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条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人才发展的建议

2019年7月30日

2019年7月18日,CCG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博士在广州参加了2019年广东省参事决策咨询会。本次会议以“关于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为主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出席会议并讲话,省长马兴瑞主持会议。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张彦通、国务院参事徐宪平、广东省政府参事和省文史馆馆员梁建伟、王珺、李惠武、罗伟其、杨兴锋等出席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围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了相关意见与建议。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其便明确提出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人才高地”等重要目标,支持和鼓励在人才政策、人才服务、人才流动等方面推动创新和改革。从目前大湾区的目前发展现状来看,近年来大湾区在人才建设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为下一步人才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但同时,大湾区也在自身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如人才国际化程度不高、区域“三税区三法律三货币”形成的不同服务体系降低了人才跨区流动的积极性、湾区内的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湾区内在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率方面相对不足等挑战。

在此背景下,为在未来建设大湾区中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为吸引和集聚更多国际化人才,从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王辉耀博士在参事决策咨询会上以“大湾区国际人才发展战略“为主题发言,提出相关10条建议。

01
建立“港澳国际人才飞地”吸引全球人才

建立在大湾区内地区域的“人才飞地”作为隶属于港澳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港澳毗连的土地的一种特殊区域管理方式,在“人才飞地”实行与港澳一致的商业法规和相关公共管理政策,为人才提供优质的国际化工作生活环境,发挥好飞地作为吸引国际人才的优势,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人才集聚发展。

02
强化粤港澳三地“社保+医疗+教育”互认互通

推进粤港澳三地人才在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无缝衔接,落实粤港澳居民在社保、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例如,放松户籍限制,试点社保互认。另外,深度整合三地高等教育资源,加强办学经验、一流学科的相互借鉴,实现三地资源的互享互用。其次,建立粤港澳三地居民医保衔接机制。探索建立粤港澳三地通行的电子医保卡,保证医保卡持有者在三地就医均可迅速获得所需的医疗服务。统一港澳药品、疫苗、设备等在湾区内地使用的准入标准等。

03
借鉴香港行业协会制度,在大湾区推广、互认

香港行业协会具有国际化、高标准,与国际接轨的特点。引进香港职业资格有助大湾区职业资格教育提升质量,同国际接轨,提升大湾区的行业协会水平,使其达到国际水准,同时,加强大湾区各类行业的职业资格互认,可以互通互补各自的人才资源,增强经济社会的创新活力,实现多方互利双赢。

04
构建高端智库集群促区域软实力建设

集聚高端智力资源,成为区域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合理引进一批高端智库,加快《全球智库报告》、《中国智库报告》智库报告的引进,集聚以“企业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研究为核心的专业化高端智库,加强“储备性政策”研究,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超前研究和拟定可供选择的政策,形成具有全国乃是全球示范效应的“智库产业区”。设立年度新型智库建设专项资金,财政杠杆加速智库集聚。构建大湾区智库合作网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交流合作。建立定期互访、互派访问学者,项目合作,联合办会等机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库的交流与合作。

 05

以科技创新为抓手,

率先探索粤港澳三地人才融合发展的协同政策

 

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通过资源开放、资源共享等政策手段实现三地人才协同发展,推进湾区内大型科技仪器的开放共享,分享最新研究资源,包括实验设备、开发平台、研究数据、研究成果、研究人才以及项目联合申请等,为三地人才融合创新创业打造一体化的、无障碍的协同政策软环境。

06
建立区域内的大学产业研发联盟

大学产业联盟的开展,有利于整合“碎片化”的创新资源,使大学产业联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人才、创新成果的新增长点。研发联盟可以是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专业协会等成员共同组成的大型联合体,也可是一所企业与一所大学之间形成的一对一合作,就某一个关键或前沿技术合作开展研发工作。项目开发成本由政府以及各参与单位共同承担。所有资助形成的创新成果必须归全社会共享,并不得以任何形式垄断技术或垄断价格。

07
强化面向粤港澳三地人才的公共服务无缝对接

打破财税制度壁垒,加强三地税收协同。三种税制差异是阻碍粤港澳三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根源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税收合作需要结合三地税制,实现优势互补。在湾区内地实施港人港税、澳人澳税。粤港澳三地成立区域税收协调平台——税收协调委员会、税务管理者联合会,提供税收磋商机制,交换跨境税收信息,深化税制协调与征管合作。其次,进一步简化通关手续,例如,粤港澳三地边境管理机构共同建立“大湾区一体化出入境大数据管理系统”,依托“一检通”信息化平台,实现“一检通关”的模式快速过境。提升货物通关收税便利化、管理服务智能化,最终实现通关无证化。

此外,还可促进专业资格证书认证的双向开放、双向互认,并促进专利代理、金融、法律、财税、仲裁和建筑等各类专业服务执业资格向港澳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单方面开放,带动双向开放、双向互认,打造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中心。开放对港澳专业服务人才的从业限制,对未实现资格互认的港澳专才实行备案制,经行业主管部门注册或相关政府部门备案后即取得湾区执业资格。

再者,允许港澳人事在湾区内地设立多层次的国际独资学校和国际独资医院,提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相互兼容性。还可通过实现三地电信、银行等跨境服务无缝便捷服务,促进相关系统一体化发展,为跨境人才提供无缝便捷的服务。

08
设立“华裔卡”吸引
全球华裔华人中的专业人才集聚大湾区 
   

目前分布于全球各地的华侨华人总量已高达6千多万,他们之中很多是各个行业优秀的人才,其中专业人才群体接近400万人,在双重国籍制度短期内不能成行的现实下,探索建立“华裔卡”制度和华侨身份证制度是促进华裔专业国际化人才集聚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机遇。

09
加强人员通关便利化、自由化、无纸化,
吸引更多人才来大湾区工作

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人员通关的便利化、自由化、无纸化,甚至可以试点取消粤港澳高层次人才来往的证件要求,对适用政策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刷脸”通关,实现三地人才来往“无证化”,加快三地人员流动,产生人才集聚效应,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大湾区工作,吸引港澳地区年轻人融入大湾区,促进大湾区未来发展。

10
召开全球人才大会

全球人才大会是搭建官产学研商跨界全球人才交流的创新模式,是粤港澳三地和国际国内顶尖人才、人才工作研究的专家、政府官员、企业人才工作人员和相关专家学者就人才发展深入交流的平台。大会旨在以会议为契机,聚集产、学、研、政、商各界人士,分析解读大湾区发展趋势,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融合发展,打造大湾区国际化人才集聚创新发展新高地,推动“以才聚才”的大湾区国际化人才生态体系形成。

作为中国领先的国际化社会智库,全球化智库(CCG)长期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建设。2018年,CCG发布了首个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报告以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协同发展为背景,全面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建设的基础与优势、发展与挑战,并与国际著名湾区进行了对比,借鉴其人才发展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一体化提出建议。此外,围绕大湾区建设与发展,CCG举办了系列研讨活动,包括2018年12月在香港举办的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人才发展”圆桌研讨会,2018年11月以“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发展优势和愿景——建设广州国际人才港和南沙国际人才特区的机遇和调整”为主题的中国人才50人论坛,2018年4月在香港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与香港国际都市定位”座谈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