代替所有的东西。

【不用出门的虚拟旅游?】

厉新建:随着数字科技发展,虚拟旅游的发展,可能会使得很多原来没有办法出去旅游的人,他们的旅游的出行障碍由于数字科技的发展,可以破除掉,包括老年人,包括一些残障人士,所以虚拟旅游对这个市场的发展来说,我觉得是一个福音,当然另外一个方面呢,我觉得虚拟旅游发展可能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如果说希望在实地旅游和虚拟旅游两条线并进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涉及到我们怎么样把人类在实地旅游过程当中的,各种感官体验,都能够在虚拟世界当中,通过虚拟旅游,能够完整的或者说逼真的再现出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虚拟旅游会有更好的发展的前景。

董关鹏:其实这蛮可爱的吧,这是我们讨论的最重要的原因。

董关鹏:我建议大家再品尝一下我们这一道菜,这道菜是不是李老师再给我们说说。

李舒:这个应该是排骨吧,糖醋小排。

李稻葵:但是旁边配的黑色的和褐色的?

董关鹏:有青梅。

李稻葵:是青梅。

李舒:一个是青梅,还有什么。

李稻葵:还有芋头吧,我是完全猜测。

李舒:我吃一下。

李稻葵:班门弄斧。可能这个是。

李舒:栗子是不是?是栗子吗,不对,两个都是。

李稻葵:黄瓜。

李舒:不是,是那个。

董关鹏:话梅吧,是不是?

李舒:两种梅子,一种是脆的梅子。

董关鹏:大家现在最集中的问题就是这个最大的变好像还是跟疫苗有关,您得给我们吃个定心丸。

 

【你打疫苗了吗?】

曾光:我打了,而且这个疫苗鉴定会我也参加了。因为我们的人类的话跟这个新冠病毒做斗争,在第一阶段是没有疫苗的,没有疫苗靠什么,靠举国体制的应对,主要是靠防控和临床治疗。现在我们进入第二阶段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疫苗。

王辉耀:我们没有像西方发达国家可能现在几千例、几万例,我们要防的也就是个几百例。

曾光:我觉得中国是有优势的,优势在哪呢,就第一阶段工作做得好。国外的话它可能这周接种和下周接种就不一样,因为他这一周里头有很高的概率被感染,这月接种和下月接种更不一样。中国,现在是对大多数人来看,这个星期接种和下个星期接种没有多大差距,这个月接种和下个月接种也没大差别,所以对中国来看接种疫苗就可以从容一些。

李稻葵:所以我们的疫苗是安全的是吧。

曾光:现在中国上市最早的就是灭活疫苗,灭活疫苗人类用了一百多年了,它的缺点是什么呢,就是说看起来不是像人家那么先进,另外的话它废工废料,它都得用那个受精卵的鸡蛋,来生产。

董关鹏:家里如果社区已经来了信息,自愿打,单位来了自愿打,现在最担心的有老人,孩子,孕妇,那这个时候怎么建议他们。

曾光:我就打了,我七十多岁了,而且我还主张咱们这个疫苗就可以打到60岁以上的人群,而且老年人打的话,它的安全性更好。但是老年人打的一个问题在哪,可是他的有效性不如年轻人,所以像我这打了两针的,我还希望再打第三针。

【就地过年怎么过呢?】

董关鹏:厉老师就是现在马上春节了,春运了, 但是现在让大家最好留在北京过年,就地过年,您怎么看呢?

厉新建:从疫情防控的角度来说,当然我们流动性减少是阻断散发病例再进一步扩散的最重要的经验。留在工作地过年,可能对于工作空间的附近其实你是一个新的发现。我们今年留在北京看看故宫、看看胡同了,看看北京周边冰雪旅游了,再看看北京周边的一些民宿。

董关鹏:我住在望京这么多年,十多年,望京的公园我都没去过,过去的这一年,望京每一个公园我都去过了,我现在是望京公园的活地图,您说的有道理。

厉新建:华人的学者就是项飙他就专门讲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实我们会面临附近的消失的过程。就是我们不太关注我们周边的这些东西了,所以我想只有对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地理这些东西了解得越深刻,你对于这个地方的感情,人地之间的依恋关系才可能会更紧密。

李稻葵:另外是不是这一次由于过春节,很多人在当地就过了,减少了很多往年的繁忙,让心稍微安静下来,这是不是也是一个新的收获?

厉新建:我觉得应该是。我们习惯讲,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我们是不是可以放慢脚步,等等我们的灵魂。

时殷弘:我觉得你们讲得都太有点乐观了,我喜欢直来直去。是have to(不得不)。全世界都如此,你看看圣诞节,你看看感恩节,你看看中国春节,按照传统,按照人之常情是要团聚的。但是现在不能团聚,为什么呢,我们国家的基本方针非常确定,就是说防疫、抗疫放在压倒性的优先地位,如果没有恰当的防疫抗疫,经济生活的恢复、文化生活的恢复都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情况之下当然,你到城里面其他地方走走,望京公园走走,就是心静下来,但是是have to(不得不)。

李舒:其实刚刚讲那个回家过年这事,可能我们也要去谅解有很多的,尤其是很多年轻人,在外打工的我们今年很流行讲打工人是吧,就是干饭人,就是真的很不容易,我们已经这么艰苦地一年过来了,其实是能谅解他们要回家的心情的。

曾光:但在这里我特别要提醒,特别是我们北方的同胞,今年这个春节一定要挺过来,因为可能是在疫苗接种之前,大规模之前最后一个春节。

【新冠病毒是气候变化导致的吗?】

董关鹏:一个寒冷的季节。

曾光:这个春节我们要挺过来了,明年的春节就可能大不一样了。我觉得现在我还是倾向于什么,大家还是要克制克制。

董关鹏:去年2020年,一阵冷风吹来,好像疫情就到来了,真正的把冷变成热,我觉得非常要感谢的是,所有的医疗卫生的专家,特别是公共卫生的专家。因为他们从最开始的疫情的早期,让我们(内心里)从凉到热,真的是他们的无限努力。所以我们应该举起酒杯先来碰一杯。

曾光:我觉得个人是不足为道的,这个疫情突然以来,国家需要,我又再次上阵了。

董关鹏:我也是应召到前方去工作的。

董关鹏:我们有400多名新闻工作者在武汉,新闻发布、政务公开我觉得都再一次被推动。我们发现真正的良药真的是“公开是良药、透明是良药”,让大专家出来讲话是良药。

曾光:关键时刻组织这个高级别专家组,让他们的话到武汉去。没给你任何的指示,让大家自由去看、自由去想、自由去发言。

董关鹏:咱们喝点热汤。暖一暖。

董关鹏:不知道大家吃有没有觉得很诡异,我觉得北方的酸菜里放了一个南方的腊肠。

李舒:对对对,它其实是一个南北融合的一道菜,对于东北人来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到了秋天要买白菜和腌酸菜,它另外有一样是来自广东的腊肠,所以其实吃起来有一些甜口。所以这道菜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南北融合。南北方口味一直存在差异的,比如说:我们一直将豆腐脑应该是甜的还是咸的,番茄炒鸡蛋到底要不要放糖,月饼的馅到底是什么味道啊…但是我们能今天能吃到这道菜,它既有东北菜又有粤菜所成,对于我们今天来讲是一种进步。

时殷弘:对,这个就是说跟广东腊肠酸菜当然是一个创新,很好吃。但是绝对不能说它一定比东北的酸菜炖白肉好吃。

董关鹏:那个一吃就是吃出来母亲,家里人那种。

时殷弘:而且那个杯子太小了一点,应该酸菜多一点。

李稻葵:我跟李老师请教,我到全世界各地去,到各个地方我想会有一点点习惯,我们愿意尝他本地的特色的东西。

李舒:是是是。

李稻葵:那么最大的最高境界是啥呢,这个菜一上来你突然发现。

李舒:吃出妈妈的味了。

王辉耀:我觉得这次这个疫情实际上是对人类的一次惩罚。这次美国大选,拜登上台的很重要的一个呼吁,就是他要回到气候变化条约,他要做美国的气候变化的总统,那么我也注意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提出了我们到2030年达到这个碳顶峰,到2060年前要达到碳中和,所以说我觉得这块可能我们要在全民形成一个环保意识。比如说我们注意到2020年又是大水,又是大火,全世界都是气候变化,实际上是已经在我们身边,然后我们又迎来非常寒冷的冬天,六十年不遇的北京。

时殷弘:我觉得这里面有因果联系,因为气候变化,虽然我们懂得很少,气候变化跟新冠大流疫爆发蔓延至今联系,现在还很少有人懂。但是根据人类common sense,经验性常识,发现这两件事情猜测是有关系的。你看今年格陵兰到处都化,北极到处都化,西伯利亚气温高到非常惊人的程度,这个可能按照经验性常识,也许把几百万年前甚至几千万年前,那个病毒可能化出来、释放出来。所以我想现在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

王辉耀:所以我觉得我们怎么样做好这个工作,包括就是我们,比如说我们的垃圾分类,我觉得中国人,包括现在我们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物流的快递的国家,每天包装的这个垃圾怎么分好类就是个很大的难题,我觉得如果我们把这个做好,对大自然有更大的贡献,也包括我们养成好的卫生习惯。

王辉耀:我也注意到就是什么呢,我们比以前更注重卫生,大家都戴口罩洗手,摁电梯都很小心。所以说现在感冒这一类的药,突然就销量没那么大,比如我今年一次没感冒,比如大家戴口罩。

董关鹏:我今年不太过敏了。

王辉耀:还有我还听说就是,由于口罩流行,我听说有一个口红厂居然要破产了,不抹口红了,戴个口罩,所以说这个,就是这一块的话,就是这种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虽然我们遇到大疫情,但是它可能各种卫生条件,包括全民的卫生普及的意识。

董关鹏:疫情期间认识的人,将来摘了口罩不认识他是谁。

曾光:2021年是人类和新冠病毒决战的一年。

董关鹏:决战之年。

曾光:要认清这个形势,我们国家具有举国体制防控的优势,现在处于有利的地位,另外我们国家的疫苗在世界上也是走向前列的国家之一,我们国家有这两方面的优势,落实到每个人的话,也需要这两手,是吧,第一个的话,我觉得就是我们防控的这个老三样,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离,这个点的话在2021年全年要贯彻始终。第二个是接种疫苗,你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我们可以说实话我们就是国产疫苗,“有机会遇见哪个疫苗你就马上要接种”,要相信国产疫苗,大家要把这两点都做好了,我们国家就会比世界哪个国家都更快的取得了2021年新冠防控的胜利。

李舒:过去的2020年其实打破了我们很多的原有的习惯。

其实这场疫情其实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个人其实有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比如说,之前我一直在讲,在今年对于餐饮业而言,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彻底的推广了,分餐制。

李舒:看上去是个变化,但其实他是一个传统的回归,因为其实我们在唐代以前,一直是分餐制。到两宋,慢慢出现了合餐制。桌椅的出现,助推了合餐制的流行。中国人普遍开始一大桌子坐在一起,同一个盆里夹菜吃。今天大家所熟悉的那个圆桌是传染病专家、抗击东北鼠疫的斗士伍连德博士,为了防治传染病、提倡公筷公勺,而提倡发明的这样一个圆桌。所以我觉得其实到今年,我们在现在当下,有很多很多,在2020年,创立的一些习惯,戴口罩,勤洗手,还有公筷的使用,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习惯,可能之后我们应该继续保持下去。

【分餐制还是合餐制?】

董关鹏:太好了,太棒了。

时殷弘:我插一句,合餐制不宜全部否定,合餐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引起公共卫生问题的情况下,还是合餐制热闹。

董关鹏:合餐得保持公筷,公勺。

时殷弘:也不一定。现在疫情有反弹的危险,大家多注意一点,哪一天疫情情况很好了,范围不要太大。合餐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

董关鹏:在绝对安全的情况,听科学家的话,也得听时老师的话,我们要保持传统。

董关鹏:今天最后一道菜。

董关鹏:我们目前还在上菜,但是董老师想说,今天就要告一段落了,感谢您的收看。我们这期的思宴到这就要跟大家暂时再见了,明天还有精彩的盛宴等着你。

李舒:北京有特别特别多的面食,如果你问一个北京人最喜欢吃哪一种面,可能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炸酱面。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如果有一个北京人邀请你去他家吃炸酱面,那说明这是对你最高礼遇。

时殷弘:李老师,安心吃饭,先评点一下,我南方人会吃鱼,今天我个人最喜欢干烧鱼,还有一个遗憾。蒸螃蟹,其实这个是南方人老一套,下面一定要加肉糜,可惜的就是这次下面的肉太少了,绿的太多,青豆太多。

李稻葵:请教曾老师,疫苗能不能这么说,如果社会上已经有50%的人打了疫苗了,而且发病率,已经走了,我就不打了,你们都不得病,就不能传染给我了,如果完全从经济学自私角度来考虑得话,这个逻辑是对的吗?

曾光: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传染病流行,基本点是这个,易感者是干柴,病毒是火焰,只要你是干柴,遇到火焰就能着。你不接种,别人都接种了。60%以上接种(是指),对全社会来说,爆发流行少,对您个人来说,风险依旧。

李稻葵:突然给你来一下子,你就倒霉了。

时殷弘:除了组织上命令你打,如果没有命令,就是一个choice(选择)。

董关鹏:曾老师的建议,自由让大家打,大家也要打。应该是这样的,这是最后的保护了。

 

嘉宾简介


董关鹏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原索林斯汀席位研究员


李舒

美食作家,福桃文化创始人

《LuckyPeach福桃》丛书主编、出版人

著有《山河小岁月》《民国太太的厨房》

《潘金莲的饺子》《赵孟頫》等


曾光

公共卫生专家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研究员

原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

新冠肺炎防治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王辉耀

全球化问题学者

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

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


时殷弘

国际关系学者

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中华美国学学会常务理事


李稻葵

经济学家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


厉新建

旅游专家

北二外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特聘专家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文章选自百家思享局,2021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