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推动资本导向的全球化转向发展导向的全球化
2019年7月30日王义桅: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化的治理;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
就“一带一路”是如何推动全球化进程,如何完善全球治理模式等问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
王义桅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一带一路”倡议是发展导向的全球化,推动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让沿线国家实现从被治理到参与治理,从而开启真正的全球治理新时代。
推进金融治理脱虚向实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既带来全球化顺利发展的巨大机遇,也造成诸如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后果,以至于发达国家率先出现逆全球化现象。
王义桅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带来了两个问题:
——全球热钱流动导致全球大范围出现经济泡沫。
王义桅表示,这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大弊病。热钱流动至少是50万亿以上的规模,这笔钱流到哪里,哪里就出现经济泡沫;从哪里流出,哪里经济就坍塌。热钱流动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最负面的效果,导致少数人获得极大利益而多数人受损。“管住全球的热钱流动,才可以解决传统全球化中的各种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治病的药方。”王义桅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使全球的资本向基础设施、实体经济的方向流动,把热钱变成冷钱,把虚钱变成实钱,把盲目流动的投资变成有目标有效果的投资,这就是中国为全球治理开出的药方。“在基础设施领域,全世界需要几十万亿的投资,这个资金需求,恰恰是全球热钱流动的数量。两个数量如果对称起来,传统全球化中最负面的力量可以得到控制。”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导致全球基础设施亟需更新。
王义桅认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是资本导向的全球化,私人资本不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本主义的政治周期无法满足长、慢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本全球化服务于选票而非老百姓。“这使全球基础设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短板。发达国家基础设施面临升级换代,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严重短缺。”
此时,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要内容的“一带一路”倡议,牵住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在王义桅看来,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要闪富,通网路。这是中国脱贫致富经验的形象总结。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勾画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逻辑起点。
有外国学者研究指出,未来4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入将超过人类过去4000年。传统全球化中的关税减让,最多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5%,而新型全球化中的互联互通,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10%至15%。
麦肯锡咨询公司曾预测,如果硬件和软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沿线国家能够成功,到2050年,“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将为全球带来80%的GDP增量和30亿新中产阶层群体。麦肯锡咨询公司也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进行了估算,预计每1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可创造3万至8万个就业岗位,新增25亿美元的GDP。
“一带一路”倡议正致力于转变全球化理念,推动改革传统全球化,为新型全球化提供更强劲动力。王义桅表示,原有国际体系主要由美国提供安全、金融公共产品,现已不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与中国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将新自由主义推动的资本导向的全球化,转变为发展导向的全球化,让投资回归实体经济而不是制造越来越多的金融泡沫,是应对民粹主义挑战,实现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全球化希望所在。
推进能源治理让世界亮起来
据了解,目前世界上有11亿人没有用上电,其中非洲有5~6亿人,印度有3亿人。为何21世纪的人类,仍然遭受能源短缺问题困扰?王义桅表示,有两点原因:
一是世界能源分布极不均衡。王义桅表示,水能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南、俄罗斯、东南亚等地区,风能主要集中在中国“三北”、蒙古国、中亚及俄罗斯北部沿海等地区,太阳能主要集中在西亚、中国青藏高原等地区。
二是缺乏技术,没有实现工业化。“比如,撒哈拉以南非洲日照充分而缺电,拉美地区水量充沛而缺电。”王义桅说,“中国能源企业过去投资,有水的地方‘发水’,有光的地方‘发光’,有风的地方‘发风’,可以帮助当地彻底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同时减少碳排放。”
王义桅表示,“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与世界分享发展经验的合作倡议,不仅帮助能源合理再分配,还能完善全球能源治理模式,让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这样做不只是源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想法,更是源于实力。”王义桅表示,中国最复杂的生态环境,最密集的人口分布,超强的运行能力,练就了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绿色低碳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彰显了类似中医统筹协调、标本兼治的智慧。
“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联合国总部提出的全球能源互联网计划,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三位一体’。”王义桅说,“这成功实现了全球能源互通有无,彻底解决人类能源短缺和转型问题;实现既要发电,又要减少碳排放。”
为什么中国能做到这一点?王义桅分析,主要在于体制上统筹协调,文化上标本兼治,所以能综合施策,实现“西电东送、北电南供、水火互济、风光互补、跨国互联”的电力发展格局。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办公室就设在北京。”王义桅认为,这是“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中国智慧解决人类问题的很好个案。“试想,如果没有‘一带一路’建设,不知多少发展中国家还要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共建‘一带一路’就是与世界分享现代化经验的过程,避免走老路、弯路。”
王义桅认为,中国的市场化能力超强,西方的先进技术、高标准全球化只有通过中国的“转换器”,才能更好适应世界各国国情,更好完成市场化。因此,只要不带偏见的西方国家,都是欢迎“一带一路”倡议的。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分为国内互联、洲内互联、洲际互联三个阶段,力争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王义桅表示,届时,全球清洁能源比重可提高到8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可控制在115亿吨左右,仅为1990年排放量的一半,逐步形成电能主导、清洁发展的能源格局。
文章选自《中国经济导报》 2019-07-26 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