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明:疫情之下西方国家退而拥抱G7

2020年3月30日

周小明,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原副代表


导读

新冠疫情,事关全球,也已经到了迫切需要全球协调合作的时刻。但很显然,要想重现2008年全球携手共度危机的“高光时刻”,困难重重。就目前欧洲疫情局势以及疫情对未来中欧、欧美关系的影响等问题,观察者网采访了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原副代表周小明先生。以下为采访全文。

观察者网:周老师,您好。目前欧洲成了新冠疫情的新爆发点。各国新增病例仍不断增长,防疫措施不尽相同,仍在不断调整中,外界也非常关注欧盟的动态,是否能积极协调各成员国的防疫情况?

周小明:欧洲疫情的确非常严峻。意大利总理说,意大利正在经历至暗时刻。但对整个欧洲而言,真正的“至暗时刻”恐怕还未到来。

截至3月18日,整个欧洲累计确诊病例和病死数超过中国。确诊患者9万多,占中国以外总数的三分之二。这些数据让人震惊,也很心痛。新冠肺炎真是猛如虎,三月初全欧确诊病例只有2200多,短短三周增长60倍!不幸的是,未来几周内,数字还将剧增。欧盟成了全球新冠肺炎的“震中区”。

意大利疫情从3月开始出现井喷,仅18日这一天,确诊患者就增加4207人。它向欧盟要求医疗物资紧急援助,但没有得到任何欧洲国家的响应。不但如此,有些欧盟国家甚至关闭了与意大利的边界。意大利似乎成了欧盟的“弃儿”。欧盟成员国非但见死不救,反而落井下石,让它很受伤,必然伤了和气,影响欧盟的内部团结,于抗疫不利。同样严重的是,欧盟的所作所为还可能助长意大利国内的民粹主义和疑欧主义。

如果要战胜疫情,就需要欧盟所有成员国协调一致,果敢采取行动。令人失望的是,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欧盟成员国各行其是,甚至有以邻为壑之嫌。丹麦、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四国竞相关闭边境,欧委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对此明确表示反对。

但是,上周末,传出了德国关闭同奥地利、法国、瑞士边界的消息,德国这一招让曾任德国防长的冯德莱恩情以何堪?大难当头,作为欧盟头号大国的德国,缺乏“全欧一盘棋”的观念,仍旧黄牛过河各顾各,不但率先出台医疗物资设备出口禁令,还扣压瑞士从中国采购的外科手套,吃相有些难看。这个头确实带得不太好。

不过,话说回来,欧盟本来就是一个以利益为纽带的共同体。当成员国间利益不一时,发生冲突就难以避免。由于成员国政府只对本国选民负责,指望任何一国顾全欧盟大局,守望相助,也不太现实。正如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所说,欧盟有些国家禁止药品和医疗设备出口这件事说明,“欧洲团结”并不存在,它只是个”童话“而已 。

在目前体制下,欧盟内部为利益开撕,应该是“准常态”,不值得大惊小怪。在对外方面,欧盟已经宣布关闭欧盟边界30天。但是,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边界能否保持开放、人员能否自由流动、内部市场能否运转正常,将是对欧盟的一场严峻考验。欧洲议会和欧委会去年刚举行改选。新官上任三把火,议员们和欧盟委员们当时信誓旦旦,决心大干一场,推动欧洲一体化早日实现。但欧盟内部市场运行障碍倘若得不到尽快解决,将为政客们的宏伟目标布下阴影。

疫情事关全球,迫切需要全世界主要国家协调合作。2008年金融危机催生了G20。世界主要国家利用这一国际合作新平台,进行有效的宏观政策协调,成功地遏制了危机的蔓延。在这次全球公共卫生灾难面前,西方国家却对G20这个协调机制弃而不用,转而拥抱“七国集团”(G7)。本周一,西方“七国集团“领导人开了视频峰会,就疫情应对发表联合公报,宣称要提振工商界和消费者的信心,稳定全球经济;还决定今年6月再开一次视频会议,讨论疫情应对措施。但是,由于与会国家缺乏全球代表性,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可能要打很大的折扣。

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接近一半,疫情影响范围也远远超出西方七国。七国集团的这一协调平台就像一本老黄历,显得有点过时。可以说,如果说七国集团仍有能力毁掉地球,那它已经无法拯救世界。迷恋过去的好时光,属人之常情,但时过境迁,在变得几乎面目全非的世界里,西方仍想主导全球抗疫,显然会力不从心。连英国首相约翰逊也不得不承认,他更喜欢“全球性的应对”。近日,“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的提出者奥尼尔上书《金融时报》,呼吁加强世界主要国家间的协调,并建议由G20或者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共同声明。

观察者网:您对目前欧盟的防疫举措怎么看,在中国疫情爆发并采取严厉防控措施之时,欧洲为何还是踏入了这一“似曾相识”的局面?

周小明:欧洲各国已经出台的防疫措施有点佛系。意大利疫情最严重,因而措施也是最严厉的。不过,它们的措施同我们的还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意大利学校停课,大型文体活动停办,但不要求停工停产。白领蓝领可以照常上班,政府机关正常运转。像我们这样出门戴口罩、发烧咳嗽进行检测等要求,都没有完全落实。欧盟峰会后,德国和英国都宣布新措施,但没有像中国那样严厉。

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对一些防范手段的有效性认识不同。有些措施,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必要的,但一些欧洲国家却认为弊大于利。例如,他们认为,儿童不易传染新冠肺炎。学校停课意味着,作为医护人员的家长不得不离岗回家照看孩子,如果家长是医护人员,可能会冲击本来人手就很紧张的医疗体系。

公共场合不戴口罩,在中国往往会招来异样眼光,但欧洲一些国家却认为,只有病人才需要戴口罩;没生病戴口罩,更容易被传染。周四,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经商处的一位朋友去法国卫生部办事,没有看到一个人戴口罩。因为卫生部建议公众非必要场景不要戴,官员必须以身作则。对法国的这种做法,也是醉了。

第二,体制和文化上的差异  实行封城这类严厉措施,不太容易被酷爱自由的欧洲民众所接受。停工停产给工商界造成的损失,西方政府也难以承担。有世卫组织专家指出,中国的疫情能得到有效控制,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文化因素,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对于政府的号召不一定愿意听。

直到上周三(11日)的峰会前,欧盟没有就如何应对疫情进行过协调。27个成员国各自为战,出现很多问题。首先,成员国互卡对方防护物资。德国、法国和捷克纷纷出台禁止防护设备和医疗物资出口的规定。其次,封闭共同边境,这主要是针对意大利。此前,欧盟成员国之间不设关卡,人员和车辆往来都无需检查。

但局势让欧盟终于感到有必要就疫情的应对措施进行协调。于是,11日晚,欧盟开了时长近三小时的电话峰会,确定了欧盟共同的抗疫目标:一是防止疫情蔓延,二是减少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推出了一些举措。第一,成员间加强内部磋商。成员国卫生部长和内务部长每天举行电话会议,交流情况,协调行动。第二,扫除欧盟的内部障碍,保证统一市场的正常运行。第三,加强新药研发。第四,保持经济稳定。峰会决定成立一个规模为270亿欧元的基金,对遭遇疫情打击的中小企业施行救助。

事实上,疫情已经对欧洲市场产生很大影响。上周五,德法英三大股市下跌幅度均高达两位数。最近,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做空欧洲,总金额高达105亿欧元。这种大手笔做空,在对冲基金中是非常罕见的。被做空的公司还是大公司,如联合利华、阿迪达斯、法国达能和德国软件公司SAP等等。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说,欧洲正面临2008年那样的危机。英国《金融时报》副总编马丁·沃尔夫也认为,疫情正在制造一场经济衰退,对经济的威胁可能比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还要大。目前,欧盟出台的救助措施还只是开始,同实际需求相比是杯水车薪;同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救市措施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当时,危机爆发后几周内,仅英国一个国家就筹集几千亿英镑,世界范围则高达几万亿美元的规模。

观察者网:不久前,英国首相约翰逊所谓的“群体免疫”,在英国引发巨大争议,不少民众指责政府不作为,也可以说倒逼政府作出强力措施。英国现有的卫生医疗情况如何,对于未来有可能出现的大爆发是否准备充分,您对他们的防疫有什么看法?

周小明:最新数据显示,英国确诊患者为3260多例。但英国政府坦诚,英伦三岛实际感染人数可能在5000至10000人之间。首相约翰逊也表示,新冠肺炎是英国这一代人所面临的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并警告说,“很多家庭将因此失去所爱之人“。尽管疫情是如此严峻,英国政府却推出了一个令世界瞠目结舌的大举措——“群体免疫”。

英国政府上周宣布抗疫的“遏制”阶段结束,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延缓”。在新阶段中,政府不禁止大型集会,不关闭学校,不封城,也不要求保持社交距离。班照上,舞照跳,马照赌,公共活动不叫停,似乎天下太平。我有个朋友的女儿在英国上大学,学校不停课,快把当妈的给急死了。

另外,英国政府不检测有症状的人,也不去寻找和确诊每一个患者。政府建议,轻症患者自行在家隔离7天,既无需求医,也不要住院。密切接触者中,只有同住的人生病了,才需要实行自我隔离。

这个策略实际上表明,英国政府知难而退,放弃了扑灭疫情的目标,而是与病毒共舞,放手让病毒扩散到整个人群,感染60%以上的国民,大约到明年春季英国就可以产生“群体免疫“;但在此之前,官方预测可能将有50万左右的国民死于新冠肺炎。

英国政府的“群体免疫”说引发了铺天盖地的批评。600多名英国科学家联名上书政府,批评这是将很众人的生命置于危险境地,呼吁政府影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世界医学顶级期刊《柳叶刀》主编霍顿说,英国政府的防疫政策是拿民众的性命玩一场“轮盘赌”,是重大失误。民意调查也显示,支持政府宣布紧急状态的国民是反对者的两倍。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表示,从“遏制”转换到“缓解”,同该组织的政策背道而驰,不但错误,而且危险。

近一周来,英国疫情呈现快速蔓延态势,迫使政府不得不作出调整。本周三,首相约翰逊宣布全国停课,并预告还有更多措施在后头。据英媒消息,可能从本周五开始封闭伦敦。然而,英国政府的抗疫总体战略不太可能改变。

总的来说,英国可能错失了遏制疫情的机会窗口,意味着没法快刀斩乱麻,速战速决已不现实。虽然英国卫生资源比较丰富,医疗水平高,但全国公共卫生系统仍难以应付突如其来的大型疫情冲击。于是政府选择“放水”,把战线拉长,希望疫情缓慢发生,避免造成医疗卫生体系超负荷运行,导致正常救助无法实施。但问题是,既不停课,也不停工停产,人群集聚的情形就很难避免,传染风险会大大增加。

从全球范围来看,如果真像英国政府首席科学官所说的那样,新冠肺炎变成“季节性流感般的存在”,年复一年爆发,对全人类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暂且不论英国政府的“群体免疫”一说是否靠谱,在全球化时代,绝对防止境外输入性病例,几乎是不可能的,病毒输入十分可能引发新一轮疫情。在疫苗研发出来以前,很多地方将不得安宁,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和长期化。可以想象,这会给一个国家的经济和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多大压力;而且即便有了疫苗和特效药,接种和医治费用也不是穷国所能承受得的。

所以,英国的抗疫策略很可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主要病毒输出国,殃及共享一个地球的邻居。

观察者网:稍早前,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对欧洲施行旅行禁止令,但不包括英国和爱尔兰,这个消息招致巨大不满和争议,甚至导致美欧股市应声大跌,您对近期疫情之下美欧关系如何评价?

周小明:美国事先没有沟通,就宣布对欧洲施行旅行禁止,这是自二战以来欧美之间直飞航班首次停飞。可以想象,欧盟对美国的这一招有多不爽,但也拿它没办法,只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欧盟表示,第一,不赞成美国的做法;第二,实行自救,尽量减少美国这一措施对欧盟经济的干扰。特朗普宣布决定后,欧洲三大股市应声大跌,可见会对跨大西洋经贸带来多大影响。据悉,禁令只限制人员流动,不限制货物运输。但问题是,很多货物需要通过客机带过去。另外,商务人员往来受限也必然会导致订单减少。

观察者网:除了欧洲之外,美国政府也将矛头指向中国,特朗普、蓬佩奥等屡屡使用“中国病毒”,试图转移矛盾焦点,使得一场本该全球共同面对的公共卫生灾难,增添了很多政治阴霾,您对美国政府的这种行径怎么看?未来全球防疫合作,尤其是中美两个大国参加其中,还有望成行吗?

 

周小明:在缺乏科学依据的情况下,特朗普政府就想把病毒源头这顶帽子扣在中国头上,而且容不得别人有半点质疑。美国官员还竭尽污蔑之能事,诋毁中国的防控努力。3月6日,国务卿蓬佩奥不顾美国疾控中心的反对,把新冠肺炎称为“武汉病毒”。3月11日,特朗普在电视讲话中强调,新冠肺炎是从中国扩散到全球的“外国病毒”;在17日推特中,更是赤裸裸地直呼新冠肺炎是“中国病毒”。国家安全助理奥布莱恩则罔顾世卫组织的结论,污蔑中国政府掩盖、耽误疫情,导致了全球性的大流行病。

上周,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质疑美国军方把疫情带到武汉,把美国官员气得跳脚。没过几个小时,美国国务院就紧急召见中国驻美大使提出抗议。但是,美国总统赤膊上阵,世人该做何想?

特朗普对中国进行污名化,不仅是赤裸裸的种族主义和地域歧视,还要为自己这段时期的防疫失败推卸责任,寻找替罪羔羊,这在大选之年尤为重要。疫情导致特朗普引以为自豪的美国股市崩溃,过去8天内,美股4次熔断,道琼斯指数下跌近31%,使其就职以来的涨幅全部清零。这对特朗普而言,意味着釜底抽薪,如果疫情进而严重拖累美国经济,想要连任的梦想就可能成为泡影。

可以预料,随着疫情在美国的扩散和病例的剧增,美国政府的甩锅将更疯狂、更频繁。更为阴险的是,华盛顿企图栽赃中国,把中国描绘成疫情的罪魁祸首,迫使中国承担疫情所引发的全球生命健康和经济危机的责任。

特朗普政府污名化中国的另一图谋是,玩弄挑拨离间的伎俩,在全世界煽动对华不满情绪,破坏其它国家同中国的关系,以助其实现遏制中国崛起的目的。对美国政府的险恶用心,我们不能放松警惕。

事实上,特朗普政府一直把疫情视为可乘之机,千方百计使疫情“武器化”,推动其脱钩战略。因为疫情,中国工厂停工、交通中断,供应链一时遭受重大影响;部分跨国公司的零配件断供,不得不停产。特朗普政府以减少对华依赖为名,鼓动美国公司把工厂搬出中国, 在中国境外寻找替代供货商。特朗普的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要求美国建立新的医药供应链。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则鼓励美国公司将就业岗位带回美国。

其实,如果因为担心未来供应链出问题而放弃中国,可能犯了两个逻辑错误。首先,这种担心是基于一种假设,也就是: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爆发另一场大规模卫生危机。但这种假设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上一个全球性的卫生危机是2009年的H1N1流感。那次危机起源于美国和墨西哥。下次危机,究竟祸落谁家,目前谁也无法预测。

另一个错误是,供应链多样化可以有效降低传染病造成的危害。前新冠肺炎已经传播到160多个国家。中国境外的新增病例大大多于国内。这就说明,传染病的传播不会局限于一国或少数几个国家。事实上,在经济和人员交往如此密切的地球村里,没有一个国家能置身事外。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病毒无国界。在疾病大流传的情况下,任何国家都很难独善其身,避免供应链的中断。

观察者网:除了欧美、中美纠葛之外,疫情会对中欧带来哪些影响?

周小明:疫情对中欧关系既提出了严峻挑战,也将提供不少合作机会。

今年本来是中欧合作的大年。但是,由于疫情的影响,有些重要活动十分可能被迫推迟,甚至取消。计划中的中欧峰会可能不得不推迟到年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能否今年达成,也得打个疑问号。由于疫情,前段时间双方谈判人员无法举行面对面的谈判,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进展缓慢。

其次,欧盟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会肯定会下降。2004年,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并保留今年年初。根据最新统计,今年1至2月,东盟取代欧盟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贸易占了中国外贸总额的 14.4%,中欧盟的比重是13.5%,比前者少了不到一个百分点。本来欧盟努力一把,也许还能重拾第一的位置,但欧洲疫情可能引起中欧双方对对方的需求下降,再加上供应链和国际物流等方面的干扰,欧盟大概只好屈居第二了。

但是,对中欧来说,疫情又何尝不是机会?虽然自身经济受到很大冲击,但作为全球首先从疫情中走出的国家之一,中国具备一定优势,有能力同欧盟扩大合作。在抗疫方面,中国可以急欧盟之所急,派遣专家组,提供紧急医疗物资援助,合作开展疫苗和药物研发。近期,中国志愿团队奔赴意大利协助抗疫,患难见真情,拉近了中意政府和民众之间感情,中国国歌在罗马上空奏响。

耳闻目睹并亲身体验中国的真诚和热心后,欧盟一些人也许会对中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有新的认识,作一些反思,认识到中欧关系不是“体制对手”,也不仅仅是竞争关系,更多的是伙伴关系。过去,有些人习惯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待中国,也许从此会有所改变,认清谁是可以信赖的人。

疫情还将为中欧经贸合作开辟新途径和新领域。中国的抗疫将为欧盟的工商界提供众多商机。有报道称,英国最大的医疗健康诊断企业郎道研发出一项识别新冠病毒的检测试剂,近日已运抵中国进行测试。中国企业在欧盟扩大商业存在,也同样大有可为。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期间,中国公司积极参与欧盟企业的救助和整合,达成双赢效果,中远海运集团与希腊比雷埃弗斯港务局间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随着疫情对欧盟经济的影响的显现,可能会出现一些平时意想不到的合作机会。中国企业要早准备, 早切入,更加主动地去寻找商机,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实现自身资源最佳配置的同时,为当地经济稳定和增长做出贡献。

文章选自观察者网,2020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