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剑辉:持续对外开放应是我国发展必由之路

2020年1月16日
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关乎国运的兴衰。如果要在当今的世界谋求中华民族的振兴,谋求中国的发展,持续对外开放应该是必由之路
文章选自新浪财经,2020年1月12日

黄剑辉,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2019年年会暨第四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2020年1月12日在北京举办。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出席并演讲。

  黄剑辉表示,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关乎国运的兴衰。如果要在当今的世界谋求中华民族的振兴,谋求中国的发展,持续对外开放应该是必由之路。

  黄剑辉认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有四点启示。第一,对外开放是国家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开明的国家意志是对外开放的一个前提。第三,“以点破面”是对外开放的发展路径。第四,有序可控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以下为演讲实录:

  黄剑辉: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根据会议的主题,今天给大家准备的发言标题是“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新供给研究院从筹备伊始,始终秉承的宗旨就是要“求真务实融合古今,开放包容贯通中西”。近年来,我们一直高度重视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研究,2018年出版的《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以及《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都是从开放的角度,思考中国的发展问题,我们要从中国在全球人类共同的家园这样一个位置思考。

  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到,中国所处的位置是很居中的北纬20度到60度,跟美国的位置、纬度大体相同。美国、中国、西欧比较发达的国家的所在区域都是北纬20度到60度间。中国的地理特征是“C”型的,北西南都是陆地,C的开口方向是海洋方向,这样一个地理特征决定了我们国家思考经济问题始终要关注“一弓两箭”的经济格局,也跟“一带一路”的战略有关。

  这就是只能由中国来推进,而不是任何国家都能搞“一带一路”的原因。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有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21世纪新的10年、20年为什么能启动新的丝绸之路,都与这个地理特征有关。

  我们国家基本的经济布局是“一弓两箭”,“弓背”是蓝色的海岸线,“两箭”的一支是京津冀沿着陇海往关中天水、欧洲方向,另外一支箭是成渝经济带,沿着长三角再往珠三角,再到印度洋、非洲方向,形成“一弓两箭”的经济格局。

  我们需要在这样的格局下,来思考如何样构建一个开放型经济体的命题。

  在这样的格局下,需要主要分析三个方面。第一,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第二,构建中国开放型经济的新战略;第三,是我个人核心的观点,“必须中美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跟前面马晓河院长谈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没有中美的携手共建,是不太可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是基本的一个结论。

  首先看一下历史的规律,我们把眼光放到先秦,中国从先秦以来的历史进程与启示,可以看到一个基本的结论:对外开放关乎国运的兴衰。在先秦、汉代、隋唐、宋代、元朝,都是高度开放的经济体,不是最近才开放的,从先秦一直到元代都是非常开放的,明朝中期郑和下西洋之前还是很开放的经济体,明朝中后期到清朝一段时间是闭关锁国的,所以,才有鸦片战争后的停滞。

  我们再把眼光放到近现代主要的历史进程,1840-1949,1949-1960,1960-1969,1969-1978,1978年以来,分成这几个阶段来分析我国从闭关锁国到开放的进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一个启示,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开放的格局呈现出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特点,也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这样一个主题,也是我们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引擎,开创了中国对外开放史上的全新格局。

  回望上述历史进程,可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关乎国运的兴衰。如果要在当今的世界谋求中华民族的振兴,谋求中国的发展,持续对外开放应该是必由之路。

  我们再把眼光收回,看一下1978年启动新一轮改革开放以来的进程。可以看到大概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80年代初,以沿海地区的开放为重点的探索阶段,包括设立特区,还有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开发区;第二阶段是加速纵深的推进,逐步拓展对外开放的一个进程。第三阶段是加入WTO以后开放水平的全面提升。第四阶段是十八大以来,“一带一路”战略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这样一个当代四个阶段的特点。

  从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启示有四点,第一点,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开明的国家意志是对外开放的一个前提。思想如果是很保守、禁锢,怎么可能开放。所以,开明的国家意志是要实现开放的一个重要的前提。第三,“以点破面”是我们对外开放的发展路径。1978年以来的这轮开放都是以点带面的。第四,有序可控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开放很重要,但是还是要有序可控。

  以这个为特点,核心的一个思考,要以对外开放来促进国内的改革,包括以正在推进的上海自贸区这样一个契机促进整个外贸体制的改革,以中美投资协定的商签为契机推进整个外资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扩大内陆演变开放为契机完善口岸管理体制。

  除了国内,我们在将眼光移动到看一下全球,大国兴衰的规律对中国的振兴也有重要的启示。全球,包括英美,早期葡萄牙等国的振兴都是通过全球化的进程,通过开放才可能振兴,而不可能在家里自己振兴。衰败方面,看一下前苏联也好,某些国家也好,其实衰败也是因为开始固步自封这样一个情况。历史的眼光收回,再看一下未来应该怎么样更好的构建中国开放型的新的战略。

  关于这方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在洪崎董事长、贾康院长、广宇院长的领导下,曾经构建了一个除了早期的“八双五并重”政策框架,我们还构建了一个“基于生产力及竞争力,服务中国梦及世界梦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模型”,这个模型是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独创的,不是西方教科书也不是国内一些经济学派的,而是基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框架。

  供给侧加需求侧构成“市场”,上面是政府,中间是一个制度,贾院长很强调推进制度供给创新,如何用高质量的制度供给来既推动供给侧,又推动需求侧。在供给侧我们不是光看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不是谈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发展就是有质量的增长,而且是全球视野下,既看总量,又看质量。我们新供给研究群体2013、2014年就提出了这个框架。

  所以,十八大,十九大以后,提出高质量增长,不仅是看总量和增速,这也有我们一定的贡献,因为徐林司长原来担任发改委规划司的司长,在组织撰写“十三五”规划的时候引入了这个框架。我们也把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纳入到供给侧的关键,未来中国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创新驱动。

  这个宏观框架的“需求侧”我们也进行了创新,而不是再谈出口、消费、投资这样一种需求侧传统“三驾马车”,而是把中国梦作为真正的“内需”;中国人民要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这样一个“中国梦”,与世界人民推动全球和平发展的“世界梦”作为新版的真正“内需”“外需”。

  除了中国人民14亿人民以外,要从全球其他的民众,全人类的角度大家到底需要什么,人家不是需要你那双鞋,需要一个衬衣,而是需要全球共同的和平发展。所以,把内需和外需进行了重构,一个新的框架。

  实现上述这样一个框架,我们也提出五位一体的开放新的体制,包括基础设施的平台,新的金融体制的平台,实体经济的平台,要实现这个还要有国际人才的开发平台,开放也不是没有风险,中间要有风控机制。这样来打造一个“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开发的平台,我们也有具体的设计。

  另外,金融方面,除了亚投行以外,我们也研究过,中国政府可与亚投行,金砖银行等机构与亚非拉区域性的一些国家合作,形成一个区域性国家开发银行的体系。我们2018年民生研究院应吉林省政府邀请,为《迈向2049的吉林》课题咨询中也提出在长春设立一个中国东北亚开发银行的总部,设立一个区域性的开发银行,有过这样一个思考。作为我们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我们也提出要实施客户跟随战略,中国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走到哪里,我们的金融机构要服务到哪里,按照这个思路来推进国际化。

  同时,我们也建议中美以达成贸易协定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一带一路”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要实现马晓河院长谈到的,如何实现中国GDP总量超越美国的目标,这种情况下。我最近个人的一个思考,要以“空中飞跃,云中漫步”的全新思维替代“弯道超车,换道超车”,过去读MBA谈战略,都是弯道超车、换道超车,但是数字化时代,需要空中飞跃,云中漫步。如何实现?需要ABCDE,即人工智能加上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才能很好的突破。

  同时,深化供给侧改革,引入新型的平台化的信贷市场、资本市场。我们正在研发基于区块链和数字科技技术,准备在2020年我国的信贷市场推出“淘宝、滴滴”类似的数字化平台,在资本市场推出让民众像打车和买东西一样快捷便利的推出数字化的资本市场,在全球有些率先在我们国家诞生数字化的大型资本市场,让广大的民企都能快速、便捷的像打车一样的上市,让民众能够很安全的从全球买优质的资产来实现财富的增长。

  最后,关于中美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的一个思考,两年前有过一个中美对比,基本的思考构造国家之间的竞争如同一场漫长的赛跑,后面是中国,前面是美国,已经望到了美国的项背。

  回往历史,中国曾经站在世界之巅,美国已经站在世界的巅峰上一百多年了,这是一个形象的描述,现在离美国比较近了,但是未来我们要站在世界之巅,这到底意味着我们是要把美国赶下山还是跟它共同站在世界之巅,这是必经要回答的命题。

  我们的答案应该是跟美国方面说,我们上来是跟你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样才能营造好的国际环境,很好的实现中国的未来发展。因为从中美整个经济结构来看,我们认为结构性的竞争是常态,这也是必然的,国家之间肯定是会有结构性的竞争。

  但是因为特朗普也要搞再工业化,美国人民也需要发展,特朗普曾经说美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大家都需要发展。这种情况下,美国开始转向双边的规则,而我们国家还是很依赖多边体制。因此未来我们觉得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从1979年中美建交以后整体来说双边关系还是迅速发展的,美国已是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所以,中美全局性合作还是应该在结构性竞争的情况下变成“主旋律”,因为双方有巨大的产业结构的互补的空间,还有产能合作,包括基础设施合作的空间。

  未来中美关系应该是世界的稳定器,因为中美之间如果关系很好,全球这个地球就必然比较稳定了。中美如果不能很好的合作,可能人类命运共同体很难构建,这是基本的思考。

  所以,最后我们给出一张图是一路同行,Together We’ll go far,我们共同走向远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目标。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