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的建议 | CCG研究

2019年3月4日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生接收国,2016年来华留学生数量已经达到44万人,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国重要的留学生来源地,也是来华留学发展最迅速的地区。本文将针对来华留学发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如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等,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提升高校教学国际化水平

  中国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人口比例上却处于全球最低水平。根据联合国数据,2014年我国外籍人士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0.06%,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11.23%的平均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3%,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1.7%、最不发达国家平均水平1.25%。在这种情况下,吸引来华留学生成为提高我国国际人口比例加强我国国际人才储备最容易实现、也是最重要的渠道。

  推动高校教学的国际化,首先要提升高校的国际化师资比例。近二十年,我国高校一方面加强吸引海归博士回国任教,另一方面加强本土教师的国际化交流,积极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但是,,我国高校国际化师资仍然严重不足,重点高校中专任外籍教师平均不到40人,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3%,而日本外籍教师的比例能够达到3.4%,德国为9.5%。此外,中国高校大部分外籍教师集中在外语教学工作上,真正教授专业课的外籍教师更是凤毛麟角。比如北京大学的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光华管理学院这三个中国顶尖的国际化商学院,也仅有1到2名外籍教授。除了加大力度吸纳留学回国人员,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籍教师引进力度,还可以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来华留学生博士毕业后留任中国高校,提高师资国际化水平的同时,也加强与相应国家的联系,提升中国高校对相应国家来华留学的吸引力。同时,对于对国际化教育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建议探索新型薪酬体系,例如“年薪制+聘用制”作为编制化管理的重要补充,通过高薪激励、合同管理、目标考核等方式,形成“能进能出”的人员动态调整机制。

  其次,应进一步推动教学语言的国际化,通过开设更多的英文课程以吸引国际学生来华留学。对于很多留学生来说,中文是来华留学的最大阻碍。2014年,我国仅有15%的招生高校开设了英文课程,每个重点高校里,全外语授课的课程平均下来仅有72门;即便是在国际化程度最高,国际排名位居前列的清华大学,本科生英文课程也仅有120门。很多留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包含着中文课程,在与老师、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也必须使用中文,这一方面给在华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与负担,同时也让潜在的申请者望而却步。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推动国际学分转换和学位认同,大力吸纳留学回国人员,强化英文教育能力,增加英文授课课程和范围,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

  (二)提升教育质量是吸引留学生的关键

  前文提到,留学生选择来华留学更多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或者对中国发展前景的看好,而中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并非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尤其是对发达国家的学生来说,中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并没有吸引力。然而,高校之间的竞争根本上是教学与学术水平上的竞争。中国高校如果要在争取留学生的竞争中更进一步,赶上世界一流大学竞争,那么就需要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条件和学术水平。

  目前,由于中国高校国际化的需求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各级政府及高校,都对留学生,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然政策鼓励在吸引留学生时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各级政府及高校,在推动政策优惠的同时,更应该加快提升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三)为来华留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大量留学生选择中国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希望能够在中国获得发展机会。然而,尽管来华留学得到了大力支持,但来华留学生毕业后在华就业仍有诸多阻碍,这让来华留学的价值大打折扣。目前,中国缺乏细致的,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就业政策,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也很少有针对外国学生的服务。据调查,在苏州的留学生有九成以上不清楚中国对外的就业政策。对中国政策环境的不清晰与申请工作签证的困难,也成为阻碍来华留学生来华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我国政府已经对留学生在华就业问题做出了调整。如上文所说,北京、上海等地率先推动优秀来华留学生在京沪就业创业,全国范围也逐步推开相关政策。但是,现有政策对来华留学生的求学地点、学校资质、学历及毕业时限等仍有较多限制,且类似的政策在全国其他城市还未得到推广。建议进一步拓展政策适用范围,允许在中国完成2年学业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外国毕业生获得时限为半年的求职临时签证;对于具备博士学历,或具备硕士学历但专业符合我国紧缺职业清单,给予一年寻找工作的时间,从而吸引优秀外国留学生留在中国发展、在中国安家。

  (四)鼓励各省发挥区位优势吸引来华留学生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各省(市/区)都在推出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的政策。边疆省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有针对性地与联系紧密的国家、地区展开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云南、广西对接东盟,新疆对接中亚地区。这种模式也可以推广到其它地区。东北地区可以同东北亚国家,如俄罗斯等国展开更密切的教育合作,内蒙古自治区可以和蒙古国展开进一步合作。交流合作的形式则可以有合作办学、设立国别专项奖学金、进行招生宣传等。

  东部沿海地区也可以发挥教育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的优势,吸引欧洲等国的优秀学生来华。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集聚的教育资源与地缘优势,加强与海外知名院校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推动国际学分转换和学位认同,开设特色课程等方式加大对来华留学生的吸引力度。另一方面则通过完善来华留学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来华留学生的留学体验与保障,使其不仅学在本地,更留在本地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政策试点先行优势,不断在实习签证、出入境便利化等政策方面突破创新,为来华留学生在华长期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

  (五)促进留学生融入中国文化

  中国同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上有着较大差异,中国学生与来华留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也有所不同,这让很多外国学生感到在生活与社交上难以融入中国。在大多数高校,来华留学生都住在单独的留学生公寓,主要的交往对象为同来的外籍学生,与中国学生交集不多。因此,为促进留学生融入中国文化和生活,高校可鼓励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是调整国际学生与国内学生住宿分离政策,尝试让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共同居住、生活,并且支持留学生加入中国的学生组织、社团,减少留学生对中国社会的疏离感,推进留学生跨文化融合工作。

  (六)提升来华留学生质量

  由于留学生比例是一所大学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国内很多高校为了达到指标,过于重视招收留学生的数量,而忽视了留学生质量,甚至降低录取标准,盲目扩大留学生规模。留学生与国内学生的入学难度差距,有时被一些国内家庭利用–转变国籍成为了中国人进入一流高校的捷径,因此有了“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籍”的抱怨。这种现象既破坏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影响了高校的生源,更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不满。高校应客观看待来华留学生比例这一指标,摒弃粗放式发展的思路,招收、培养高质量的国际人才。

  同时,有序地将来华留学生的学费定价权下放至学校,将对来华留学生资助由“暗补”改为“明补”,激发高校接收来华留学生的积极性。

  (七)加强常态化的信息发布渠道的建设

  尽管高校和政府机构目前在海外,尤其是“一带一路”地区举办了多种教育推介宣传活动,吸引了不少当地学生的注意,但是对于国外学生来说,了解中国学校的途径还是有限。对于国际学生来说,了解高校信息的最好方式是访问高校网站,在这方面美英澳等国大学官网的语言本身就是英文,国际学生能和本国学生一般在同样的网站上获取信息,因此招收国际学生具有先天的优势条件。而中国高校则不得不再为外国人建立一个英文版官网。一些国际化程度不足的高校对英文官网建设的力度不足,网站上缺少如院系设置、学校公告、招生简章、教授及研究人员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潜在的申请者来说又是必需的。因此,加大对高校英文网站的建设力度,为国际学生提供更丰富、透明的信息,建立有效的、常态化的信息渠道,对促进来华留学至关重要。

  (八)建立汉语言学习与传播的国际通道

  汉语是很多留学生来华的最大障碍。如前文所述,随着当前汉语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也十分旺盛,而汉语教学资源的供给却有着较大缺口。为促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并吸引更过国际学生来华留学,我国应加大对汉语言传播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在全球的500多所学院和1000多个孔子课堂的作用,依托其培养的数百万亲华、懂华的学员基础,及其奠定的汉语学习和文化传播基础,充分发挥其在吸引来华留学生源方面的积极作用,拓宽汉语学习的受众基础。

  一方面,应大力培养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人才,填补巨大的师资空缺;另一方面,应着力编写权威的对外汉语教材,建立完整的对外汉语教育与考核体系。此外,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充分考虑到其国家间语言、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为特定国家编写教材,因地制宜地建立教学体系。

转载或引用请注明选自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