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发展的背景 | CCG研究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生接收国,2016年来华留学生数量已经达到44万人,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国重要的留学生来源地,也是来华留学发展最迅速的地区。本文将从背景条件、发展特点和政策环境三个方面入手,系统地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与此同时,本文将针对来华留学发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如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等,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编者语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推进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与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倡议。随后“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沿线及周边国家的支持,上升成为中国与欧亚大陆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发展共赢的区域性战略框架。目前,官方并没有正式公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清单,各方对“一带一路”参与者的界定也不同,东非国家、西欧国家、大洋洲国家是否算作“沿线国家”现在并没有清晰的答案。实际上,“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并没有人为设置的边界;不过,主流媒体,以及一些部委的相关文件中都采用了“65国说”,[1]即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中国、俄蒙、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东欧地区的一共65个国家。因此,本文采用较为通用的“65国说”。可以看到,“一带一路”囊括欧亚非大陆腹地的主要国家,东接活跃的东亚经济圈,西连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表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清单(2017年)
区域 |
国家 |
东亚(2) |
中国、蒙古 |
东南亚(11) |
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菲律宾、缅甸、柬埔寨、老挝、文莱、东帝汶 |
南亚(8) |
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马尔代夫、不丹、印度 |
中东(16) |
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以色列、埃及、科威特、伊拉克、卡塔尔、约旦、黎巴嫩、巴林、也门、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朗、土耳其 |
东欧(16) |
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马其顿、波黑、黑山 |
中亚(8) |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 |
欧洲独联体国家(4) |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 |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及部分新闻媒体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根据2015年3月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推动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而扩大相互间的留学规模,开展合作办学,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2]随后,教育部也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这一指导性文件,提出要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专项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全面提升来华留学人才培养质量,把中国打造成为深受沿线各国学子欢迎的留学目的国。[3]随着一系列指导性的文件出台,各部委、地方、院校也迅速设立了诸多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具体项目和支持计划,比如筹建“一带一路大学联盟”、设立面向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等。
(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在吸引“一带一路”来华留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教育质量提升迅速而明显,已成长为仅次于欧美的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2016年,中国大陆共有33所大学进入了QS世界大学排行榜720强,24所进入了排行榜前500名;其中,清华大学名列第24名,排在东京大学、香港大学之前,在亚洲仅次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也进入了前一百名。在2017年最新发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上榜的中国大陆院校增加到了39所,除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四所大学之外,浙江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也跻身世界大学百强,中国大陆的QS百强院校达到6所,仅次于美国(31所),英国(16所)和澳大利亚(7所)。
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与不均衡。尽管QS排名中上榜大学有不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但是却高度集中在印度、俄罗斯等国,而且除了新加坡的国立新加坡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俄罗斯的莫斯科国立大学以及中国的大学外,“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没有一所大学进入了QS排名前一百。拥有近两亿人口的巴基斯坦,只有一所大学进入排名前501-550;而越南这个有将近八千万人口的国家,没有一所大学进入榜单。可以看到,“一带一路”沿线仍有许多国家面临着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出国留学需求较大。
表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入QS排名前200的大学
QS排名 |
国家/地区 |
QS排名 |
国家/地区 |
||
新加坡国立大学 |
12 |
新加坡 |
中国科技大学 |
104 |
中国大陆 |
南洋理工大学 |
13 |
新加坡 |
莫斯科国立大学 |
108 |
俄罗斯 |
清华大学 |
24 |
中国大陆 |
浙江大学 |
111 |
中国大陆 |
香港大学 |
27 |
中国香港 |
香港理工大学 |
111 |
中国香港 |
香港科技大学 |
36 |
中国香港 |
南京大学 |
115 |
中国大陆 |
北京大学 |
39 |
中国大陆 |
马来西亚大学 |
133 |
马来西亚 |
复旦大学 |
43 |
中国大陆 |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
148 |
以色列 |
香港中文大学 |
44 |
中国香港 |
国立清华大学 |
151 |
中国台湾 |
香港城市大学 |
55 |
中国香港 |
印度理工学院(德里) |
152 |
印度 |
上海交通大学 |
61 |
中国大陆 |
法赫德国王石油矿业大学 |
173 |
沙特阿拉伯 |
国立台湾大学 |
68 |
中国台湾 |
法赫德国王石油与矿业大学 |
189 |
沙特阿拉伯 |
数据来源:2017 QS WorldUniversities Rankings
(三)中国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吸引国际人才来华发展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中国蓬勃的市场、日渐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一方面,大量的外资企业涌入中国,不少中国企业也走向海外,中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日趋活跃;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也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医、武术开始走出国门,被全世界接受。这些都催生了各国对懂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中国通”的需求,推动了来华留学的发展,也使得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学科吸引了相当多的留学生。对于这些留学生来说,在中国的学习经历能够让他们在巨大的中国市场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转载或引用请注明选自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