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瑞米·里夫金云对话国内知名专家: 中国在构建“零碳社会”上可大有作为

 

2020年7月7日,全球化智库(CCG)与美国经济趋势基金会(FOET)联合举办了《零碳社会》新著线上发布会,邀请了“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知名经济理论家杰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围绕“绿色新政/零碳社会”这一主题提出了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政治话语体系和经济计划,解读了其新著《零碳社会》,解析了未来可持续发展蓝图,并与CCG主任王辉耀,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兼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以及伏羲智库创始人兼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晓东五位中国学界专家就零碳社会与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发展之路、全球疫情与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之下中国如何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从生态治理角度发展互利共赢的外交关系、“新基建”、 中欧在生态文明与全球绿色新政的合作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本次会议由里夫金办公室中国主任、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吴昌华主持。

 

CCG主任王辉耀首先对杰瑞米·里夫金先生以及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表示,这场会议的举办十分及时,在如今这个特殊的时刻,探讨零碳排放社会的可能性、从新角度思考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在创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现在正向第14个五年计划进发,低碳消费也在经济中有所体现。此次新冠病毒大流行危机进一步证明了人类需要重视大自然,全人类需要携手对抗气候变化等共同威胁。建设更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世界面临的最基本的挑战,也与新冠疫情息息相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因此,关于低碳的对话应该持续下去,推动政策,让更多的人关注,让中国、欧盟、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一道实现人类的共同目标。此次新书发布有近50万人在线观看,这就是非常积极的现象。

 

走进“零碳时代”,是巨大的机会也是艰巨的责任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知名经济理论家杰瑞米·里夫金分别就气候变化与流行病增多的关系、技术革命与经济模式的转变、能源转型与流动、数字技术、零碳社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等众多话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以下为杰瑞米·里夫金演讲全文:

 

流行病不是某个特定国家的问题气候变化与流行病数量上的升级有明确的关系。在过去的十年中,世界已经经历了五次大流行,而且可能会更多。原因是双重的:一方面,经济发展地球的环境和野生领域造成了负面影响。一个世纪前,约80%的地球仍然是荒野,而现在只剩下了23%,其余已经被人类活动发展所占用。联合国的报告说,人类经济活动所需消耗的资源已需要1.5个地球提供。这意味着野生动物不得不接近人类生活的社区,也导致了更多的互动。与此同时,气候变化也诱导了更多流行的发生。随着地球温度的上升,水文和水循环的变化接踵而至。冬天的暴雪、春季的洪水、夏季的干旱、野火和秋季的飓风和台风都越来越多。地球的生态系统无法跟上目前失控的水循环,因此导致了气候上的灾难。

此外,大规模的移民成为常态,野生动物也在不定地迁徙。许多病毒就在动物和人类迁徙时搭上顺风车,扩散和入侵到了人类社会中。因此,疾病的大流行越来越多。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利用现有的危机,并使之成为一个机会。生态和自然需要一个长期的恢复,过程也许会长达一千年。在此期间人类在地球上的互动方式将完全改变。

现在有一个国家的官方政策已经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那就是中国。中国是第一个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宪法层面并表示未来本国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文明原则的国家所有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地球的蓬勃生机并驾齐驱,保持一致。事实上,中国是历史上第一个宣称这样的理念是其未来治国理政原则的国家,这是一个重大变革。

然而即使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世界GDP增长已经放缓了20年,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基于20世纪工业革命的老旧、过时的基础设施上,所以GDP的下降是因为在过去几十年中生产力下降了。产生的结果是,世界经济持续恶化、流行病大大频繁、同时气候变化正切实地发生。科学家们称,人类正处于世界的第六次大灭绝时间,然而这种信息却上不了新闻头条。现在是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20万年的历史中最重要的时刻。在过去的4.5亿年中,地球经历了五次大的灭绝时间;每一次大规模的灭绝后,在几百万年中就有新的物种诞生。现在世界就在第六次大灭绝之中,不论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都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在未来80年中,地球一半以上的物种将会消失。上次如此大规模的灭绝是发生在6500万年前。

今天,在中国、在美国、在欧洲、在非洲和亚洲的婴儿就是未来80年的主角。我们需要创建新的叙事、新的眼光,这样我们可以回顾过去并发问: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模式是怎么发生的?如果能了解它是如何出现的,我们就得到一个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线路图,以及一个导航人类下一段新旅程的指南针,有希望应对气候变化并创建一个更可持续的、更具弹性的如中国所说的“生态文明”以及欧美所谓的“绿色新政”。

历史上至少有七次主要的经济模式转变,它们都有共同特征,即在世界范围内有三个决定性的技术出现,其建造的基础设施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交流社会权利的方式,以及在经济和社会领域调动人民的方式。这三个能改变人类文明历史的技术革命就是:第一,新的通信革命,能让更多人参与和管理他们日常生活中更多样的复杂关系。第二,新的能源使得更复杂多样的人参与到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来。第三,人口流动和物流的新模式,能让更多的人迁移,并从事更活跃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政治生活中。当通讯革命与新能源革命融合时,新能源革命又与物流革命结合。这种趋同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方向,让大量的人聚集在复杂的文明环境中;它改变了人类的商业模式、改变了政府。

举两个例子。19世纪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通信革命是蒸汽动力印刷和电报,新能源是煤,新的流动性能力是跨越国境线的铁路。这些传播方式、能源和机动性的基础建设改变了人们建造的环境:人们开始往大城市迁移,并塑造了城市环境;它创造了全国性市场、国家的概念和权力集中的国家政府。

而在20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发生,通信、能源和物流的领头羊又产生了变化。传播的革命是电话,与今天的互联网的重要性一样,能让很多人不受时空限制地交流;廉价石油是美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能源主力;而新的运输革命是内燃机,亨利·福特的几百万辆汽车让人们能聚集在一起。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们从城市带到了郊区,从国家市场转向了全球化,而新的管理机构也出现了,如经合组织(OEC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和联合国(UN)等。

这场建立在化石燃料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消亡,而人们正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门前欧盟和中国将领导这场工业革命。至少在此刻,美国还没能担起重任,因此这个责任落到了欧盟和中国两个超级主体上,每个人都将参与其中。这一次的交流通讯革命是互联网。现在世界上有45亿人通过手机进行实时通讯,这种跨越距离,把全世界的人聚集在一起。第二个数字革命也蓄势待发,数字化能源网络将让数以百万计的人在他们的家、社区和当地企业生产自己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并将电力分享给全国和全世界。这种洲际的太阳能和风能共享与现在使用的分享信息、新闻和知识的通信网络是同样的数字技术,而其正在融合并将与物流结合,形成网络物流。

未来将由越来越多的燃料电池、由太阳能和风能能源网络驱动的交通工具等组成。运用类似的大数据和算法治理,我们在通信互联网上获得新闻知识和进行娱乐活动。电力网络也用于帮助控制自动交通。通信互联网、电力互联网和物流互联网这三个网络将建立在所有的建筑上,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和工业建筑都将进行改造,使它们能应对气候变化,并使它们转化为节点,在边缘数据中心进行处理。

无论是中国还是全世界,未来这种用来存储数据的数据中心无处不在,每一栋建筑都将成为微型的太阳能发电站,所有建筑都是电动汽车的充电站和蓄电池。这些建筑会连接通信互联网、电力互联网和物流互联网,铸造一套新的基础设施来交流、赋能和移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种发展与趋势希望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展望未来的框架。

在欧洲有一个两部分的计划。我很荣幸在过去20年里与欧盟的领导人为这个计划工作。这个计划是“数字欧洲”与“绿色新政”。“绿色新政”将数字基础设施改变社会,并构架一个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这是欧洲的未来,现在欧洲的主要行业都在逐渐脱离化石燃料文明。中国也很重视这一点,其能源部门也在逐步与化石燃料“脱钩”。

这就是为什么当欧洲意识到太阳能和风能变得更廉价后,便在2019年给化石燃料文明带来了危机。太阳能和风能的平均成本已经跌破了核能、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成本。在2019年,太阳能和风能成为了世界上最便宜的能源。花旗银行在几年前就看到了这种趋势,他们避免了原本可能囤积100万亿美元的化石燃料资产。因为现在市场上太阳能和风能更便宜了所有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会成为搁浅资产,他们不用再被开采出来了,那些运输管道、所有的炼油厂都将被抛弃。因此,我们正面临着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泡沫:碳泡沫。银行和保险行业过去18月内的各种报告表明,大约在2028年,化石燃料文明的崩溃和碳泡沫数万亿美元资产的破裂会到来。

这是一个转折点。欧洲的行动非常迅猛,也希望能与中国交流和学习。中国从第13个五年计划开始朝着零碳社会的设想迈进,现在的第14个五年计划,我们希望能看到中国能向世界展示一个全国性的基础设施布局。这个布局是完全数字化,交流、可再生能源的流动、互联网物流等等将在建筑环境中创造新企业和新工作,并达成一个零碳社会,即中国的生态文明和欧洲及美国的绿色新政。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和艰巨的责任。

人类不会回到过去了。我们过去一万年中所认识的世界将不再来。这是一个进步的时代,西方观念将让步于生态文明和弹性时代。中国必须帮助世界各地了解如何变得更有韧性,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人们要学会变得更自我可持续、去思考如何从全球化走得更远。而在远方,人与人依旧深深连接在一起。中国可以展现如如何在自身的社会中变得有弹性和自给自足;如何在保护社区和生态系统方面,中国要为全世界做出表率。我们该如何从守卫化石燃料、甚至不惜发动两次世界大战造成数以百万计的人死亡的地缘政治体系中走出来,世界需要中国的帮助。了解中国在从地缘政治世界到生物圈世界中的进程,我想就可以从今天这个有意义的对话开始。

 

随后,杰瑞米·里夫金与何建坤、王毅、刘文强以及李晓东等中国学界专家就零碳社会与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发展之路、全球疫情与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之下中国如何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从生态治理角度发展互利共赢的外交关系、“新基建”、 中欧在生态文明与全球绿色新政的合作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对话杰瑞米·里夫金:“零碳时代”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何建坤:碳排放量的减少目的在于控制大气内温室气体含量,减缓全球变暖。《巴黎协定》制定了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不高于2℃并努力低于1.5℃的目标,目前看来较为紧迫。但实现“零碳社会”对人类来说并不遥远,是必须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朝此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也引发了经济结构变化,即以低碳能源取代传统高耗能化石能源。因此,当下要推进能源革命,同时改革社会发展方式。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在当前已经不可持续,必须要转向生态社会,在转型过程中也催生了新一轮工业革命,以智能化和低碳化为主要特征,提升了社会经济与资源利用效益。此转型也会对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产生巨大影响,人们随着对生态环境追求的提升,对部分物质享受与消耗的需求会降低。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各国以及各界的统一协作,中国也一直在倡导建设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里夫金先生的著作对于引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识有重要意义。

 

杰瑞米·里夫金:我们需要看待人与地球关系的新视角与新观点。东西方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自古以来就不一样,西方宗教传统使得他们认为,自然的存在是为了人类的统治与使用,因此西方历史也一直将自然视为控制、争夺的资源。在亚洲佛教、儒家等文化哲学中,将自然视为与人类和谐共存的“环”而非资源。因此中国与亚洲各国具有保护自然的文化传统,中国作为第一个将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宪法的国家也不意外。过去几十年来西方社会逐渐觉醒,人们开始认识到要与自然和谐共存,尤其是年轻人。中欧应要联合起来引领世界走到绿色新未来。疫情告诉我们没人是孤立的,个人的存活取决于人类整体如何与地球共存,全球变暖也是如此,人类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会开始建设生态文明。

 

王毅:《零碳社会》的出版十分及时,在疫情中告诉人们该如何塑造未来是很重要的。本书在世界面临的种种不确定性中敢于下判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但构建生态社会并不容易,放弃化石能源的使用将很有挑战性。当前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广泛使用不仅需要开发能源,更需要相配套的生产、管理、分配等系统,都要由国家去重新打造,世界能源结构需要系统性调整。此外,中国不可能独自引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与欧美发达国家以及大量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必要的。打造世界生态文明需要各国合作达成共识,步步推进,逐渐实现目标。

 

杰瑞米·里夫金当前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经济效益上已可以与化石能源竞争。在几年前德国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能源占比为清洁能源,但近年来清洁能源产业规模扩大并稳固,成本大幅下降,在德国能源结构占比也大大提高了。推动清洁能源不在于能源企业的大小,而是该能源占取市场的速度。结合在德国的经验,当太阳能和风能在一个国家的能源占比达到14%时,资本就会不可逆地向清洁能源流动,也会让能源转型进入彻底转变状态因此我认为世界能源结构的改变能在二十年内完成。我们知道,中国在大力推动新能源载具的生产和使用。我的书中研究表明,2023前新能源汽车可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参与市场竞争,2025年前将比化石燃料汽车便宜,2028年前20%的世界汽车销量会是新能源汽车,这将会大大降低世界燃油需求,也意味着经济依赖石油出口的国家也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协助可再生能源的分配,国家需要建立大规模的电力网络进行远距离电力输送。但超过一半的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将会在本地使用。预计在未来,国家会使用远距离电网连接各地方微型电网,其原因为未来自然灾害与极端天气会更频繁出现,需要电网相互连接以保证在部分社区遭到灾害打击时仍能保持供电。我建议中国在构建新的能源分配系统时采用类似的方式:可采取类似“一带一路”倡议的方式打造新能源网络连接国内各地方与欧亚沿线国家,甚至让美国在未来加入。如果中美欧等主要国家着手构建这样的能源系统,“零碳社会”可能会在20年内达成。

 

刘文强:“零碳社会”符合中国未来发展的目标,“绿色新政”则提供了具体发展路径。实现此目标的重点在于基础设施建设,依靠为信息通信,数字化电网与智能交通运输网络的相互融合。中国经济也在疫情期间实施了转型,大力发展“新基建”,建设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为将来社会转型奠定基础,这恰恰与里夫金书中的很多思想不谋而合。当前电动汽车产业以及微型电网会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产业,但其成功都有赖于技术上的实现,取决于技术上的突破以及新技术商业化的速度。“中国制造2025”规划也在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将构成“绿色新政”实现的基础之一。

 

杰瑞米·里夫金:在美国,人们认为每投入1美元到“绿色新政”中就会收获3.5美元的GDP增长,同时能源转型还有上万亿的健康系统、生态系统方面的附加价值。而能源转型的资金来源可以靠政府的税收与环保债券等方式获得,因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被视作社会保障的一环,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成功与否也和人们的退休金与养老福利息息相关。中国的能源服务公司趋向全球领头地位。传统资本主义中,买家相比于卖家处于信息不利地位,但对于能源服务公司来说,它们具有构建能源结构的义务,其得到的报酬取决于构建能源系统的效率与效益,也因此保证了能源系统的高效重构,而中国在能源服务公司(无论国企或私企)这一方面目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李晓东:当前人类社会正进入社会、工业革命、以及互联网的新阶段,而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将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支撑。中国在疫情中大量的互联网新技术与应用可以被广泛应用到全世界。中国经济是市场与计划经济的结合,而大量互联网数据可以帮助政府更好的制定计划性政策。未来可以通过互联网更好的对接供给侧与需求侧,减少不必要的过度生产与资源浪费,也可以此减少碳排放量。大数据也可以用于预测未来需求,生产相应产品。但目前的挑战是信息壁垒和网络碎片化,逆全球化也会造成各国构建全球治理平台的困难。

 

杰瑞米·里夫金:人们需要认识到“共享”的概念。未来需要构建全球新能源网络,在地球一面的太阳能可以被输送到黑夜的一面,风能充分的地方会给风能不成分的地方充电。这样的能源输送网络不会被一个或几个超级大国控制,因为风能与太阳能是在世界各地进行碎片化采集,未来的能源体系将会去中心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受超级大国垄断。因此,生物圈会是人类的新社区,而在生物圈界线是不存在的。在劳动力方面,在短期内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无法代替人类建设新的能源系统,这意味着能源转型会给全球带来大量就业岗位。中国的“十四五”规划对世界意义重大,因为其是否涵盖建设全球新能源网络的计划将决定人类未来的命运,决定中国能否带领世界各国建立“零碳社会”。

 

主讲人简介:

杰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是国际知名的未来学家,他融经济学家、社会理论家、知名作家、演说家、政治顾问和活动家的角色于一身,通过对未来科学技术影响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敏锐犀利的洞察,著书立说,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里夫金(Rifkin)是20多部畅销书的作者,这些书涉及科学和技术变革对经济、劳动力、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已被翻译成超过35种语言。

 

杰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自2000年以来一直担任欧洲联盟领导人的顾问。他为欧洲几任首脑的顾问,包括罗曼诺·普罗迪(Romano Prodi)、何塞·曼努埃尔·巴罗佐(Jose Manuel Barroso)、让·克劳德·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和现任班子,为欧洲议会提供咨询服务,也为包括德国的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在内的众多欧盟国家元首提出了智慧化的绿色“第三次工业革命”经济理念。

 

杰瑞米·里夫金还就建立和扩大互联网+战略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向中国的领导层提供建议,以实现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赫芬顿邮报》于2015年10月29日在北京报道说:“中国总理李克强不仅读了杰瑞米·里夫金的书《第三次工业革命》,而且将其铭记在心。他和他的同事们也将其作为该国‘十三五’的核心《年度计划》。”

 

杰瑞米·里夫金是未来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和TIR第三次工业革命咨询的总裁,常年与领先的可再生能源公司、电力传输、 ICT和电子信息公司、物流运输、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公司和经济建模师密切合作,将未来远景变成现实。目前,团队正积极与北美和欧洲的诸多政府和企业合作,推进和落实“绿色政纲”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