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建:驾驭中欧关系需要新共识和新动力
2018年10月24日
李克强总理正在荷兰、比利时访问并出席亚欧会议,使得中欧关系再度成为舆论焦点。今年是欧元区债务危机发生十周年,危机对欧洲的改变和塑造仍在继续,中欧关系变得更重要也更复杂了,需要双方都积极适应并共同驾驭。这成为这次访问值得关注的一个更广阔和重要的背景。
历经十年发展,中欧关系更重要了。作为压舱石的中欧经贸关系在过去十年中抵御住了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也经受住了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考验,更加成熟、厚重并且在贸易、投资方面都更趋平衡。中欧在市场、产业和资本领域的相互依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在此基础上,双方对彼此的战略重视进一步提升,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共识增多,在地区、全球层面的互动频繁。从中欧同为“两大市场、力量和文明”的认知到提出建立“和平、发展、改革、文明”四大伙伴的战略愿景,应时而生,水到渠成,集中体现了中欧关系战略性、重要性和时代性。与此同时,十年风雨也让中欧关系变得更复杂了。中方希望获得欧方政治上的平等对待,欧方则应之以贸易投资规则上的“对等”要求;中方坚持改革开放的初心不变,欧方则对此有所疑虑。
要驾驭这对极其重要又非常复杂的关系,中欧双方显然需要对共同利益进行再确认,并在此基础上更新共识以增进互信。促进每天交易额超过15亿美元的中欧贸易无疑是共同利益,因此共同维护并改革让双方获益的多边贸易体制理应成为坚定共识;中欧的繁荣富裕有赖于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地区环境,因此避免核不扩散及地区安全格局出现颠覆性破坏是共同利益,共同维护伊核协议并通过合作培育出免受单边主义危害的能力就是双方的新共识。同样,同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领导力量的中欧,为守护共同家园并实现共同行动更是责无旁贷。即便在有分歧的领域,中欧也应意识到很多时候并非双方缺乏共同利益,只不过在政策环境、获利方式和优先顺序等方面有分歧。双方要善于将分歧分解为技术性问题来对待和处理而不是相反。
中欧关系还需要拥有更多澎湃、不可替代的内生动力,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增进双方民众的福祉,更为了维护中欧关系不受一时一事影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中欧之间已经发展出的创新伙伴、能源转型以及城镇化合作等独具特色、难以替代,正在开展的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以及微电子等领域合作更是领导潮流、敢为人先。宽领域、多层次和全方位合作是中欧关系的独特性,创新、务实和引领则是中欧关系的先进性,独特性和先进性共同构成中欧关系的内生动力。例如,基于共同利益和相互信任,中欧不仅将巩固传统合作,还有信心和能力将合作扩大到“一带一路”共建,提升到亚欧互联互通建设的高度;同样,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对华合作也会带动其他国家并使欧洲作为整体走在中西合作的前列。
在格局变化的大背景下,中欧双方还将经受如何进一步增进共同利益、管控分歧竞争以及如何处理与第三方关系等考验,只要双方能不断明确共同利益、充实战略共识并相互传递信心,即便前路曲折,中欧不仅能够在双边合作中相互尊重、相向而行,也能够在应对共同威胁和挑战时并肩而立、同舟共济。
文章选自人民网,2018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