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刘裘蒂:2020关键词-(半)脱钩
2020年1月14日 -
刘裘蒂:李子柒的“出海”战略
刘裘蒂:李子柒YouTube订阅前六名的国家除了美国,都是东南亚国家。李子柒的国际魅力,恰恰来自她没被“中国文化”的标签捆绑。 文 | 刘裘蒂,CCG特邀高级研究员 自从李子柒受到央视、《人民日报》和新华社“钦定”之后,中国舆论掀起了关于“文化输出”的论战,究竟李子柒代表的是不是外国人眼里“落后的中国”?还是李子柒既不代表中国,也无关“文化输出”? 这个把山林劳动经营得像诗一样美、连洗菜都这么好看的“远方的邻家女孩”,过滤后的唯美视频里,杜绝塑胶成品、密胺、和电子器材,只有瓦瓮竹篮,成功地诉诸了“诗与远方”与“柴米油盐”之间落差的心理诉求,成为网红圈的“治愈系”代表,每一集都像美食的极限挑战,但是也遭来了多方质疑是否她所演绎的其实是“虚构”的农村生活。 央视新闻这时候站出来为李子柒盖章官方辩护,解释#李子柒为何火遍全球#,等于确定了她的“正当性”。于是,李子柒变成了官方认可的中国文化“代言人”: “没有热爱就成不了李子柒,没有热爱也看不懂李子柒,外国人看懂了李子柒的热爱,也解释了为何李子柒的很多作品没有翻译,却依旧火遍全球,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是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今天起像李子柒一样,热爱生活,活出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 好样儿的!“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这句话中肯,也是未来想要宣扬中国文化的人必须记住的。白岩松认为中国需要更多个李子柒,胡锡进认为今后会有更多李子柒出现,但是我们真的需要更多个李子柒吗?为什么一个李子柒似乎如网友评论“抵得上1000个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 然而官媒带来的“正统性”和“政治正确”对李子柒的长期发展是否有利? 李子柒和中国文化输出 我们宁愿看到的李子柒,是那个不管日子再怎么难过,也要过得淋漓尽致,有气质有架势的四川女子,而不是汲汲营营出海的网红。她的视频没有虚晃的开场,就是“生活”:走在落叶上窸窣的声音、用刀划破栗子壳儿的声音、小羊咀嚼草的声音…… 但是担心李子柒成为“文化输出”标志的人,是因为历史上西方帝国主义不可避免地把中国视为他者化的异国情调,只能接受中国的田园风光,甚至落后贫穷,看不到中国的现代繁荣。 独立学者萧武如此总结:“发达国家,尤其是西方人对中国的想象,向来无非是两种,一种是愚昧、落后、野蛮、无知,一种是充满了浪漫想象的老庄式的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如果说西方国家的各种电影节对张艺谋等导演的左派的欣赏反映的是前一种,那么对李子柒的视频的欣赏则反映的是后一种。都是一种对自己并不了解的他者的想象而已,并不奇怪。” 歪果仁研究协会会长高佑思认为,根据协会对成千上万中国制作的视频研究发现,外国人想看的不是5G、高铁这样工业化的中国,李子柒的视频之所以能吸引外国人关注,主要是因为它脱离了西方人熟悉的工业化语境,离大城市观众的物质主义生活方式相去甚远,使他们看到他们想要的生活。 但在美国,我在周围玩YouTube的族群问了一圈,真还没有听过李子柒。 由于华人移民的历史形成一种唐人街文化的标签,中国餐馆在美国不但完全为了迎合在地口味而“美国化”,而且地位很低,上档次的中国餐馆极少,即使开了也很难坚持,因为整体中国品牌的标签是负面且廉价。 李子柒颠覆了我一直以来对于在国际语境里传播中国文化的看法。正因为不愿意陷入西方人梦幻中遥远的“神秘中国”或“落后原始”,我始终认为中国必须走“高大上”的路线。但是,李子柒证明了“小桥流水人家”也有它的观众,而且另辟蹊径。 李子柒也证明了表面上看起来“粗糙”的乡间生活,可以展现出非常精致的灵魂。只要故事讲的好,可以不用对于题材做过多的预设。即使在她邋遢农作的时候,也仿佛有一身令人难以琢磨的气质。 “全能美食专家”的人设 其实李子柒的模式并不是横空跨世,她只是短视频时代的产品。30多年前美国家政女皇玛莎·斯图沃特在康州乡村老屋,及附属的暖房和花园里,拍摄了主导美国品位的家政美食电视节目,借此成立的多元媒体平台成为美国上市公司。 李子柒的场景不同,但是“全能美食专家”的人设十分类似,只是李子染很多视频为了捕捉长时间食物“酝酿”或制作的过程,经常横跨数月甚至一两年。随着斯图沃特的版图扩大,她不可避免地拥有一个团队研发节目的内容(包括食谱)。但是李子柒的镜头除了婆婆之外,几乎杜绝帮手,这也就是为什么关于她的视频制作、内容设定和推广是否有团队操盘,会引起这么多争议。 到了网络时代,美国“牛仔美食”名人梨·德拉蒙德的博客《拓荒女郎》记录了她如何从一个都市女郎,嫁给一个俄克拉荷马州的牛仔后,作为牧场妻子和母亲的日常生活。她的博客以详细的食谱、精致的摄影图片解说和读者互动而有名,连续三年赢得2009、2010 和2011年度博客大奖。借着博客和出书的成功,德拉蒙德2011年开始在美食频道中以自己的家庭为核心的真人秀也名为《拓荒女郎》。 在中国,李子柒有一个前身叫做《舌尖上的中国》,是少数在海外受到相当反响的中国官媒作品,每集的点击率和YouTube上央视纪录频道的粉丝都在50万上下。但是,李子柒似乎比央视更有“话语权”。 这个话语权具有以下缺一不可的元素:颜值、人设、美学、食材采集过程、食器、技艺、匠心、文化知识、围绕着时令节气和传统节日的主题。没有引言,几乎没有旁白或对话,只有与婆婆交谈时的川话。 每一集的视频都像是神奇的才艺展示,李子柒的祖父是到处替人办宴席的乡村厨师,又有多项工艺技能,懂得运用四川天府之国的天然资源,李子柒的刀工和信手拈来的创意都是她故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毕竟,比她利害的厨子多了去了,比她有品位的也不少,但是很少人像她一样把播种、养殖、发现食材的乐趣发挥到极致。 从全球趋势而言,这应和了餐饮界“从农场到饭桌”的趋势。 根据SocialBlade的记录,李子柒的YouTube账号在2017年8月22日设立。目前全球排行榜订阅人数居836名,点击次数居3085名。可能由于“央视效应”,在过去一个月中订阅人数激增了15.8%。 国内媒体和学者不断强调一个李子柒,等于整个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的YouTube订阅人数,这个对比其实没有很大的逻辑。CNN的全球受众群可以通过卫星和有线电视网观看全天候的新闻节目,不见得会反映在YouTube的订阅上。 李子柒海外受众在哪些地区? 有人说:“因为李子染,数百万外国人重新认识了中国。” 那么,这些“外国人”是谁?李子柒在国外的受众群在哪里? 负责李子柒出海的MCN多频道网络公司,是总部位于马来西亚、专注于亚洲娱乐创意影视产业的WebTVAsia,创始人张捷维(Fred Chong) 对我表示,“与我们代理的其他2500个频道相比,李子柒最神奇和独特的是:她在全球的分布范围最广泛。相形之下,我们旗下的泰国、越南和印尼频道,将近95-99%的观众来自频道的本地国家。” 根据WebTVAsia提供的数据,从李子柒的YouTube频道订阅人数来看,在今年12月17日时排名前六名的国家分别是越南(810244人)、美国(638569人)、印度、印尼、泰国和菲律宾。其中美国占订阅总人数的11.15%。 根据我看到的数据,美国在2018年拥有超过1.807亿活跃YouTube用户,使它成为观看YouTube最多的国家。YouTube是2005年2月在美国创立的视频共享网站,后来于2006年被谷歌收购。YouTube在 2018年拥有15.8亿用户,换算下来美国用户占全球YouTube用户的11.4%。 从今年元旦到12月17日止,李子柒的YouTube频道的累计观看次数是790,853,255次,其中排名前十名的地理区域分别是越南(19.2%)、印度(15.3%)、印尼(8.1%)、美国(7.0%)、泰国(6.8%)、台湾(3.3%)、菲律宾(2.8%)、柬埔寨(2.5%)、马来西亚(2.3%)和孟加拉国(2.0%)。除了美国之外,加拿大(第19名,1.1%)是另外一个欧美国家进入前20名。 李子柒大多数的国外观众和YouTube的典型用户一样,是年纪在18到34岁之间的千禧世代。李子柒的国外主要受众来自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和南亚),这可能跟WebTVAsia能够借由旗下的其他来自亚洲的频道互相推广有关,并且东南亚的国家也有很多华人。但在她排名前20的国家中,印度、俄罗斯、墨西哥和巴西不是典型的华侨国家。 我用谷歌(YouTube的关联公司)搜索引擎的趋势分析功能,以“Li Ziqi”的拼音检索可以发现在美国她的名字到2018年4月才开始出现在搜索频率中。有趣的是,从美国境内的搜索看来,基本上集中在美国两岸及华人集中的州。 用李子柒简体字搜索反映了类似的结果,只是出现在更多州。但是这些应该绝大多数来自旅美的中国人。唯一的差别是,简体字搜索在近日有推高趋势,应该是受了中国央视点赞和文化输出争议的影响。 据估计,在大中华区之外,全球的“海外华人”人口有5000万。观察YouTube上李子柒频道的评论,用中文书写,或名字的拼法,大概有一半以上是华裔。所以说李子柒的国际受众群目前以亚洲为主力,而在美加和某些东南亚国家则可能来自华人文化圈构成的辐射。这表示,进入欧美的非华人文化领域仍有成长空间。 在谷歌搜索英文媒体,除了一名关注中国文化的博主报道了李子柒生平之外,主流媒体里只有香港《南华早报》的姐妹刊物如《金线》和《墨石》特别关注李子柒。一个居住在巴黎的英国女孩的博客《混乱中的优雅》在今年3月写了一则关于李子柒的描述,标题是“白雪公主是真实的(她是中国的视频博主)”: “这是中国吗?它看起来像仙境,这是我们对李子柒视频博客的第一反应。我们的团队注视着子柒穿过村庄雾蒙蒙清晨的空气,尽责地跟随着她的不是一只、而是三只小动物(两只幼犬和小羊)。我们观察到她在一个露水的田野中收集坚果和水果,然后在日落之前回到家中,将它们煮成用于‘春节’的糖果。郑重说明:她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没有对她像迪士尼公主的头发造成任何一丝紊乱。自然地,我们爱上了她,而且我们不是唯一的。 在中国,子柒是女王:一个隐居的网红(两个我们从未想过要配对的词儿),她的关于简单而古老的乡村生活的视频短片吸引了530万微博(YouTube的中文版)粉丝。她的内容让人舒缓的程度也几乎超过了理智的描述。子柒不仅是美食和生活的视频记录器,她是21世纪的白雪公主,这是她的王国……” 《美食爱好者》在今年9月的博客写道:“李子柒并不是唯一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吸引数百万点击量的美食视频。滇西小哥是一个更加注重美食的美食网红,拥有将近500万粉丝。可能仅仅是巧合,这两个人都推广健康、传统的中国价值观和自给自足。话说回来,这真的重要吗?滇西小哥和李子柒的视频都很美,很容易让人在中国田园风光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中消磨几个小时的时间。” 我认为李子柒卖的不是中国的“落后”或“原始”,而是朴拙生活的“精致”和“匠心”。她讲故事很“到位”,创作了使我想要回去重看的小品,胜过了很多网络低质量、甚至犯傻的搞笑趣味。同时,她也证明了“文化”不在于高调,因为认真生活 就是“文化”,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则讲生姜的故事,比刻意去学和摆弄蜀锦技巧的故事动人。 李子柒的“出海”战略 WebTVAsia的中国区CEO李华霖对我解释与李子柒合作的缘起和“出海”的推广策略:“我们位于北京的办公室从中国视频和社交媒体平台在线发现了她。我们是亚洲最早(2013年)和最有经验的YouTube认证合作伙伴之一。对于包括她的频道在内的所有频道,我们均采用最佳做法进行频道优化,利用YouTube的后端技术如Content ID、数字营销以及与其他相关频道的交叉推广。” 不到两年的功夫里,WebTVAsia帮李子柒在YouTube平台上从零涨到目前768万订户,张捷维认为这是她的内容类型的普遍吸引力:“独特的饮食和文化,最少的对话,高质量的音频和视频制作。”我问他在包装定位和推广过程中,是否强调她代表的是“中国文化”? “我们的立场是不强调任何一种文化属性,作为媒体平台,我们在国籍、种族、宗教、政治、性别等问题上保持中立。主要重点是内容质量和吸引全球最广泛受众的潜力。”张捷维并且强调,对于一个作为内容和视频网络的制作及发行公司来说,李子柒是“中国内容创作者使用数字媒体,而非传统传播渠道,向世界表达自己的创造力的新一代象征。” 的确,生活的粗糙在李子柒的手指下幻化为极度的雅致,这样的中国,没有威胁性。有趣的是,从YouTube的观众反馈看来,除了少数例外,大多数的非华裔粉丝并不把李子柒当成一个“中国现象”。在署名看起来非华裔的观者留言中,大多数着眼在对她本人的一种共鸣或对比: @Tapan:“我觉得我刚刚接受了多年的心理治疗。” @brandon shorkey:“老实说,与此相比,我的生活还算什么?WTF(脏话)。我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学。而她在所有这些视频中做数百种不同的事情。” 这则评论吸引了6200个赞,147个回复,其中包括: @Debshree Basu:“完全同意brandon shorke……我的意思是看她美丽的生活, 再看我的……我只是上网和吃垃圾食品。什么狗屎。” @ThereWasNoChill:“你们都这么说,但是这种生活可能是她在中国唯一的生活。我们有机会接受教育,但她可能没有。她可能热爱这种生活,但即使她愿意,也可能从未接受过更高学位的教育。当然这些都可能是假设。我不认识她,也不知道她的生活,但我知道在中国,女性通常没有被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选择,而这种生活是她们唯一的可能。” @Bob Dole:“当一个女人是超级熟练和超级好看时,这是超级火辣。” @Michelle Redacted:“这个女人肯定改变了我的生活。由于她的缘故,我终于开始整顿我的后院,并于2016年2月开始种东西。我从几乎任何可以引起我兴趣的植物开始,试图看看什么会长出来。这是非常艰苦的工作,有几次我想放弃。现在我已经种了杏树、石榴树、葡萄树和季节性葫芦,既可以观赏又可以食用。” @Muffin Cook:“这个频道比我看过的任何电视连续剧都要好。” 这些反馈显示了很多外国观众从李子柒的“劳动”,看到了自己生活的“颓废”。很多观众的点评表示李子柒和祖母的关系使他们感动,这是李子柒成功地诉诸了观者的“普世价值”: @Lucas C:“我祖母可以做所有我想得到的事情,我妈妈总是告诉我,她想在她老时住在小村庄里,我不懂她,我认为这与社会发展趋势背道而驰。我的一个叔叔在乡下盖了房子,我认为那是一笔糟糕的投资。这(些视频)确实改变了我的观点,并激发了我的尊重,是的,辛苦的劳动很辛苦,但是当你以积极的态度珍惜它时,它确实是健康且有意义的。” @Odessa Villareal:“亲爱的李,我上个月才发现妳的视频,从此上瘾了。我喜欢它的原因是食物和风景,但最重要的是因为您对奶奶的爱护和关心。她很幸运有一个像妳这样的孙女。我希望我和奶奶在一起,现在我更想念她了。结婚时我不得不搬到这座城市(顺便说一句,我来自菲律宾),所以我每两年只能见她一次或两次。她一年前去世,享年99岁,我想这是因为农村人无忧无虑,生活压力少,有新鲜有营养的食物……感谢妳的启发和令人放松的视频。” 从这个角度看来,李子柒的国际魅力,恰恰正来自她立足于中国,却不被“中国文化”的标签所捆绑。 李子柒不该被“国有化” 根据NoxInfluencer的数据显示,李子柒频道已经在YouTube中国区粉丝数排名第一,估计每一则视频的收益预计可达13.4万美元(约94万人民币)。 利之所趋,未来会有很多人模仿李子柒。《南方都市报》写道:“李子柒是文化输出,而且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但是我认为,与其说李子柒造成了世界的震撼,不如说国外有太少精致的中国文化。 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吗?其实李子柒的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多元和丰蕴,中国的李子柒绝对不止一个,但是她做到了极致,这个传译的功夫,不是东施可以轻易效颦的。 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千万不要把李子柒“国有化”,也不要把她变成摇喊“四个自信”的旗手。 与其说李子柒过于惊艳,不如说中国的文化输出尚乏善可陈。这除了因为西方中心主义下的“东方主义”缺乏对中国文化深刻的认知或兴趣,也因为输出的产品过于“样板化”或“战狼化”,对受众群的心理诉求和视觉语言缺乏了解。 我们现在总算出了个李子柒,她的推手成功地销售了一则“童话”,但我们不必将她“神话”,让李子柒还是李子柒,我们不必要催生更多同质化的模仿者,廉价了李子柒的可贵。当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创意国度,不论是运用传统或现代的元素,我们就不必整天喊着“文化输出”了。 文章选自FT中文网,2019年12月24日
2019年12月25日 -
刘裘蒂:中国真的想让外国人来旅游吗?
中国不但为世界提供了市场,也具备提供深刻文化体验的资质,入境旅游需要政府、企业、学院和个人联手推动。 文 | 刘裘蒂,CCG特邀高级研究员 2019年10月22日至25日在西安举行的世界文化旅游大会中,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局主席梁建章提出了用“Friendly China”(友好中国)作为中国吸引入境旅游的标志性口号,在大会其他座谈以及微信朋友圈中引起热议。有人问:强调中国的“友好”,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的国际形象其实是“不友好”?也有人问:友好难道不是招揽国际观光客的基本准则吗?又何必刻意强调? 大家关心的是,为什么中国的入境游相对于出境游仍然存在着强烈的逆差?许多人指出外国人想在中国旅游时面临的签证、语言标识、付费、上网等等实际挑战。有人甚至问:中国真的想让外国人来旅游吗? 这句话问得好,虽然中国人非常好客,但实际的障碍却造成了一种可能不是很友善的环境。而虽然政府和业界意识到入境旅客短缺的问题,并不代表有完整应对的策略。相较于中国对于科技发展的目标性政策,提升旅游和文化软实力的力度仍显不足。 事实上,吸引入境游的能力与一个国家的综合软实力有绝对的正比关系,许多外国人士在体验中国的情况以后对中国改观,或是产生更想深度探索的兴趣。 中国不但为世界提供了市场,也具备提供深刻文化体验的资质。中国的入境旅游需要政府、企业、学院和个人联手推动。国人有心,但是如何才能在关键痛点上使力? 全球化智库的旅游大数据报告 在西安世界文化旅游大会中,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发布了该智库和携程联合制作的《从出入境旅游看中国全球化发展》系列报告之四。她引用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显示,旅游业收入占全球GDP总额的10%,全球每10个工作岗位中就有一个岗位与旅游业直接或间接相关。 国际旅游收入占世界出口总额的7%,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接近30%。国际旅游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国家和区域建设配套更具国际化,朝着现代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对人口综合素质和社会包容度的提升也具有促进作用。 从2017年开始,全球化智库和携程旅行网开始研究出入境旅游和中国全球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2005年到2015年,外国人入境旅游与中国大陆居民出国旅游,在游客数量方面存在超过3000万人次的赤字。中国入境游客增速低于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入境游客的增速,同时低于亚太地区整体水平。 在评估一个国家的贸易时,入境游被当成对外输出的服务来计算。中国国际旅游存在的游客数量赤字,反映的更是服务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赤字。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中国大陆居民出境人数为1.62 亿人次,同比增长13%;同期中国入境游客数量为1.41亿人次,同比增长1%;外国(非港澳台)游客入境数量3054万人次,占入境游客总量的22%,同比增长5%。 UNWTO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国际游客到达数量增速为5%,亚太地区平均增速为7%,其中东北亚增速为6%,东南亚为7%,南亚为19%。 2018年全球游客到达前三名国家法国、西班牙和美国的过夜国际游客数量分别为8940万人、8277万人次,和7962万人次,分别是中国接待国际游客的2.9倍、2.7倍和2.6倍。 2018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国(不包括访问港澳台)旅游人数为8299万人次,外国人入境数量为3054万人次,显示中国国际游客赤字为5245万人次,较2017年的4297万人次赤字量增长948万人次,增幅为22%。 同时苗绿也强调,国家统计局的旅游统计指标中的入境游客包括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而出境游客所统计的目的地,既包括其他国家,也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港澳大湾区的社会活力,无形中增加了出入境流量,形成中国在国际旅游方面的统计数据存在“失真”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外国人来华旅游数量相对于中国综合体量来说偏少的事实。 国际游客赤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联合国贸发会数据显示,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居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之后,出口金额方面仅为美国的29%。从旅游服务贸易来看,中国旅游服务进口额遥遥领先其他国家,接近美国(第二位)的两倍,而旅游服务出口额方面,中国排在全国全球第九。 更重要的是,数据显示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达到2395亿美元,其中2160亿美元来自旅游贸易逆差,是全球最大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国。如果旅游贸易逆差继续扩大,中国在货物贸易方面的顺差也将逐渐被抵消。 这份报告还指出,美国在美中贸易计算中不但忽略了全球化生产特点中价值链的关系,还忽略了中美之间存在较大的服务贸易逆差,除了金融服务、技术服务之外,中国人去美国旅游、留学等方面,每年都在为美国制造大量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为美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岗位和发展机会。 那么,中国入境游的客户端来自何处呢?根据UNWTO相关数据研究,平均每5位国际游客中有4位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为其常住国的邻国或比邻地区,仅有1位为跨区域或跨洲旅游。 在全球化智库(CCG)报告访问的对象中,32%的受访者担心经济成本过高,在到中国旅游的担心因素中排在第二位,次于第一名的距离较远。排在第三位的是语言问题,27%的受访者对于来华后是否能有效地与当地人沟通表示担心。此外分别有20%和19%的受访者担心食品安全和空气污染。 欧洲受访者对于其在中国期间的个人隐私保护表示关心。另外曾经来华的受访者表示,签证申请、语言交流、网络使用和基础设施配套是他们在中国旅行时遇到的主要问题,他们期待国际化的配套如外语标识、多语言服务、旅游指导手册等等。 30%的受访者表示网络访问受限是来华旅游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无法登陆谷歌、脸书、推特和Instagram,也妨碍了他们与全球即时分享体验的图片和文字,使得国内的景点失去免费宣传的机会。 82%的受访者表示来中国后对中国的印象完全改观,包括对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美食的肯定,对于中国城市发展的赞许,也有对于西藏、新疆等地区发展成效的认可。他们也了解到科技创新对于中国人生活的改变,如快速的高铁、便捷的电子支付和共享单车等。 中国入境旅游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旅游企业具有强劲的国际竞争力,打破境外旅游企业对国际旅游市场的长期垄断。由于外国游客的证件在中国社会化应用不充分,无法良好体验中国社会的主流生活模式,例如持有护照虽然已经可以购买高铁车票,但由于自助取票机器对于护照的识别有限,取票仍然需要去人工窗口完成,非二代身份证的外国护照也无法在网上认证和购票。 又如电子支付已经在国内广泛应用,但由于外汇管理方面并未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外国游客暂时无法在中国体验便捷的电子支付。且中国电子支付只依托微信、支付宝、银联等支付平台,外国游客并不常用这些平台。另外中国电子支付普遍需要内地银行办理的银行卡进行操作,对于仅是来旅游的外国游客不划算也不方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尝试的意愿。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虽然广泛启用,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期间却无法使用国际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深刻地影响其入境的体验。 另外,这份报告建议可以通过对旅游业发展优势的宣传,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参与入境旅游的发展,入境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既可让海归充分发挥其语言与国际交流优势,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022年冬季奥运会奥林匹克会将在北京张家口举行,亚运会也将在杭州举行,中国入境游发展迎来新的契机,需要有关管理部门进一步统筹规划提前布局,协同促进中国入境旅游的发展,推动中国更高质量的开放发展。 梁建章为中国旅游业把脉 梁建章在大会上强调旅游能促进交流、理解与和平,减少贫富差距,提升创新力,因此是一个国家的战略产业。对于一般国家来说,入境旅游对GDP的贡献率约在1%-3%,但中国仅有0.3%,在主要经济体中排名垫底,甚至低于许多比中国更不发达的国家。 梁建章同时指出,入境游低迷是中国经济短期的最大软肋,入境游的地位和中国大国地位极不相称,而且有恶化的趋势。根据他的估算,入境游应该有1000亿到2000亿美元的增量空间,占GDP的1%-2%,贸易顺差的30%-60%。入境游的缺失反映了整体中国软实力的缺失,也造成了教育和吸引人才方面的巨大逆差。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旅游竞争力报告》的数据,中国在签证开放程度上与布隆迪、喀麦隆、尼日利亚并列在139个国家中的132位,排在中国之后的国家分别是也门、阿尔及利亚、刚果、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梁建章提议对于发达国家应该实行短期旅游免签或者网签,并且政府应该与企业一起开发网上签证申请。 但在朋友圈讨论时,也有人指出,拿中国护照在国际出行相对并不很方便,但并不能阻挠国人出国旅游的热情,因此签证不是一个绝对的阻因。当然,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很大,出境的体量必定很大,签证问题是否成为中国人出境的障碍还要从人口的比例做细部分析。 梁建章建议对于入境游客放宽管制,包括免除防火墙的屏蔽、降低海外漫游费、在高级酒店WiFi开放网络限制等等。 但在这些技术手段之外,他的演出说中提出了一个更重要的观点,就是整体国家级形象欠佳,包括“中国”概念模糊,除了历史悠久之外,没有特色。而偏颇的国际报道聚焦在不安全和污染严重,总体感觉中国很“远”和“怪”,强而不群,并且有所谓“中国威胁论”等等,加上各省市资源分散,缺乏统一定位、标志和口号。 梁建章认为必须要先用世界的语言和角度来深度重新诠释中国文化,探讨中国政府的组织体系和历史上的科举制度与西方民主制度的异同,中国的儒家和家族文化与西方宗教的异同,历史上中国和世界的贸易和互动与西方扩张的异同,总体还是要突出中国的和平、包容与友好。 携程集团入境游总经理孙博文主持了“以全球化视角看入境旅游契机与挑战”主题座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宁泽群提出了几个中国旅游业作为战略产业的痛点,他认为入境游的低迷,反映了中国旅游吸引力的下降。 首先,全球化的结果造成了地域性吸引力的分散。同时,中国旅游业者对于吸引力主体的了解出现错位。我们应该要问:外国旅游者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文化?是历史、遗迹,还是景区、景点?恐怕都不尽然。 旅游是文化的探索,其实说穿了,文化就是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给外来旅游者的不是现在进行中文化的主体,而是碎片化的过往生活片段,这种碎片化的认知,就会导致与消费者的意愿失联。 世界上旅游者最想要的体验,是生活方式的比较,让他反观自己生活的意义。而我们推销的却不是真正的文化本身,因此反而偏离了旅游吸引力的主体。 宁教授同时指出,从旅游经济的角度而言,我们必须认识到旅游的收益和人数没有直接关系,而和人均消费有关,因此我们必须思考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当景区过于拥挤的时候,会造成旅游体验的下降,比方说黄金周引爆的假日经济使得长假成为商家赚钱的重大商机,但随着出游的人次不断增长,黄金周给旅游带来的边际效应不断减小,造成旅游体验不佳,人满为患也成为旅游安全的隐患。 如果国人都不喜欢这种人挨人的体验,如何能够吸引外国人?再多的宣传也没有办法逆转这种负面的体验。他引用瓦琳·史密斯编辑的旅游人类学专著《主人和客人》中的研究显示,旅游人数和居民态度存在着反比关系:当旅游人数少的时候,当地居民感到欢迎;当访客太多时,居民感到反感。如果当地居民对访客反感,怎么可能与游客产生良好的互动,从而促进游客的文化体验?因此在探讨优质的旅游目的地时,我们必须反思到底要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地? 在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主持的“开放自信的大国形象与入境旅游发展的相互推动”主题座谈中,高志凯指出,真正的大国自信是不言而喻的,不见得要当口号来不断对外宣传“自信”。 我则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国际“人设”永远是熊猫?外国游客好像特别喜欢熊猫,却不特别喜欢中国人,或者是一个特定的中国人?为什么熊猫变成中国的代名词,而不是一个中国人呢?曾经代表中国元素的具体人设是李小龙,但那是好几十年之前的事。 我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的缺失,因此造成熊猫“比人可爱”的既定印象。如果今天我们在国际的形象,不能让外国游客跟任何一个中国人有深刻的互动体验,那游客对熊猫的认同很可能会大于一个人,也很难把中国想象成一个很直接的旅游“体验”胜地。 另外,我认为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动辄为外国人的“失言”而上纲上线,甚至升级到国际外交事件,容易造成“排外”的形象,使得国际舆论场忽略了中国的大国风度和幽默感。 中国这么大,世界来看看 回到“中国真的想让外国人来旅游吗?”这个问题,如果只有少数人的意识,或是政府高层的目标,但缺乏基层的协作和共识,仍然很难做到“中国这么大,世界来看看”。从宏观的角度而言,我们更要探索政府支持国际旅游的政策,是否不时受到其他政策(如维稳、国安、军事、媒体管控和外交姿态等)的干扰,甚至抵触? 17世纪和18世纪的英国年轻贵族,在进了牛津、剑桥的学堂之后,借着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重大旅行”(Grand Tour),在欧洲大陆如法国和意大利漫游,寻找艺术、文化和西方文明的根源,并完善他们的语言技能。 这场旅游盛宴的主要价值,在使年轻人能接触到古典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从而完成欧洲文明时尚的洗礼。这种教育仪式虽然起源于英国贵族和富有的地主阶级,但其他北欧新教国家的富有年轻人也追求类似的风尚,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一些南美洲和北美的有钱人也启动了类似的旅行。 20世纪初期,许多时尚的欧洲人以到中国的上海为打造个人名片的镀金元素,温莎公爵夫人在结识为她放弃英国江山的爱德华八世之前,便曾经在中国(上海、北京)住了一年多(1924-1925)。而到了20世纪末期,即使是中产阶级的美国人,仍然以欧洲漫游作为大学后第一场“重大旅行”的成年礼。 我认为中国未来的目标是让中国旅游成为世界文明人必修的文化教育课,但这不能仅仅靠着五千年的历史来雷人,而是必须要让到中国访问的世界人感受到当代文化的冲击力,以及普遍国民的文明素质。 既然中国有世界最紧密的高铁连线,为什么不设计种种具体的路线套票,用此打广告吸引大批的外国年轻人到中国旅行?特别鼓励探索偏远的地方,让他们来书写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并跟中国文化产生自由的交流与互动? 我虽然不赞同政府过度干预产业的方方面面,但入境游的确必须要靠国家在背后的推动,整合驱动地方政府、民间企业、文化团体和科技创新的力量,才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主要的原因是吸引入境游的文化因素和国家形象是大方向的投入,涉及多方面资源的整合,以及硬体设施、文化机制、设计理念、外交策略等多层次政策的配套,民间企业在选择急功近利的心态时通常不愿做长线的投资。只有当中国社会普遍感受到由于软实力的不足,经济贸易以及国际应对上的交易成本太高,为此付出许多不必要的代价,才能体会入境游与软实力之间相生互动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中国对外的吸引力应该不是靠输血砸钱,而是靠内蕴的吸引力,这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和努力。 因此,全球化智库建议政府就促进来华旅游发展设立领导小组,统筹建立发展规划和落实机制,争取在2025年实现来华旅游管理与服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外国游客数量增长50%。 但同时,我认为中国固然应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也要注意到近年来政府推动的特色小镇,虽然带动了各地的文化旅游与产业结合的资源,但也逐渐出现了同质化的弊病,因此国家在推行旅游政策时,应该着眼于提供好的营商环境和奖励机制,并且在硬件资源及流程上制定更为便利国外旅游者的政策,至于细节的执行,应该放手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发挥其作用。 这是因为,凡是涉及软实力的工作,恰恰最不适合“硬干”,传统的统战思维和大外宣的策略,在这里容易造成“反宣传”的效果。中国旅游的吸引力必定涉及多方位的文化输出,包括电影、时尚、美食和设计理念,这些是老百姓和专业人士的长项,毋庸自上而下的主旋律指令。 文章选自FT中文网,2019年11月14日
2019年11月15日 -
刘裘蒂:中国企业在美“被退市”风险的实与虚
2019年9月28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举行了《中国与世界论坛》,其中关于“国际贸易、金融与中美经济关系”的环节中,最热络的话题是前一天《彭博新闻》的报道说,特朗普政府官员初步考虑限制中国公司在美国交易所上市,以及限制资金流入中国的方式,造成对于中国企业被迫退市的恐慌。
2019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