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CCG报告:未来五年中国出入境游赤字料超1亿人次

2019年1月14日

【侨报记者陆之迅1月10日北京报道】全球化智库(CCG)与携程旅行网(Ctrip)1月10日在北京联合发布《从出入境旅游看中国全球化发展》系列报告三:《出入境游赤字加大,签证改革大有可为》。报告认为,全球签证便利化发展再次拉大中国国际游客赤字,中国签证政策与出入境管理仍需要进一步开放创新。

中国出入境游赤字再次拉大

在全球签证便利化的背景下,报告通过对实行免签、互免、落地签等签证政策的国家的调研,以及对中国出入境游客数据的分析指出,中国入境游客虽较往年有一定增长,但国际游客赤字也大幅增长。

2018年,先后有六个国家对中国实施了更加便利的签证政策,中国护照的“含金量”再次提升,“拿起护照说走就走”成为中国人新的出行“时尚”。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卡塔尔等14个国家签订签证互勉协议,并对新加坡、文莱和日本提供单方面免签;韩国(济州岛等地)、美属北马里亚纳群岛(塞班岛)等15个国家单方面对中国公民免签;印度尼西亚等44个国家允许中国公民办理落地签, 这些都促进了中国出入境游客数量呈不同程度的同比增长。然而,外国人赴华旅游较中国大陆居民出国旅游,发展仍显缓慢,国际游客赤字被再次拉大。

报告援引中国国家统计局及香港、澳门、台湾统计部门网站数据显示,中国2016年国际游客赤字为4026万人次(不包括边民入境数据),较2015年3163.52万人次赤字量增长862.48万人次,增幅27.26%。报告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国际游客赤字将进一步拉大,数量可能超过1亿人次。

中国签证政策与出入境管理面临挑战

报告援引世界经济论坛(WEF)《旅游竞争力报告(2017)》数据显示,中国在签证开放度方面与布隆迪、喀麦隆并列排在136个国家的第129位。

报告认为,中国签证政策创新程度仍然有限,出入境便利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国相关签证政策的创新也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报告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签证种类相对传统且不丰富,签证政策缺乏细化与创新,如澳大利亚有“打工度假签证”等等。

调研显示,中国签证申请平台亟需优化,除了受签证费用高、申请资料复杂、申请信息获取困难、审核周期长、受理机构少等因素影响,延用网点服务、人工收寄的传统方式不利于签证的便捷化、现代化发展,而签证便利化程度越来越成为影响出行的主要因素。

报告指出,中国免签政策有待进一步放开。尽管现有144小时过境免签和海南省59国免签政策,但在吸引力度上与互免和单方面免签政策仍有差距,需进一步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互免签证政策和单方面免签政策。

此外,报告指出,中国签证与出入境管理需要统筹。能否既提升出入境便利度,又有效识别和防范风险,对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与中国外交部、使领馆等相关管理部门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下统筹协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各国签证创新体系与成功经验

报告认为,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签证便利化发展经验对中国签证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报告以美国的免签计划举例。1986年,美国推出免签计划(Visa Waiver Program, VWP),允许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公民在没有签证的情况下前往美国旅行或进行短期商务访问(不超过90天)。旅客必须在赴美前获得旅行授权电子系统(Electronic System for Travel Authorization, ESTA)的授权并获得旅游许可。2016年共计有2160万人通过VWP免签入境美国,占当年美国国际游客数量的28.45%。

报告同时以俄罗斯因世界杯免签政策得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举例,分析俄罗斯既免去了申请签证的复杂流程和签证费用,吸引更多人赴俄罗斯观光旅游,又加深了外来游客对俄罗斯的了解,对提升俄罗斯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报告还援引马来西亚的电子签和电子免签,土耳其的单方面免签,以及泰国的免签与落地签制度举例,为中国实现签证开放创新提供经验。报告认为,各国签证的便利化既省去了繁琐的办理手续,又在很大程度上给国际游客带来了极大的出入境便捷,增加了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促进了入境旅游的发展以及国际化。

最后,报告从理念转变、签证改革、协作运营、统筹协调、加强宣传五个方面提出建议,冀推动中国签证政策的开放创新,加深中国国际化和改革开放。

2017年,全球化智库(CCG)与携程旅行网(Ctrip)开展了《从出入境旅游看中国全球化发展》系列研究。前两期报告指出:“外国人来中国大陆地区旅游与中国大陆居民出国旅游在游客数量方面存在赤字逾三千万,签证政策的开放与创新仍有较大空间。”

2018年4月,新组建的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正式挂牌。目前世界上已经设立移民局的国家基本都是发达国家,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日本、英国、韩国、新加坡等等都早已设立移民部门。中国宣布设立移民局,正是与国际接轨的一大步。(完)



文章选自侨报网,2019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