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愿中日关系未来走得更稳、更好

2018年11月2日

赵启正,全球化智库(CCG)顾问,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与实践——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暨池田倡言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27—28日在复旦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是由复旦大学、日本创价大学主办,中华日本学会协办,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承办的。

  原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在研讨会上做特别纪念演讲。现摘编如下。

  1978年8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两国举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字时,福田赳夫首相在东京收看了实况转播。福田首相说,日中关系“木桥变成了铁桥,今后运东西方便多了”。但是,后来的事态说明,“铁桥”的维护和加固也是需要后来者继续不断地投入力量的。

  1992年10月,日本明仁天皇就是从这座“铁桥”上走过来的。当时有数万上海市民在街头欢迎天皇和皇后陛下。外务大臣渡边美智雄对我说,这么多人不会出事吧?我当时是分管外事的上海市副市长,负责了接待事项,我请他务必放心。天皇说:“此次我们访问贵国,如能作为一个契机,使以此友好纽带连接在一起的两国国民作为良好的邻居向着未来共同迈进,我将感到十分高兴。”明仁天皇要引退了,但是这句话并不会“引退”。

  我刚刚在东京参加第14届东京—北京论坛回来。这个公共外交论坛是2005年中日关系低谷时建立的,我是中方的主要创建人之一。这个论坛14年没有中断过,我也没缺席过一次。我在论坛上总是爱讲“吴越同舟”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孙子兵法”,是说化“敌意”为友谊的故事。《朝日新闻》的主笔若宫启文就因为2012年日方所谓钓鱼岛“国有化”的严峻形势而担忧日中关系更加恶化,写了一篇长文《日本海浪高风急,日中能否同舟?》。

  此后,中日关系一度陷入了复交之后最严峻的局面。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但在政府外交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中日各界人士也一直在致力于改善两国关系,从未懈怠和放弃。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此后,习近平从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出发,进行了多次阐释,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希望与各国人民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是永远的邻居。中日关系是实践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关键命题,也是开展中日公共外交的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践中包括了,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哪个层面看,中日两国都是理所当然包括在内的。中日关系应当表现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基本理念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和平、发展;在实现路径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从大局出发,“求大同,存小异”,中日之间应该彻底摒弃对抗,坚持对话,为构建亚洲和平起基石作用。

  最新一期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刚刚发表。报告显示,中国公众对日本的印象及两国关系的评价持续好转,显现出积极态度,这是令人欣喜的结果。但从总体看,要扭转持续多年的负面情绪,要拆掉中日民众心中那堵无形的墙,双方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生效40周年之际,我们不能忘记中日社会各界为两国友好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不由得会回忆起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廖承志、孙平化、西园寺公一、松村谦三、冈崎嘉平太、田中角荣、大平正芳、园田直、宇都宫德马等诸位前辈。还包括池田大作,还有和我多年相知相交、但已经去世的野中广务、二阶堂进、加藤纮一、鲛岛敬治、若宫启文、白西绅一郎诸位先生。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现在,中日两国间需要更多的能理解对方、进行高层沟通的人物。如何培养新一代热衷中日友好的力量,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

  民间交流在中日长期的历史交往中源远流长,在邦交正常化之前更是起到过非常重要的特殊作用。在今天,民间交流的形式大大发展了,大大超出了民间对民间的范畴,于是它以“公共外交”而使得交流的内涵更丰富、范围更广泛,既包括政府对民间,也包括民间对民间、民间对政府的各个层面,还包括教育界、社会团体等等,都是民间交流和公共外交的骨干。

  对于中日这一重要的双边关系,如何行稳致远,如何建立持久的战略互信,如何实现真正的民心相通,两国社会各界重任在肩,责无旁贷。我相信,我们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地往前走。愿中日关系的每一个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走得更稳、走得更好。

文章选自人民网,2018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