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告别“人才殖民地” | CCG研究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即使一个科学家、工程师或医生在50岁或60岁时回到印度,我们也没有失去他们。我们将因为他们到国外获得经理职位或成为富翁而高兴。我们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把这看成是人才流失,而应把它看成是智慧银行,正在积聚利息,等着我们去提取。 

——  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
(Rajiv Gandhi)

  “今天,科学家终于证明了是先有鸡才有蛋;与此同时,谷歌用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儿子也能生老子’的奇观。成立了Alphabet(字母表)这家让人无限遐想的公司后,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欢乐地奔赴那里做太上皇了,把被世人奉为最伟大公司的谷歌留给了一个印度阿哥。” 这位印度阿哥就是桑德尔·皮查伊,被国内昵称为“劈柴”,他1972年出生于印度第四大城市钦奈,家庭经济条件很一般,1993年赴美留学就读于斯坦福。

  2014年接任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任微软CEO的萨提雅·纳德拉(Satya Nadella)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印度人,读完大学才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加入微软工作。

  看来,硅谷“三巨头”中只有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是美国本地人。其实早在2012年,印度裔人才领导的公司在硅谷占比已达33.2%。 近几年,有玩笑话说,硅谷食堂里的咖喱味一阵重过一阵,甚至可以根据每家公司食堂里的咖喱味来判断其印度员工的比例。

  有印度学者认为,印度曾沦为英国的“棉花殖民地”,现在则沦为美国的“人才殖民地”,由输送棉花变为输送人才。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高达80%流向国外,被美国《商业周刊》称为 “印度生产的最畅销的出口产品”。印度媒体则把留学人才流失比喻成“奶牛现象”——牛的嘴巴在印度,吃的是印度的草,最终挤奶的是外国人。当然,美国人并不会为这些“牛奶”付费,这些印度裔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为美国贡献的知识专利还会被高价卖回印度。

  比较一下,会发现印度跟中国情况很相似:发展中大国,人口多,经济总量大,人均收入低;同时也是世界上送出留学生最多、接受海外汇款最多、人才流失数量最多的两国。截至2015年末,累计1557万印度人移民海外,其中流向美国的约197万人,占一成以上。美国吸引的印度移民数量仅次于墨西哥人(1205万)、中国人(210万),排在第三。

  相关研究显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印度人才外流情势严峻:50~80年代,印度大专院校和技术学校培养的科技人才供给大于需求,人才走出国门寻找工作机会;1966~1986年, 21094名工程师移民至美国,印度蒙受的经济损失粗略估计达100亿~200亿美元。20世纪80~90年代初,每年流失专业人才5500~6500人,其中90%的远赴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外流的高级精英达30余万人,其中4000名著名专家早已永久性移居英美。

  美国每年签发的H-1B工作签证,约一半发给了印度人:2000年,超过12万印度人拿到H-1B工作签证,占53%;2006年,美国把56%的H-1B工作签证发给印度工程师和科技人才,还接受约7.6万名印度留学生;2014年获得工作签证的计算机人才中,印度籍人才占比高达86%,中国籍仅占5% 。有学者估计,加上其他的职业移民以及签证入境,印度每年流入美国的人才总数达二十多万。

  流向美国的印度人大部分是科学家、工程师。2012年美国人口调查中显示:美裔印度人是所有种族中收入最高的,家庭收入中位数达到了91195美元,远超白人的50740美元,也超过华裔的84300美元。 因此,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比较教育学家罗伯特·阿诺夫(Robert Amove)认为,“(印度是)一个向西方输送高级人才的净出口国。”同期,印度国内发展也极缺人才。印度全国软件及服务公司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印度IT产业需要380万名软硬件工程师,按照当时的人才流失速度,未来十年内IT业人才缺口将达到100万。

  前印度总统阿卜杜拉·卡拉姆(Abdul Kalam)曾指出,“怨天尤人或只唱爱国主义的高调,对阻止人才流失于事无补,政府应该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才能使人才留下来” 。

  早在20世纪60年代起,印度政府便开始吸引人才回流,主要措施有投资创建“科学人才库”,在主要发达国家建立海外专家人才数据库,关注能为印度重点项目解决难题的人才,掌握海外人才分布,根据国家发展需要针对性地吸引人才回流。

  1986年,印度政府颁布计算机软件政策,设置政府基金投资建设科学城,实施“软件兴国”战略,启动了“百万软件人才工程”,让回流的印度高科技人才有“用武之地”。1987年又发起“软件技术园区计划”。1991年班加罗尔建成第一个软件技术园区,随之浦那、海得拉巴德等8个软件技术园区先后建成。

  1999年,印度开始实施“印度裔卡”(PIO)计划,持有印度护照的任何人;本人或者父母或者祖父母的任何一方在印度出生或按照1935年印度政府的法案所规定的常驻在印度的都可以申请“印度裔卡”,持卡者15年内拜访印度不需要签证。在2005年1月的海外印度人节上,时任总理辛格宣布除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外,印度政府将授予世界各地的印度人“海外印度人公民身份”(Overseas Citizenship of India, OCI),同年8月,印度议会就1955年的公民法令做了相应的修改,并于同年12月正式实施“印度海外公民证(OCI)”计划。持证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多次进入印度,且无居住期限,无需向外国人入境居留机关登记,还可在经济上和教育上享受印度居民和侨民的一些权利,可从事多种职业,可在境内认领儿童,免费进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历史古迹、博物馆、国家文物单位以及机场等。截止到2010年,根据印度大使馆的统计,印度已经发放了400万张“海外印度公民证”和700万张“印度裔卡”,共1100万张,极大地促进的海外印度人才的回流与环流。

  2003年,印度开始举办“海外印度人日”,此后每年一届,吸引更多流失人才为印度建设出钱出力。同年,印度还通过了《国籍法修正案》,正式对等承认双重国籍,对等承认的对象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和意大利等16个西方发达国家,它们是海外印度高级人才主要集中地。

  一系列措施效果很明显。2005年,美国电子协会调查发现:“印度出生的高技术人才曾经大批流向美国。如今,这些人正在返回印度,使美国的‘人才吸引’变成了印度的‘人才吸引’。”  2007年,从美国回到印度的信息产业人才累计超过6万人。 印度海外归国人员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主任Raghunath A. Mashelkar则高兴地预言:“印度‘低调的科技回流’所带来的资产将会使印度于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知识生产中心。

  印度总理莫迪虽然放言,“我相信21世纪一定是印度的世纪!”然而,印度国内年轻人众多并非绝对的优势,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足够的人才——“你们的手指在电脑和键盘上创造奇迹,给了印度以全新的身份”。现实情况是,印度国内高等教育水平正呈下滑态势。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2016~2017年排名显示,印度大学没有进入前200名的,这会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而发达国家又在使尽解数挽留理工科的毕业留学生。所以,在这场人才流失与吸引人才回流的拔河比赛中,印度依然任重而道远。

引用相关内容请注明出处:《人才战争 2.0》, 王辉耀、苗绿著,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