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四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保持开放可以避免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为“科技战”

2019年11月18日

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19中国“引进来”与“走出去”论坛暨第六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于2019年11月2日至3日在北京举办。论坛设置了包括香港未来发展方向、中美贸易摩擦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多个话题。

 

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19中国“引进来”与“走出去”论坛暨第六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于2019年11月2日至3日在北京举办。论坛设置了包括香港未来发展方向、中美贸易摩擦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多个话题。

在论坛四“贸易战到科技战,中国科技与电子产业的突围之道”上,中国瑞士商会主席Martin Mueller,美国湾区经济研究所所长Sean Randolph,CCG高级研究员、CGTN科技评论员莫天安,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燕园资本副总裁、合伙人于建伟,蔚来汽车数字座舱与软件开发副总裁张磊就“中美贸易摩擦是否会演化为‘科技战”、“中对美技术投资和美对中高技术出口挑战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科技创新与基础研究投资”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会议由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吴晨主持

 

 

对于中美贸易摩擦是否会演化为“科技战”, 嘉宾认为中美关系会进入新常态,中美贸易摩擦前景未卜。

于建伟表示,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很重要的原因是技术竞争日趋激烈,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竞争不可避免,面临科技发展是新常态,中国要发展自己的技术。他预测,未来五到十年中,中国经济总量会超过美国,比起竞争和遏制,到那时更应谈的是互利合作和务实合作。

 

此外,于建伟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一年有余,前途未卜。即使中美期间签署了协议,暂时达成一致,贸易摩擦暂时消弥,但中美关系不可能回到过去的状态,这是因为两国:一、技术竞争日趋激烈;二、意识形态分歧愈发明显;三、地缘政治因素也会影响双边关系。

 

莫天安也认为,现在中美贸易摩擦的情况下,两国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之间的竞争前景非常不确定,而且也艰难。

 

Sean Randolph则提出肯定会有新常态的出现,但不见得是美国对中国的遏制,首先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其次这对美国来说也不见得是好事。但他表示两国贸易依然会有摩擦,并且对美国来说中国已不属于一个发展中国家了,美国和中国都属于发达经济体,这些都将影响新常态的出现。

 

Martin Mueller则对中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科技领域的情况表示乐观,但也进一步说明局势会有所发展。他表示他所看到的中国在科技方面的真实发展情况比美国媒体所报道的更加积极。

   

关于中对美技术投资和美对中高技术出口挑战的影响因素和应对,谈嘉宾达成共识:中国只有通过进一步开放方能应对当前的挑战。

 

熊伟铭从投资者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他表示,中国在共享单车、外卖等新经济领域里还是挺领先的,但中国在半导体等行业的投资是明显落后于美国的。纵观历史和经验总结,发展科技不能走原来的完全闭门造车的道路。他希望中国政府也能像VC(风险投资)一样,面向未来,看得更长远。

 

从企业的角度,张磊希望中国政府和企业还是继续保持开放的心态。

 

于建伟提出,保持开放的心态,来创建自己的生态。要用整体观念看中国的研发,用生态观念看中国科技业的发展。他认为,中国在研发生态建设方面,应发挥体制优势,补齐各方面短板,发扬长板。其次,要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中国的基础研发才能呈现可持续发展。

 

Randolph也表示,继续保持开放,这样可以培养信心和互信,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提到将会继续扩大开放,这样一来国有企业的问题,补贴以及一系列相关的问题都会得到缓解。

 

但同时Randolph也提出了明年美国大选将对事态产生一定影响,“现在的情况是(美国)马上要进行大选了,今年年终前还要进行一些入境投资方面的监管,包括监管和对中国的投资,在新法律的影响下有一定的敏感性。“

 

关于科技创新与基础研究投资的相关问题,莫天安表示,中国现在5G等领域已经领先,但在研发方面的投资还需加强。他认为,政府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加强在基础研发方面的投资,且不只是概念上的尝试。此外,只有解决中国的价值观同世界价值观如何共融、彼此能够契合,才能更好的解决当前挑战。

   

Randolph指出,中美体制不同,美国很多创新是来自私营部门的,且事实上美国联邦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资是十分可观的。若要美国和现行体制下的中国合作,那就应提高双方政策透明性,并加强沟通。

   

Martin Mueller也同意保持沟通与对话十分重要,但同时,他也表示并不确定对话能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此外,他指出,政府在投资时应注重公平原则。

 

对于如何国企在投资遇到的问题,嘉宾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吴晨提出,当前对话面临的挑战是理解国企实际是市场主导的市场主体,他们只是由中国政府领导,这是关键的差异。尤其是对于国企在进行投资和科技发展时,对于是否遵循市场规则和遵循国企身份应该有更多的沟通和对话,否则西方总对国企产生误解,认国企就代表国家的“基因“。

 

对此,Martin Mueller表示赞同,他指出如果大家能够如此开放地、透明地讨论国企的相关问题和投资,那这些问题还是能够理解的。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