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 No.2
出版机构:
作者:
发布时间:
点击封面查看大图
摘要
《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反映了我国海归发展的最新情况,梳理并分析了我国最新的留学人员回国政策和环境。全书由总报告、现状篇、专题篇、园区篇和附录五大部分构成。
总报告综述了世界人才回流的背景和现状特点,总结了新时期中国海归回国发展现状、特点及原因,提出了中国人才回流的新问题和新趋势,并概况了2012年海归群体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
现状篇部分通过调查对2012年海归群体的发展现状做了详细的分析,分析分为就业型海归和创业型海归两部分进行,结合样本分析了海归就业、创业的基本情况、就业难、留学效益、创业要素获取情况、创业绩效和规模、创业与环境的关系等普问题。
专题篇主要分析了近年来海归回国发展的热点问题,如海归人才发展趋势、海归科学家与本土科学家的对比分析、海归如何在适应社会中引领变革等。
园区篇选取了我国较为成功的三个人才特区或留学人员创业园区——中关村留创园、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昆山留学人员创业园——作为典型案例,详细介绍了园区人才发展概况、人才工作情况、政策制度创新,旨在为全国其他留创园提供借鉴。
附录梳理了最新的中国海归回国发展的政策、部分留学生创业园的基本信息、部分优秀海归创业企业名单和部分优秀海归的名单,供读者全面了解和参考。
目录
BⅠ总报告11
B1 2012年中国海归发展现状及趋势11
BⅡ现状篇32
B2 海归群体总体情况分析32
B3 海归就业情况分析50
B4 海归创业调查现状70
BⅢ 专题篇101
B5 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政策比较研究101
B6 中国海归人才发展趋势研究142
B7 回到中国科学院:稀缺、环境与激励164
B8 海归如何在适应社会中引领变革?193
B9 新形势下充分发挥留学人员为国服务作用的建议207
BⅣ园区篇223
B10 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园发展概况及留学人员发展情况223
B11 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留创园的发展与经验借鉴254
B12 昆山留学人员创业园发展报告262
BⅤ附录篇271
B13中国海归回国发展政策271
B14 部分留学生创业园列表284
B15海归创业指导305
B16后记343
BⅠ总报告11
B1 2012年中国海归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要:本文综述了世界人才回流的背景和现状特点,总结了新时期中国海归回国发展现状、特点及原因,提出了中国人才回流的新问题和新趋势,并概况了2012年海归群体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
关键词:人才回流 人才回流 海归潮 海鸥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ese returnees in 2012
Abstract: This report review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bout the world talents flow; summarizes the Chinese returnees’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 it also put forward the new problems, new trend of the Chinese returnees and also overview the survey results which is about the whole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returnees in 2012.
Key words: talents flow, returning tide, seagull
一 2012世界人才回流现状
全球正在进入人力资源时代,人们的思维架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资本主义(Capitalism)逐渐演化成人才主义(Talentism)。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根本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吸纳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并利用灵活有效的机制将他们的技术专长转换成这个国家的竞争优势,进而利用这种竞争优势积聚更多的精英人才,形成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人才全球化时代,整个世界进一步微缩,人才的自由流动更为平滑和便捷。2010年,全世界约有2.13亿人在出生国以外生活与工作,占世界总人口的3.1%,其中大约有9 000万是经济移民或技术移民,大部分是流向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
随着世界人口中老年人口增加,年轻人口减少以及各地人口结构和人口数量的差异扩大,世界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越来越严重,掌握着高端知识和智慧的人才在全球范围流动和竞争的现象将越来越普遍。目前全球人口的增长率已经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2%降到了现在的1.16%。 就全球而言,2000~2050年,60岁以上的人所占的比例预计要增加1倍,由10%增加到21%,而儿童的比例预期将下降三分之一,即从30%下降至21%。 在若干发达国家和转型期经济国家,老年人人口已超过儿童人口,有些国家出生率已为负增长。根据国际猎头顾问协会的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世界猎头行业的收入额为97.4亿美元,比2011年下降了6.4%。尽管2012年新增加的猎头委托案的数量比2011年减少了7.1%,然而委托案的费用比2011年上升了1.7%,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际劳动力市场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依然强劲,工业、科技产业、生命科学和能源等产业对高端紧俏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旺盛。在强劲的需求推动下,人才的世界性流动越来越频繁。
(一)人才回流、人才环流的兴起
随着世界经济的和人才流动的加速发展,一种新的理论开始出现,这就是“人才回归论”(Brain Gain)。这种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出现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也是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Robert E. Lucas, Jr. 1990年发表的文章“Why Doesn’t Capital Flow from Rich to Poor Countries?”中。文章指出,欠发达国家缺乏高技术的人才和人力资本,这样可能使得这些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有更好的机会和利润空间。后来的研究逐渐表明,“人才流失”是可以变为“人才回归”的。国际人才移民研究发现,在美国,后来的移民有很高的倾向回流到他们原来的国家或是别的地区,(DaVanzo 1983; Fields 1979) .还有的学者发现(Warren and Kraly 1985) ,在美国有30%非美国出生的移民在他们到达美国第一个10年或者第二个10年会离开美国。因此,原来流行的“人才流失论”受到了挑战,包括很多其他的学者(DeVoretz and Ma 2001; Mountford 1997; Grubel and Scott 1967) 均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高素质人才去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代表着发展中国家在海外的一种潜在的社会的经济的资源。这种在海外的储存可能是暂时的现象,总有一天他们会把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带回母国。
从欧美发达国家回流或环流到新兴国家是一种趋势。无论对于美国等接纳国还是亚洲等输出地来说,科技人才从欧美的回流事实上早已发生。2000年前后,大约20万高科技移民离开了美国,返回祖国发展 。日本在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后、韩国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后,迎来了大量的人才回归,到20世纪90年代,日韩具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和理工留学人员超过一半都选择回归。就中国而言,从2008年12月出台“千人计划”开始,以及2010年发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科技人才回流或环流的趋势得到了明显加强。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和纽约大学2007年联合调查发布的《知识产权、移民积压与人才逆流:美国的新移民创业者》报告称,美国已经开始了“人才逆流”,而逆流方向主要是中国。
(二)人才向新兴国家的流动
人力资本回归的趋向在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的移民上格外明显。根据巴西司法部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0年,巴西旅居国外的人数从400万减少到200万。从2010年至2012年4月,在巴西合法居留的外国人数增长50%,达150万人。媒体称,巴西正成为一个新“移民国家”。“欧洲技术人员正流向发展中国家,比如‘金砖’四国,”国际劳工组织移民政策专家理夏德?霍莱温斯基说,“鉴于欧洲经济危机,对欧洲、尤其是南欧的年轻人来说,机会在发展中国家。”
同时,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不少欧洲专业人士也选择赴发展中国家开创事业。一家在6个非洲国家设有办事机构的猎头公司负责人说,他收到的个人简历中,超过四分之一显示有长期海外生活经历 。爱尔兰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旅居爱尔兰的波兰人2005年达到顶峰,约32.5万人,如今已下降到12.6万人。
近年来,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和亚非拉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人才从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国家大规模流动的潮流正在悄然改变,人才逐渐由工业化国家向亚非拉等国家回归。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和发展中国家对人才开展的争夺,使美国这个传统的人才净输入国变成了有进有出的人才流动大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吸引国际人才的力度依然不减,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纷纷出台措施大力吸引人才回国,亚非拉东欧等世界其他地区人才也开始出现回流。同时,受本国和地区经济不景气影响,不少欧美国家专业人才也开始选择发展中国家开创自己的事业。“人才回流”成为当前国际人才流动的新景观。
(三)国际人才回流发生的原因
1.国际人才的激烈竞争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才竞争的进一步激化,美国的国际人才霸主地位正受到各方面的严重冲击与挑战。欧日等其他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来留住和吸引国际人才。传统的人才流失大国如印度、中国、韩国等纷纷推出十分优惠的政策吸引在海外的本国人才返国服务。
发达国家中,如欧盟正在出台蓝卡计划,与美国的绿卡制度相抗衡,其目的在于大量吸引欧洲技术移民回欧工作。加拿大为了吸引人才,从2013年4月1日开始,加拿大将推出全新的创业签证(Start-Up Visa)项目,主要目的是吸引能够为加拿大经济做出贡献,并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的创新企业家。创业签证的实施旨在增强加拿大在全球化竞争中的优势,保持其经济增长和长期繁荣。2013年,澳大利亚PSW工作签证政策正式启动。而澳大利亚当局在今年年初宣布取消对学生2~4年毕业工作签证的课程限制,学生除了修读2年以上时间的本科、硕士课程外,只要修读的课程时间加起来超过2年同样可以申请PSW工作签证。PSW新政的实施,能够帮助国际留学生拥有至少两年在澳找工作的时间,可以降低雇主对招聘国际学生的顾虑,减轻雇主帮助学生申请工作签证的流程,能够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找到工作。
新兴国家中,韩国于2012年1月1日正式承认双重国籍,试图吸引海外的韩国裔人才回国工作;中国于2008年出台千人计划,这一计划被美国学者评价为极具雄心的人才计划;新加坡为留住人才,设计分等级的工作签证,薪酬高的人才可以获得更久的居留权和更多居留便利。而巴西利用“巴西科学家协会”等社团来联系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发展,还成立博士扎根计划(I’Ile Program to Promote the Retention of Doctorate Qualified Staff, PROFIX),计划的资助对象主要是国内外在生物、信息、农业等领域工作的博士和高级研究人员。计划承诺增加工资待遇、改善研究条件、支持参与国际性科学活动等条件,鼓励在本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留在巴西,鼓励在国外获得学位的人员返回巴西。
2.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
金融危机之后,以欧美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遭受重创,量化宽松的经济的政策并没有对经济复苏产生预想得效果,反而增强了人们的不安全感。2011年,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下调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反映了世界对美国经济的悲观预期。与此同时,在欧洲希腊经济危机一直未见好转,意大利、冰岛等经济形势也一直困扰着经济低迷的欧盟。经济的低迷,造成发达国家创造财富机遇的缩水与低迷,面对“僧多粥少”的经济困境,传统发达国家对海外人才的需求也在降低。经济的低迷,也为把一向视为“人间天堂”的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等一系列社会矛盾赤裸地暴露出来。2011年的“华尔街”运动,“巴黎”骚乱等把各种矛盾推到了前台,危机的出现为发达国家民族的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带来了阴影,排斥外来移民、实施贸易保护等出现。当前,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困局,给一些美国体制的迷信者提供了反思的契机,也使部分在“对美移民大潮”中随波逐流的人们重新认识美国,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同时,世界的经济危机也使欧美国家也开始加大对国民的税收,以实现政府财政的“开源”,于是许多原有的外来移民,也纷纷逃离,返回母国。目前,新兴大国已逐渐占据产业链“中端”并意欲向高端迈进,为海外的工科、技术类人才提供了充足的“用武之地”。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新兴国家属于“后起之秀”,市场前景广阔,商机丰富。正如考夫曼基金会副总裁罗伯特?利坦所言:“外来移民想要在美国开创一番事业已没那么容易了,但他们如果尝试将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商业模式复制到新兴经济体,就很容易获得成功。”同时这些国家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通讯、电力、能源、金融等行业发展迅猛,国际化大都市涌现、世界跨国大公司的入驻,各种软硬件条件的改善,为“人才回流”提供了物质保障。
近年来,互联网快速发展,教育素质日益提高,商业环境不断改善,这些因素打破了亚非拉等传统人才输出国的发展的障碍,为人才的回流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2013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013年的增长率将超过5.5%,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速3.5%?2011~2015年,世界上发展最快的10个国家中将有7个在非洲,平均经济增长将超过亚洲?而英国《经济学家》则称,从2001~2010年,世界上10个发展最快的国家中有6个在非洲 ?历史上,东欧人才一直处于输出状态,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大多数欧洲国家经济萎缩,东欧国家经济表现十分强劲,为人才回流创造了条件。以波兰为例,波兰却在5年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每年13%的增长。
二 中国“史上最大的海归潮”的现状特点
从突破封建桎梏的辛亥革命到新中国的成立,再到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数代留学人员回国推动中国历史的进步与革新。海外学子是中国历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文革结束后,我国领导人开始正确认识留学回国人员的历史定位。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说:“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要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告诉他们,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江泽民在1999年关于发挥侨民智力资源的讲话时说到“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广大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人才资源宝库,其中科技人才就有几十万,既有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也有成绩显著的中青年科技人才,他们在当今一些重要的高科技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分组讨论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鼓励人才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领导人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意志贯穿于留学工作之中,开启了我国迎接人才回流的新时代。
2013年8月,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2012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调查显示,在年龄分布上,24岁至30岁的留学回国人员已占回国人员总数的80%;在学科分布上,管理学、经济学、理学和工学最热,这4个学科的回国就业人数也占留学回国就业总人数的近80%。而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香港、韩国、日本、法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归”人数超过了95%。女性留学回国人数占58%,较之男性42%的比例略高,且未婚人数占总人数的80%。
(一)海归回国总体现状及特点
1.海归人数大规模增长,回流率在提升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出国留学人员人数增加和中国经济环境的改善,回国人数开始连续迅猛增加。2003年,中国留学人员回国人数首次突破2万人,达到20152人。2008年后的两年,受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影响,回国留学人员猛增,年增长率均超过50%。其中2009年回国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达到10.83万人。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数量达到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7%,为历史最高值。近十年来,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达到93.78万人,其中,近五年回国的达到近80万人,接近前30年的3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总数已达到109.13万人。按照近10年留学回国人员的平均增长率估算,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
2.高层次人才回流趋势加强,但比例相对较低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各类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频繁出台,主要包括:春晖计划、长江学者计划、百千万工程、千人计划(2008)、青年千人计划、外专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此类高层次人才海外培养和引进政策,推动了中国“精英型”海归的回流。截至到2012年底,中央层面“千人计划”已引进3319人,各地各部门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达数万人。全国已经专门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112个,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260多个,入园企业超过1.7万家,4万多名留学人才在园创业。北京、天津、湖北、浙江等一批接轨国际的未来科技城也正在加速崛起。2012年5月29日,由纽约市市长彭博领导的移民小组公布一份报告说,美国的经济竞争对手正在寻求扭转人才外流的局面,把在美国工作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吸引回国。在这些国家当中,表现最为积极的是中国。中国近年实施人才发展计划,成功吸引许多留美高层次人才,在这些“回流”移民中,大多都是拥有硕士、博士学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高端人才。
虽然如此,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比例还比较低。根据国际经合组织的一份统计,1990年至1999年间在各国经济发展最急需的科学和工程领域,中国大陆留学生博士滞留比例为87%。因此,2008年美国《科学》杂志就把清华、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中国社科院在《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中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
在领军人才上,日本有9名日本血统的人先后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他们大部分在美国留学或工作过,但只有一位不是日本籍。中国有7名华裔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4人出生在中国(即本来有中国籍),但全部都拥有或曾拥有过美国籍。2009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后藤敏研究室,29个研究人员中有28个是来自清华、科大的高材生。据美国“全国科学理事会”统计,2009年,美国大约35%的科学与工程博士来自外国出生者,其中22%来自中国大陆,远高于第二名印度的14%。 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2012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留学回国人员在境外留学时间平均为1.9年,其中硕士学位1.5年,博士学位3.8年。约一半为国外1年期硕士学位项目毕业生,以英国学校为主,获得博士学位又有相应研究或其他工作经历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回流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3. 海归出生地比较分散,回国发展集中在北上广苏
根据本书调查,仅有10.1%的海归出生在北京,而创业在北京的海归比例高达36.1%;就业在北京的比例高达41.6%。在上海创业和就业的海归比例也明显高于出生比例,三者分别为8.2%、14.2%和5.3%。在广州创业和就业的比例分别为11.5%和和4.6%,也明显高于出生比例1.1%。江苏作为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先进省份,吸引了14.8%的海归在江苏创业,而在出生地调查中,只有5.3%的海归出生在江苏。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调查也显示,在北京范围就业的海归,绝大多数的原户籍不在北京,原户籍北京的留学回国人员比例不到10%,原户籍较多分布于河北、山东、辽宁等省份。
(二)海归就业情况
1.海归就业地区呈现集中态势
海归回国就业地区覆盖了15个省份和直辖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发达省市。其中,有41.6%的海归在北京就业,14.2%的海归在上海就业,8.7%的海归在广东就业,分别有6.4%、5.3%、5.2%的海归在江苏、浙江和山东就业,这六个省市集聚了81.4%的海归。
2.金融行业是海归就业主要行业
金融及相关服务业是海归就业最多的行业,有48.5%的海归进入金融及相关服务业工作。按人数比例从高到低,其他吸纳海归就业较多的行业包括:教育、科研(9.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8.7%)、文化创意产业(7.4%)、生物工程或医药(7.4%)、新能源、新材料(7.0%)、政府和公共事业(6.9%)。
3.外资企业是海归的首选就业单位
外资企业是海归回国就业的首选,超过四分之一的海归选择进入外企就业。按照人数比例,其他吸纳海归就业较多的单位类型包括:本土创办的民营企业(22.8%)、事业单位(15.1%),国有企业(9.9%),海归创办的民营企业(5.6%),政府部门(3.0%)。
4.海归多从事市场和研发,集中于基层岗位
海归从事的岗位以销售、市场类和研发类为主。其中销售、市场岗位的占33.5%,研发岗位的占24.2%,从事行政工作的海归占17.7%,从事生产运营、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职位的分别为7.1%、6.8%、6.4%。半数以上海归就业的职位以基层岗位为主,基层岗位占57.8%,中层岗位占27.4%,高层岗位仅占6.3%。
虽然海归就业岗位以基层为主,但多数海归认为自己的岗位在组织中具有重要作用,反映出海归对最终就业的认可。根据调查,有64.1%的海归认为自己的岗位在组织中的地位重要,其中有48.8%的海归认为“重要”,有15.3%的海归认为“非常重要”。
5.海归就业难问题并不突出
海归群体的就业难现象并不突出,但多数海归回国就业的薪资水平比预期要低。86%的海归能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其中,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占65.3%,3-6个月内找到工作的占21.0%,表明多数海归并没有变成“海待”或“海参(剩)”。77.5%的海归薪资水平比预想的低。其中,38.5%的海归薪资比预想的低很多。
6.海归的社会网络比国内毕业生相对较差,重新融入国内环境较难
海归在留学期间,缺失了国内社会网络的拓展,回国后就业,也不能很快的拓展社会网络,导致就业时利用社会网络寻找工作机会的概率降低。有59%的海归认为自己的社会网络比国内毕业生要差,其中23.1%的海归认为自己的社会网络比国内毕业生“差很多”,只有27%的海归认为自己的社会网络比国内毕业生的好。53.8%的海归回国后一直很难融入国内环境,19.5%的海归表示渐渐融入国内环境;只有26.7%的海归表示一直能够很好融入国内环境。
7.多数海归认为留学划算,但收回成本需要较长时间
回国就业的海归中有半数以上认为留学是划算的,其中21.1%的海归认为出国留学“很划算”;35.4%的海归认为“划算”。海归创造力、跨学科交流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方面获得的收益更多,80%以上的海归认为自身的学识水平高于同行人士。但是,海归的含金量也在缩水,海归收回留学成本时间也较长。48.8%的就业型海归需要花5年时间或者更长的时间收回留学成本,11.1%的海归认为需要花费4年时间收回留学成本,17.5%的海归认为需要花费3年时间收回成本;11.5%的海归认为需要花费2年时间收回成本,只有11.1%的海归认为1年即可收回成本。
(三)海归创业现状
1.海归创业地集中北上广苏
70.6%的海归选择在北京、江苏、广州、上海落地创业。55%的海归创业者选择北上广创业。北京是海归创业最集中的地区,约36.1%的海归选择回京创业。其次为江苏,14.8%的海归选择在此开创自己的事业;在广州创业的海归略多于上海,有11.5%的海归选择在广州创业,8.2%的海归选择在上海创业。
2.高新技术密集型行业是海归回国创业的主要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32.9%)、新生物医药(18.7%)是海归回国创业分布最多的两个行业;其他高新技术密集型行业包括新能源行业(9.6%)和新材料行业(6.3%)。我国文化产业战略地位提升的信息迅速传递给海外留学人员,海外精英也纷纷在该产业上领域寻求创业机会。文化创意产业在2012年逐步成为海归创业的重要行业之一,有13.3% 的回国海归都在文化创意产业创业。
3.个人资本和民间资本是海归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个人资本和民间资本是海归创业的最主要资金来源,二者所占创业总资本比例达到66.7%,其中个人资本占46.1%,民间资本占20.6%。金融市场对海归创业资本帮助最低。另外,亲友帮助(14.6%)、政府资金入股(9.7%)、银行贷款(4.9%),也是创业资金的重要来源。
4.海外关系是海归创业的主要人力资源来源
(1)团队以本土人才为主,核心团队海归比例高。从海归创业企业的人力资源整体结构看,国内员工是主力:36.4%的海归创业企业中,海归员工比例在10%以下。但是海归创业企业中,核心管理团队中的海归成员比例通常较高。有70%以上的海归创业企业的核心成员中半数以上是海归。海归创业企业中海归和本土人员可形成优势互补,但海归成员的管理层次和职能重要程度明显高于本土成员。
(2)创业伙伴多为海外结识。从认识海归成员的时间上看,多数海归创业者是在出国后以及回国后认识创业伙伴的,这两部分各占49.3%、33.1%,另有14.7%的创业者是在出国前认识创业伙伴的。
(3)海归创业者对本土员工和海归员工的信任度差别不大。53.7%的海归企业创立者对团队中的海归成员持非常信任的态度,44.8%的创业者对本土成员持非常信任的态度。对海归成员和本土成员持基本信任的态度分别为31.6%和41.7%。总体来看,分别有85.3%和86.5%海归企业创业者对团队中的海归成员和本土成员持信任态度,二者并无明显差异。
5.六成以上的创业海归带回了技术和商业模式
有58.3%的创业海归拥有个人专利。有65.9%的海归创业者回国创业时从海外带回了技术。从这些技术的水平看,海归认为其从海外带回的技术水平较高,绝大多数处于国际先进和国内先进水平。54.5%的海归认为带回的技术属于国际最新水平,32.3%的海归认为带回的技术属于国内最新水平。
63.4%的海归创业者从国外带回了商业模式,从带回的商业模式水平看,有33%的商业模式属于国际最新,46.8%属于国内最新。海归带着技术回国创业,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将先进技术商品化的问题。商业模式是连接技术和经济价值的纽带。
6.海归创业企业规模和绩效情况
从员工数上看,大多海归创业企业属于中小微企业。有63.2%的海归创业企业员工在10~100人之间,属于中小企业;有10.5%的海归创业企业人员小于10人,属于微型企业;人员数量在300人及以上的海归创业企业为只占7.9%。海归创业企业虽小,但业绩水平却基本处于行业中等偏上水平。尤其是多数高科技产业的海归创业企业,技术研发水平往往创造出超越国内企业的业绩。同时,这些处于成长阶段中小技术型企业,往往较难获得资金融通。R&D投入对创新的持续性起着重要作用,许多企业急需一个宽松的财务环境。由于拥有海外关系网络,海归创业通常会利用这一优势拓展国际市场,而出口作为海归回国创业企业的一项衍生业务,也为海归企业带来了附加利润。
7.海归创业与环境关系分析
从对当地营商环境的评价方面看,65.2%的回国创业海归认为当地营商环境行政审批手续方便简洁,有62.8%认为创业所在地政策公开透明,59.6%认为创业所在地规章制度公开透明。从侧面体现出我国地方招才引智工作已取得多数海归的认可,人才工作体制改革已取得一定成绩。然而,贷款难和用工难仍然是营商环境中的两大软肋,有66.7%和52.3%的海归对“从银行贷款无需付出正常利息之外的额外费用”和“企业从银行贷款容易”这两项持“不同意”的态度。有63.2%和62.4%的海归对“在当地容易找到需要的技术人员”和“当地容易找到需要的中层管理人员”持“不同意”的态度。
从对留创园的政策需求看,提供低房租优惠、创新资助补贴资金、所得税优惠政策,参加各种人才洽谈会、产品展示会、展览会等是海归创业者最希望留创园提供的政策。
(四)中国人才回流的原因
1.留学潮带动海归潮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出现的留学热潮是当今海归潮的直接原因。据统计,2000年我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为3.9万人,2002年即达到了12.52万人,2年时间增长了三倍。此后一直迅速上升,到2012年,出国总人数已经达到39.96万人。自2000年以来,留学人数年均增长21.4%,可谓是飞速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通过数据统计可以发现,中国的海归人数在留学人数增长的期间,同步迅速增长。
2.中国经济稳定是回流主因
进入新世纪以来,相较欧美地区经济低迷的状况,中国国内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稳定的就业环境是吸引留学人员“回流”的最主要内在原因。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增长速度较快、增速波动较小、上升期持续时间较长。2003~2011年,中国GDP年均实际增速10.7%,高于同期世界3.9%的增速。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需要大量的管理类、技术类和创新人才,为海外人才提供了大量创业的机遇。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在国内看到了施展才华机会的机会和平台。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上升,而中国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庞大的市场给了“海归”们前所未有的机遇,催生人才的新一轮回流潮。2008年底——美国著名的汽车城底特律受金融危机影响,大量裁减技术人员。而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高速发展的汽车工业却一直深受人才短缺的困扰。于是一些企业纷纷瞄准时机,赴底特律招揽人才。长安集团首场招聘会便吸引了2000多人应聘。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经济原因是中国留学生回国的第一大原因。调查表明91.8%的中国海归称中国有更好的经济发展机遇,这是他们回归的最重要原因。印度留学人员持同样看法的比例要低三成。超过八成的中国留学人员认为,回来能有更好的专业、职业、创业发展,有更大的人才需求市场。这显示了中国留学人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见表2。
综合来说,大部分在海外的中国留学人员认为回国会比在美国有更好的发展,他们也更愿意选择在中国发展。因此,美国侨报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旅美中国和印度的企业家们觉得故土的草更绿”。但不只是本土出去的人才回归,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文章就认为:目前已经不只是单纯的“逆向人才流失”(即中国高级人才回国),而是“土生土长”的美国顶尖人才也开始流向中国。
3.政府的加大吸引人才力度
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国际人才的政策及战略,提出要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2012年,012年,中国又实行“万人计划”,同年9月,中央25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的办法》,试点改革绿卡、居留、签证以及出入境制度,进一步降低海外人才获得中国“绿卡”的门槛,提升绿卡待遇,为“人才回流”提供了各种便利。
在组织部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各地纷纷建立人才办,合自身实际,出台各种人才政策,如北京的“海聚工程”、湖南的“313计划”、苏州“姑苏人才计划”、无锡“530”人才计划、杭州“5050计划等。随着各人才计划的开展,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工作、专业人才的管理、人才吸引平台的搭建等各项工作陆续展开;留学创业园、海创园等吸引各类人才发展新载体纷纷出现;创业平台,资金、信贷、税收等人才发展所需的各方面的推动政策也逐步完善。
4.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也是影响海归回国的重要因素。美国梦激励着一代代海外移民背井离乡,寻找自我价值的实现,但这些非西方的“寻梦者”却一直生活在美国社会的边缘。新兴大国在美移民虽然数量众多,但真正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者却寥寥无几,文化差异、子女教育、家族联系等都是他们需要面对的问题。而中国的快速崛起不仅激发了海外移民的民族自豪感,“文化亲近感和归属感”也为其回国施展抱负提供了精神动力。
4. 家庭团聚成为回国主要动力
根据本书调查结果,海归回国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家庭生活原因、职业发展原因、社会文化原因及签证或健康问题等其他原因。家庭生活类原因中,不想远离父母,是大多数海归回国的主要原因,有90.9%的海归认为这是回国的主要原因;职业发展类原因中,对国内职业发展有信心和对国内市场有信心是海归回国的主要原因,分别有78.4%和64.1%的海归认为这是回国的主要原因。
三 中国留学人员回流的新趋势
(一)“小海归”大批量回流
在大批中国海外人才“回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中国目前也面临着一系列“瓶颈”问题。
对适应国内环境的困惑是困扰“海归”和“准海归”们的一大问题。由于受国外环境的影响,海归往往形成了与国内不同的人际交往模式和思维方式,与国内社会脱节,部分海归回国后会突然产生一种文化的陌生感,对他们来说,与周围的朋友、同事处理人际关系成了一种考验。大多数是高素质的年轻专业人士。他们来自高度发展的民主社会,对社会有很高期望。这就形成了一种“逆向文化冲击”的。
中国海归群体中,已经从高精尖人才拓展到各个层面的人才。近年来,中国留学人员从精英向大众化发展,而回流的人员也沿袭了同样的特征趋势。2003年,自费留学回国人数仅为1.32万人,到2012年,已经上升到25.27万人;2003年,自费留学回国人员占所有回国人员的比例仅为65.57%,到2012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94.79%。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留学形式以公派出国为主,出国门槛较高,留学人员多为学习成绩优异、能获得国外高校奖学金者,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比例较高;进入新世纪以来,自费留学生已占留学生人员比例的90%以上,回归人员逐步呈现大众化化特征,人员结构也逐渐由单一向复杂转变。
大批的小海归的回流,对于国内的诸多用人单位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国内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多为针对高层次的留学人才回国创业和创新方面。对于大量的、没有太多工作经验的海归,他们没有国外工作经验,没有创业经验,多为回国加入就业大军。但是从国外学习若干年回国后,国内的人脉网络断裂,对国内的认知需要重新适应,对于他们的就业,并没有太多的政策关注,也需要国内相关载体做好迎接大批量“小海归”回国的准备。
(二)海归就业难问题将逐渐突显
不仅国外的海归存在就业难,回国的海归就业难现象也会十分突显。2013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699万人,而相应的就业岗位却减少了15%。在国内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海归的就业难问题也将逐渐显现。近年来,关于海归光环的讨论一直在继续,而海归就业不再具有优势的报道也见诸报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随着出国留学生的多层次化,不少“低质量”的海归虽然获得了国外学校的文凭,但究其总和素质来说,就业竞争力依然与国内的“土鳖”无异,甚至不如国内名校毕业的学生熟悉本国国情,了解就业市场。不少用人单位也逐渐趋于理性。可以预见,国内教育与用人市场的脱节问题不解决,纵使海归的光环,也无法抵抗就业形势的寒流,海归的就业难问题将逐渐显现出来。
(三)高层次人才环流趋势明显
虽然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比例还比较低,但是,高层次人才在国内外环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09年,人社部提出了针对海外学子的“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我国的人才政策也开始从强调“回国服务”演变为强调“为国服务”,从强调“人的回归”演变为同时强调“才的回归”。海鸥(进行跨国环流的留学生群体)形态的存在将成为我国吸引海外人才为国服务的重要方式。
“海鸥”群体多为在国外获得绿卡或国籍的高层次人才。他们频繁往来于国内和海外,从事商务贸易及各种不同项目,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在其经营的业务上跨越东西方,或是一两个国家,他们不一定身在国内,但却成为中国国际化的先头部队。他们选择如回国经商、教学、办讲座、向国内转移技术、培养留学生或进行投资等各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形式为国服务。
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等诸多因素,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海鸥”。例如,拥有8000多名会员的旅美科技协会的理事会主席沈陆说,“海鸥”现象在该协会已经非常普遍,国际人才的流动、智力的输出引进,早已不是单一的“海归”模式。 “海鸥”多在国外企业担任过高管或高级技术人员,拥有国际管理经验,了解国外文化,可以自由往返国内外,其在国外的特殊身份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同时也促使更多的“海鸥”产生。
对于我国而言,需要一批人才留在最发达或技术最领先的国家,掌握最新技术与经验,将其传递回国内。也需要一批族裔人才滞留在海外,引导原籍国的企业出口与外包,推动文化传播。当然,也还需要一批本土人才充当“企业走出去”、“文化走出去”的开拓者。
对于部分领域,“海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某些领域的人才如果回来,一时缺乏发挥作用的平台,留在海外掌握最新技术与经验,将其传递回国内作用更大,自己也更有发挥空间。例如,以“人才环流”突破中国企业国际化瓶颈。“海鸥”在海外学习、工作、生活多年,对当地社会人文环境具有深入的了解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对中方投资者而言,尽管代理人的考虑依然存在,但同文同种降低了由信任问题所造成的交易成本。诸如高端经营管理人才,他们发挥才能可能还是在海外,对这些人来说,以“海鸥”形式“为国服务”可以避免两种体制的摩擦。
随着中国海鸥群体越来越扩大,他们的作用将更加重要,也意味着未来留学回国服务的形式更多元化,需要通过更加灵活的方式推动他们为国服务。“人才环流”与人才的“回归”或“归化”相比,区别在于这种人才流入不但不一定是永久性,而且充满了不固定的因素。因此,环流的人才往往会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政治体制、人文环境、经济发展不那么挑剔,甚至不介意政府腐败、社会动荡、科技落后,而这些往往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即使最极端贫穷落后的国家,都能通过放宽对国籍、绿卡、签证的限制,而有效地推动“人才环流”的发生。英国公众政策研究协会(IPPR)的研究也指出:“人口流动的门槛越低,永久移民的人就越少。”简化入境签证程序,畅通人才获得绿卡和入籍的渠道,对“海鸥”人才颁发“同胞证”等,无疑是促进人才环流的重要途径。
(四)相关政策需兼顾各个层次的海归
目前留学人员相关政策主要关注高层次人才,随着回国的留学人员的层次、类别多元化,应该制定一批针对性强的新政策,尤其是制定面向全体留学人员的普惠政策,惠及其子女入学、社保、就医、出入境等方面,加强市场经济的手段的建设,给予不同层次的海归以同样的国民待遇,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例如,更多的关注“小海归”的就业问题,把他们纳入国家“大学生就业计划”,关注他们基本利益需求,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关注大量的“海鸥”人才,加大绿卡发放和人才签证的力度,激励他们为国服务。
同时,更需要用长远眼光来制定留学人员人才政策,通过民主、自由、公平和法制化的社会体系来吸引海外人才,应该实行更具普适性的人才制度。
(五)海归再“归海”现象
随着国际人才流动的加剧,最近几年还出现了海归再出国,即重新归海的现象,尤其是早期回国的科学家。个中有多种原因,主要包括待遇、环境以及对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预期等方面的原因。其一,部分海归回国较早,当时还没有“千人计划”等计划的支持,而今可能因为年龄等各方面原因,虽然贡献大,待遇却没有跟上;其二,部分海归回国发展事业,但家庭还在国外,鉴于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原因,重新出国;其三,即是对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预期,如对“千人计划”合同期满后、退休后的待遇等方面的政策的不确定预期。当然,对于科学家而言,对于体系内的文化和环境难以重新适应,也是促使他们重新归海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