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建设“人才大国”| CCG研究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韩国没有别的资源,只能靠人才。 

—— 韩国企业界公理

  自2016年10月27日起,民航局严禁旅客携带Galaxy Note 7登机或托运。这条规定给韩国三星电子抹上一层阴影,很多人评价“三星不行了”。事实上,三星电子只是三星集团的一个子公司,虽遭遇冲击,三星集团依然很强大,名列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第13位。

  三星集团创立于1938年,从一家小杂货店起步发展为韩国最大的企业,2012年营收达2457亿美元,为韩国创造了20%的GDP。这背后的秘密之一就是对人才的运用。李健熙担任董事长和总裁时,多次强调全力物色超级人才,在三星内部设立“S级人才”职位(年薪高于总经理的超级人才)。后来有人报告,说已物色到许多年薪达到总经理水平“S级人才”。李健熙斥责道:“我说的不是要物色总经理水平年薪的人才,而是要物色年薪达到总经理年薪2~3倍的人才。

  三星集团几十年发展过程,正是整个韩国产业结构转型的缩影,完成蜕变的关键则是人才。20世纪90年代初期,三星开始成为一个国际公司,并开始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电子业。1990年,李健熙推出国际化储备人才项目–“海外英才计划”,不光挑选优秀员工派驻海外,在美国雇用了200多名获得博士学位的韩裔科学家,开始转型之路。当时,国际上并没有什么“韩国品牌”,但十年后,三星在国际市场上成为畅销品牌。其他韩国公司,如LG集团、SK集团、现代汽车等,均积极引进使用国际人才,并成为全球化的公司,2016年共有15家韩国公司闯入《财富》500强榜单。

  同以色列一样,韩国也是一个弹丸之国,面积不到十万平方公里,资源匮乏,经济总量一度进入世界前十名,大批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之后就成为常客,即使在遭受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重创后仍能迅速复苏,这确实耐人寻味。这些成就都是人做出来的,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全球人力资本报告》显示,韩国排名第32位,中国排在第71位,两国在人力资本的开发和配置方面存在不小差距。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起飞时,韩国就不遗余力地招揽优秀人才,特别是在海外的韩裔人才,具体做法如下。

  建立海外专家协会、联络站。70年代初,韩国教育部在美国和欧洲组织了韩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专业协会;80年代又在日本和加拿大成立类似协会,后又扩张到中国和俄罗斯,以吸收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归。

  建立海外人才数据。该数据库对韩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开放,使得它们及国内人才市场可以根据需要,迅速锁定目标引进海外高层次韩裔人才。

  建立研究院。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韩国科学院和大德研究城,吸引大量海外科研人员,其中大德研究城发展成名副其实的高科技产业基地,被誉为“韩国硅谷”。

  实施人才计划。先后出台“长期回国计划” “临时回归计划”“外国学者访问计划”以及“科技工作计划”等不同类别的人才回归计划,吸引高层次人才回归的方式日渐灵活。

  实施科技计划。例如1991年“G-7”高科技研究与开发计划,旨在使韩国于21世纪初跻身世界先进科技强国之列,明确14项技术为主攻目标,并确保到2000年使韩国拥有15万名高级科研人才。

  开展国际合作。20世纪80年代起,韩国加强科技外交,一是与外国联合建立研究机构,二是主动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三是吸引外国政府和企业在韩国建立研究机构。例如,1989年同美国建立“研究共同体”,1992年与美国建立“韩美科技财团”,支持科技合作。韩国还派出大批科技人员向转让技术的有关国家学习,或聘请外国专家训练在本地工作的科技人员。

  一系列措施多管齐下,加之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成功召开,韩国迎来了全面的人才回流,推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产业升级。三星、现代等韩国企业崛起的背后,韩国的文化、时尚、娱乐、影视等创意产业也在崛起,“韩流”滚滚,为韩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经济奇迹过后的十年,韩国遭遇了经济停滞。虽然2004年明确了“科技立国”战略,韩国人才却在外流。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调查的“人才外流指数”当中,韩国1995年获得了7.53分,是排名世界第4的人才流入国,到2006年却只获得4.91分,在58个国家当中跌至第38位。

  2007年,李明博当任韩国总统,次年将建设“人才大国”作为新政府5大国家发展目标之一,并提出改革国籍政策以吸引人才,扭转危局。2011年,韩国《国籍法修订案》正式生效,外国国籍人员可以同时拥有韩国籍和外国籍,只是在韩国境内不能使用外国国籍权利。在科学、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能够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外国优秀人才,随时都可以申请韩国国籍,将不再被强制要求需要在韩国居住5年以上,也无须接受入籍考试等。至此,韩国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吸引体系。

  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仅仅有国内顶尖人才是不够的。韩国不像美国,具备全球最强大的人才培养能力,本土甚至培养不出一个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能进入全球百强大学排行榜的大学在亚洲甚至落后于香港。韩国是重要的留学生输出国,2015~2016学年在美留学生6.1万人,占美国吸引海外留学生总数的5.8%;在华留学生约6.7万人,占我国吸引留学生总数的16.8%。所以,要真正成为全球人才大国,获得全球顶尖人才,不能仅吸引海归和韩裔人才,要抛弃重视纯粹血统的单一民族主义,在全球范围争夺自己需要的人才。

  以韩国金融产业全球化为例,汇丰银行主席斯蒂芬·葛霖(Stephen Green)便曾提议:“韩国要想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就应确保大量全球人才。韩国迫切需要掌握金融专业知识、精通外语、具有对全球化世界的理解和具备礼仪的人才。

  韩国2012年启动“智力回归500人计划”,预计用4~5年时间,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500名。朴槿惠(Park Geun-hye)当选总统后,提出发展“创造经济”,以推动中小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4年初,韩国未来创造科学部、教育部等正式发布《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大力引进具有创意和企业家精神的外籍人才(包括海外同胞),强化各项支援政策,改善发放签证制度,预计到2017年将海外人才规模增加50%,达到3.65万人,具体包括增加“研究教育型”人才7500名、“企业活动型”人才2.75万人、“未来潜力型”人才1650人。

  为了把这些人才吸引来、留得住,韩国的配套方案是打造适宜各国优秀人才工作的韩国,构建外国人和谐生活的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在教育、住宅、文化等方面为优秀海外人才提供国际一流标准的定居条件;并强化各项支援政策,例如,放宽签证颁发条件,将准常住身份F2签证的最长停留时间从3年增至5年,并简化出入境手续等。

引用相关内容请注明出处:《人才战争 2.0》, 王辉耀、苗绿著,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