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秘书长苗绿线上对话欧美专家 讨论疫情后全球化的新常态
2020年5月26日2020年5月26日,作为唯一受邀参加的中国智库代表,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应邀参加由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Italia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tudies, ISPI)举办的以“被‘感染’的全球化:寻求新常态”(Infected Globalisation: in Search of a New Normal)为主题的线上圆桌研讨会。
会上,苗绿与欧洲与全球经济实验室副主任Maria Demertzis,约翰 · 霍普金斯高级国际研究学院(SAIS)欧洲和欧亚研究主任Erik Jones,布鲁金斯学会全球经济和发展计划临时副会长兼主任Homi Kharas以及主持人米兰理工大学管理工程系的经济政策教授Lucia Tajoli四位欧美专家,就应对全球债务增加,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全球范围的发展性援助进行了深入讨论。
会上,苗绿分享了自己对疫情对全球化的影响与各国的潜在应对措施的看法。她认为,早在疫情前,全球治理与政治制度就已经经历了巨大变化,民粹主义的兴起与政治矛盾的激化挑战着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而疫情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化的不确定性。同时,疫情也强烈反映出了国际团结的重要性,疫情成了全球治理系统改革的催化剂。而对于疫情在长期对全球治理的影响究竟利弊孰大,她认为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为疫情的持续时间和持续方式,二为全球主要力量将如何合作。
苗绿提到,尽管多国呼吁全球合作,但其实际行动却是自相矛盾的。各国对人员流动增加大量限制,甚至在研发疫苗时都在自行投入而非寻求国际合作与帮助,。同时,一些国家对国外医疗物资进出口的限制呈现政治化,而这无助于抗疫。她认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当下陷入了僵局无法有效改革,但其无法在不改革的情况下成功处理当前危机,进而削弱了其国际权威性。例如世卫组织(WHO)本应为作为全球统一抗疫的最高领导组织,但在某些地区其缺乏权威进行统一举措或资源调配,让WHO也成为了部分国家指责、“甩锅”的平台和对象。但同时,事实是,遵循了WHO建议的国家大多对疫情处理较好,而拒绝听从建议的国家大多付出了更高的代价。
苗绿进一步指出,受疫情期间的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全球食品贸易系统受到扰乱。她认为,同二战后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样,贸易仍是疫情后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因此各国需要降低关税并清除贸易壁垒,支持食品贸易系统恢复。疫情会倒逼世贸组织(WTO)改革,我们也应协助其改良,并格外关注其对个体经济支持能力的提升。她指出,中欧应展开合作,共同助力推动WTO改革。
同时,苗绿认为,疫情暴露出了全球价值链的脆弱性,疫情也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下对全球价值链的考验。一些国家追求的价值链本土化与制造业回流因为成本原因不太现实,但我们也需要找到经济利益与安全性的平衡,以保证全球价值链的韧性与包容性。未来可能出现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并且这可能将成为全球化的未来新趋势。但要注意的是,经济区域化绝不意味着割裂以及去全球化。根据对在华欧美企业的调查,大部分企业仍愿意在疫情后在华投资设厂,这也加强了人们对全球价值链的信心。
关于中美关系,苗绿表示,中美在疫情前达成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为中美关系改善奠定了良好开局。在疫情下,中美也有充足的理由去合作应对全球挑战。但事实却有些令人失望,中美关系从“贸易战”逐渐演变到“责怪游戏”。她认为尽管一些人认为中美或将开启新“冷战”,但改善全球治理方式、寻求下次危机到来时的应对方法仍会是中美合作的主旋律。部分西方媒体针对中国试图用援助国际社会获取地缘政治利益与国际地位的职责有失偏颇。同时,她也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组建了以G20为代表的的国际组织以应对危机,可这次疫情到现在为止仍没有新的国际合作机制去应对,而这是各国今后或许需要着重考虑的。
本次会议是ISPI特别推出的 “中国:疫情后的东方巨龙”( China: the Dragon after the Virus)项目的一部分。项目汇集了国际一流专家学者就新冠危机后中国如何更好地实行恢复措施、振兴世界经济、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秩序中等问题展开深度研讨。作为中国领先的国际化智库,CCG积极应邀参加此类国际研讨会,通过与各国专家共同探索全球化新常态,在国际议题讨论中发出了来自中国智库的声音,为改善全球治理、维护多边主义贡献了中国智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