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基:“跨界登峰”的创变者

2019年8月23日



作为深耕内地市场的香港企业家,他从不了解国情的海归精英到引领行业创新的实践者,创下了事业高峰;作为投资人,他善于跨界学习,推动餐饮业成功转型,创立基金会扶持新兴企业发展;作为政协委员,他关心民生需求、外商投资、人才移民等公共政策,积极贡献提案;作为CCG 资深副主席,他洞悉世界格局,围绕全球化重要议题建言献策。孜孜不倦地学习,马不停蹄地探索,他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沧海桑田,也参与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伟大实践。他就是香港洪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副主席、合兴集团控股行政总裁洪明基。



  洪明基,人如其名,知易理,晓乾坤,在成长的轨迹上,也敏于行。


  初见洪明基,是在北京合兴集团公司的总部。他从会议室走出来,穿过错落有致的格子间办公大厅,健步如飞。“麻烦你们跑一趟了,感谢你们的到来!”他热情地招呼着我们坐下来。白色休闲衬衣,有力度的握手,爽朗的笑声,充满活力。


  会面时,时针指向下午七点,大部分员工已经离开。而洪明基在分秒之间,就从会议模式切换到了访谈模式。常年在世界各地奔走,紧凑的行程和工作状态的切换,对洪明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在事业的成绩单上,“创新”、“跨界”、“攀登”是他的关键词。他成长于多元文化的环境,在不同行业跨界创业,致力于培育社会企业,将智慧倾注于国家。



洪明基鼓励创业者以谦逊态度去充分了解市场



初创时期:时运所推 从不理解到认同



  “我一开始是没想着创业的,我个人当时不太看得懂中国的未来。”访谈开始,洪明基回忆创业的过程。作为现在香港洪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副主席,洪明基坦言当时回国创业的迷茫。离开在美国就读的大学,偏离预设的“逐梦华尔街”的轨道而选择回国创业,是偶然也是必然。13 岁从香港赴美读书,在美国本科毕业后,洪明基拿到两家投行的工作机会,正准备像大部分在美留学的精英人才一样在华尔街一展宏图。但机缘巧合,他在一次回国与父辈们的家庭谈话中,深深感到改革开放后国内创业的利好。


  “我的曾祖父100 年前离开了汕头潮州,为了实现个人理想去了新加坡,后来扎根香港,创立了集团。”洪明基边说边描绘,仿佛展开了家族迁移的地图,分享着节点中的故事。父辈们多年来的流动、迁移、打拼的勇气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那些对改革开放政策下大陆所拥有的机遇的判断,也深深吸引着他。洪明基非常信服,感到要好好把握中国内地发展的时机。就像是被“大势”所推,他来到内地来开拓新的市场。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有差距。尽管大势之下,内地的投资环境和政策非常利好,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要承担与“开拓者”名称所匹配的风险。“回国后文化冲击非常大,国内的文化、背景、做事方法跟我所熟悉的都不太一样”。少年就去美国读书,洪明基的普通话水平在当时并不好,他笑着回忆道,“我那时的普通话大概是小学六年级到初一的水平,与公司员工沟通非常困难。”除了语言上的困难,洪明基表示自己之前也非常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导致无论是对内地的国情还是社会文化的认知都很模糊,这也无形中增加了他与同事间的隔阂。


  在一次于沈阳的房地产项目和海城的发电厂项目中,那时正逢冬天,室内供暖差,生活基础设施也很不完备。从小就过着相对富裕生活的洪明基本来被安排与员工同吃同住,但由于不能接受欠妥的生活设施,他从员工宿舍搬到了星级酒店,独来独往。而“独行侠”的姿态带给员工们的是一种“高高在上”的隔阂印象,进而产生了同事间的矛盾,无形中对整个项目的推进产生了压力。“当时我绝不服输,也还是想要努力把握这个创业的机会。”洪明基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仍可见当初的坚定目光。在得知问题症结后,他下定决心搬回了宿舍。通过耐心的解释和沟通,他同团队间的配合有了明显改进。

他脚踏一座山峰,眼望下一座高山


  香港出生,美国学习,正如文化背景来自海外的每个创业者都会经历一个心态变化过程一样,洪明基也不例外。“做了决定后,我整个人的思维发生了改变,觉得要包容、认识中国,要通过谦虚的态度去了解市场、顾客以及身边的人,只有这样,决策才能更加精准。”正是在这个初创过程中,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认可到认可,洪明基对中国的发展模式有了深刻的理解,并对其背后的文化和逻辑有了认同感。





企业转型:大势所趋 从进步到领先


  “我的许多朋友的企业整体战略更强,他们的发展潜力也更大,他们经历的挫折其实比我多。”谈及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洪明基中肯地表示,“可能我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干得相对好,企业的几个板块都发展得非常顺利。


  在改革开放二十年后,洪明基先生把握住了中国经济猛飞的关键时点,从一开始通过对百年历史的食品油的内制生意,让公司从内地扩张到了香港,也让内地有了更多的地方可以开设同类炼油厂,极大地促进了公司的规模扩张,积累了原始资本,这是他认为做对了的第一件事。之后,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营销行业的了解,他引进了吉野家、DQ 等品牌入驻中国,使得公司在轻工业生产过程中积累了成本优势,造就了多个事业板块的健康发展。这是他认为做对的第二件事。


  如果说生活是一场战胜困难、挑战自我的历练,创业也是。合兴集团有限公司一直以来关于食品加工和快餐连锁的板块都做得很顺利,并形成了一个可供板块之间相互依赖的生态圈。然而,“在科技变革的初期,我们没有好好把握住,吃了亏。”洪明基先生称,当时忽视了科技带来的产业模式升级的问题,“那时我就认为科技与餐饮并没有什么关系,所谓的餐饮,东西好吃就够了。”“还有一段时间,可能是过于满足,丧失了一些商业机会。”他这样总结了当时整个公司的战略规划,双手抱在胸前,略表遗憾。


  后来,随着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兴起,如今Web3.0的时代下迎来了一系列产业模式升级与战略变革的浪潮,洪明基先生意识到,中国产业升级大势所趋之下产业模式迭代非常必要。他及时调整了心态,学习和总结过去的经验。


  “科技对90后来说,与生俱来;对70后来说,整个过程都需要学习。”洪明基毫不避讳地表示。尤其是在食品工业方面,如何通过结合物联网和科技手段来提升产品价值、变更消费模式,就是他最想推动的事。从原来简单的轻工业生产,到研发自己的品牌,到结合互联网和科技来调整和变革升级,洪明基通过一系列手段改善了整个产业模式。


  “在企业转型的整个过程中,为了学习变革以及把握机遇,我们成立了几家投资公司,去投资整合食品工业、零售业与与互联网科技相结合的产品,整合到一个生态圈里去相互扶持。



跨角色扮演:后工业时代的领导者

  


  通过对互联网和科技时代的反思,洪明基对产业的认知和对企业文化价值的塑造都有了相应的提升。现在,他考虑的是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如何结合国际环境,以及作为企业领导者和变革者,去精进自己的决策水平。


  “我认为如果要成为一个特别成功的CEO,你必须做一个合格的投资人;如果要成为一个特别成功的投资人,你必须做一个合格的CEO。”洪明基一字一句坚定又恳切。他认为,科技、投资、运营和管理都是分不开的,需要决策者去跨界尝试,学着去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


  过去几年,合兴集团与联想创投集团,本港地产资深投资者方氏家族,以及第一线创办人兼行政总裁文立等一同在大湾区和香港创建了“海阔天空”创投基金。创投基金在香港和粤港澳大湾区投资了人工智能、线上教育、电子商务等行业的七八个企业,总基金规模超过12亿港元,100%支持本港初创企业,且不限制特定行业进行投资。洪明基表示,“我们企业也在通过做投资方面的事去学习做更好的企业,这是近期比较重要的突破。


  洪明基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一直有自己的价值指导体系和见解。近几年,合兴集团有限公司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和战略愿景都做了大量调整。以吉野家为例,吉野家每个分店的核心店主都可以做自己的老板,并分得该店的盈利。公司希望通过结合互联网技术,在不同领域和模型中,让每个员工都能各自致富。


  不同于受有形资产主导的前工业革命时代和受价值知识产权为主导的后工业革命,洪明基认为,在互联网3.0 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力资源,抓住了人力资源就能抓住一切的创新和创造。在他的领导下,合兴集团公司始终推行“共享制”,将企业所得分享给员工伙伴,让他们在核心的平台中,能成为自己的老板。“集团希望让员工赚取自己的财富,并以此改变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孩子也能在更高的起跑线竞争;他们既能实现财富增长,又能提升认知,这是企业对国家和对社会真正的贡献。


多重身份转换,却始终心怀家国



履职十年:港澳委员在北京

  
  洪明基自22岁回到内地,已有20多个年头。在这期间,他被推荐举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并荣获了首届“京华奖”。京华奖是北京市授予侨界人士和港澳同胞的最高荣誉,用于表彰和奖励在首都建设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华侨华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评选人数每次原则不超过10人。作为政协委员,洪明基充分了解并践行着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职能,使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对政治协商制度有了深刻的体会。


  近年来,洪明基参加了政协组织的经济形势分析会、京津冀协调发展、“一带一路”、大湾区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发展、考察新机场建设、创业园区等方面的工作,积极听取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听取财政收支预算结算情况等,并以此提出了诸多有效建议。作为市政协港澳委员的优秀代表,洪明基在十年的履职工作中一共提交了十份提案,涉及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其中《关于加强“民间外交”增色中国外交策略的提案》获得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优秀提案奖。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2019年两会洪明基带去了关于便利于大湾区高端人才引进的提案。该提案强调了大湾区的先天优势以及大湾区在人才,尤其是在国际人才引进的重要性。他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有利于提升大湾区人才吸引、改善人才发展环境的建议。第一,建议简化人才引进过程的程式;第二,建议简化办理签证的开具无犯罪证明的程式;第三,建议大湾区借鉴香港税收政策,降低其工作的港澳及外籍人才的税负水准。


  政协委员的身份拓宽了洪明基参政议政的视野,促进了他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识,而他也通过实践和思考从多个方面不断为国家献计献策。“很多问题并不是达成共识就能马上办成的,还需要协调和实践,但我相信最终会往好的方向发展。”他这样说道。


  就居家养老问题而言,洪明基先生表示,目前养老行业中的养老设施和资源非常不足,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会增加养老院的负担。针对此问题,他建议结合互联网科技发掘发展养老资源,明确法规让服务公司有法可依,依据城市居民的不同爱好提供不同政策支持,通过研究和落实后期资源的社会化问题解决老人的衣食住行等政策建议,全面促进未来居家养老事业的完善。


  作为全球化智库(CCG)的资深副主席,洪明基对人才国际化、企业国际化等议题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始终认为,“自主开发是一个使命,不是要求和结果。中国不可能所有的科技和先进技术都自主开发。要做好与国际人才的对接,要善用科技的调研成果,并利用人才引进,促成更多元、广泛的调研平台。


  洪明基也一直把促进人才培养作为自己事业的一部分,家族在30多年前就成立了狮球教育基金,在香港开展杰出学生和进步生的评选和选拔活动,影响带动了一批批香港青年人。几年前,他还特别设立了北京香港发展基金来支持开展在京的各类活动,包括举办香港在京学生国情研讨班、定期和在京香港大学生交流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惑,不仅为青年提供实习岗位,还向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此外,洪明基还特别注重香港和北京两地青年的交流,开展了京港两地学生的互访和考察实习活动,评选京港杰出学生,利用暑期开展青年创新、创业研习,并接待香港学生来京实习等等,为培养适应多地文化的杰出人才奉献着一己之力。


  基于这些年的研究和实践,洪明基表示,自己正在准备明年关于国际人才交流的提案。他认为,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环境下,国际人才交流是中国发展最重要的引擎,只有做好与国际人才的对接,善用科技调研成果以及人才引进政策,促成更多元、广泛的调研平台,才能避免被排除在整个全球供应链的风险。


  2019年3月,对外商投资意义重大的《外商投资法》正式公布并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洪明基对此特别期待。他表示,“《外商投资法》中提到的‘外商投资国民待遇’非常重要,意味着经营范围在负面清单以外的其他行业也能切入进去。”近期,李克强总理宣布汽车业等行业领域向外商开放,各种细则均可适用,让更多外商可以参与到中国最热门的行业中去。


  “结合《外商投资法》的执行,再加上推动人才国际化的措施和对投资环境改良的相关举措,以及CCG多年来呼吁和推动成立国家移民局华侨卡,致力于吸引海外专才、华侨华裔的通才到国内,我预计中国将会迎来全球第二个人才交流大潮。”洪明基先生将目光投向远处,坚定地说道。



大国智刃,力促粤港澳融合



  从企业家到投资人到政协委员,再到CCG的资深副主席,伴随着多重身份的转换、多种职能的践行,洪明基在商业、金融、政策、公益、非政府组织等方面的积极贡献是他不断突破、思索和锐意践行的缩影,也源自他作为港商心怀家国、与时俱进的睿智与情怀。


  在洪明基看来,科技与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只是一方面,国际格局的变动也对企业的战略实践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近一两年中美贸易摩擦局势紧张,洪明基一直关注着中美关系的走向。他认为,中美经贸紧张的原因是中国崛起对二战结束后多国博弈平衡的世界格局——即以美国为超级大国的单一格局造成了挑战而引发了关于国家之间体制、经济等方面的矛盾。“就像许多中国领导人说的,中美关系不会极端的恶劣,也不会突然变好,我们要把握好一个度,让两国人民利益最大化。”他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中国本身要自强不息求发展,抱着最坏的打算去做最好的决定,二是两国要加强积极沟通,理解双方的诉求并积极消除误解,利用民间外交等渠道进行沟通,同时结合领导人的智慧,让中美关系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在新的局势之下,洪明基认为,中国企业更需要积极地“走出去”,比如可以到非洲、东南亚、欧洲等欢迎中国的市场。“现在国家有‘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企业在很多地方借力,我们要好好把握这个机遇。”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正如几十年前海外华侨企业、香港企业走进内地一样,要提前做好对当地的调研,对当地的法律法规、社会情况、市场情况、投资环境等各个层面都应做到充分的了解。出口产品只是“走出去”的良好开始,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在他国积极寻找企业合作伙伴,并根据特定地区的具体情况发展事业。


  他还表示,一定要通过充分的交流沟通,去化解一些硬核性的误解,“用包容开放的态度,通过全球的分工,让全球的人民成为命运共同体,共同发展,让人民有更好的美好生活,这才是长久发展之道。


  担任CCG资深副主席的洪明基有许多理念和观点都与CCG相契合。“CCG 作为少有的民间智库,在国外为讲好中国故事、为海外友人理解中国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我非常支持CCG 的工作,我们就是需要更多这样独立的、来自民间的客观声音。”也许是触及到了内心最渴望推动的事,洪明基从椅子上往前移了移,继续说道,“世界上大部分的困难和矛盾都来自于双方不理解,我们要继续为中国在不同的角度做好研究,并把研究通过外国人听得懂的话表达出来,促进沟通。


  香港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实力,身为香港企业家的洪明基建议CCG今后可以多与香港高校合作,针对研究结果、临床试验等方面互相学习和借鉴。未来,他期待CCG也可加深对香港和大湾区融合过程中的关于人才领域的研究,可以就大湾区和香港作为国家发展大战略中的主角之一该何去何从,以及中国青年人如何借助“一国两制”更深入地参与到香港社会等问题展开更多深层次的研究,从而更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的建设。


  见证了改革开放历史洪潮,洪明基拥有这代企业家所具备的魄力与勇敢。更可贵的是,他还不忘共享成果,成就他人。他是企业变革的创新者,是文化融合的领路人。小到项目瓶颈、企业战略,大到公共政策、世界局势,皆为他所关怀关切。他脚踏一座山峰,眼望下一座高山。路无止境,便永不停歇。


文章选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月刊》第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