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崑:“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前景广阔

2018年9月10日

把握机遇 克服挑战

——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

  编者按

  2018年适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随着许多重点项目在沿线国家推进,“一带一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愿景”正逐步开花结果。即日起,中国经济时报推出“‘一带一路’这五年特别报道”,以经济、贸易、投资、金融、绿色生态五个方面为侧重点,通过述说、评说、智说、图说等多种形式,全景式、多视角深入报道“一带一路”五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

专家简介

翟崑,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丽娟


  经过五年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经历了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重大进展,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热情参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一带一路”区域合作与发展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该如何应对?本报特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就此进行解析。

挑战:战略协调与战略抗衡同步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经过五年的发展,“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您认为“一带一路”区域合作面临哪些新问题和新挑战?

  

  翟崑:由于现阶段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致使“一带一路”区域合作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一是战略协调与战略抗衡同步发展。目前与俄、英、法、德等大国,一些沿线支点和节点国家,以及与一些国际和地区组织的战略协调和对接较好,与日本的战略沟通有所改善,但来自印度、美国等的战略抵制与抗衡也很突出。主要大国较难在“一带一路”上达成共识。二是政策沟通与政策抵消同步发展。“政策沟通”在“五通”中的效果比较突出,一系列备忘录和协议的签署堪称中国对外战略的制度性创新。但是仍有一些国家或出于疑虑,或受制于其他大国,回避绕行或两面性突出;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指责“一带一路”建设缺乏透明度,导致债务增加;某些国家的政府更迭导致政策反复。三是正面展示与负面反馈同步发展。有一大批优质示范项目签约开工,高标准,高收益,惠及民生;但国际社会也普遍反映部分项目风险大、收益慢、周期长,过于突出中国元素(标准、投资、技术、劳工),忽视生态环保,不被当地民众理解和支持,也遭遇一些NGO和反对势力的攻击和抹黑等。

应对:保持“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引领性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您有何政策建议?

  

  翟崑:目前我们要做的是把握机遇,克服挑战,因此,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大关注力度。一是保持“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引领性。一方面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在物质层面的“大有之道”,另一方面加强“一带一路”在道义层面的“泰通之理”。二是政策沟通要做到长期动态可调整,提高内外对接的专业精准性。目前应该着力加强与国际和地区组织共建“一带一路”的政策协调及相关合作规则的制定。三是加强在海外项目管理方面的沟通协调,最好是能建立相对统一的海外项目评估管理机制。四是政策沟通着眼于提高和改善国内外的民生,发展民生导向的“一带一路”经济合作模式。五是优化“一带一路”的内外形象塑造、专业支持和第三方评估。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下一个阶段,“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有哪些新机遇?

  

  翟崑:“一带一路”的区域合作的确可以用“前景广阔”来形容。一是区域合作范围在扩展。除了沿线国家和地区外,非洲、拉美等地区也积极要求与中国合作。二是区域合作的形式更加丰富,包括直接投资、自贸协定、发展战略对接等。三是“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以及海上几条通道将会带动新型区域合作,包括地区制度性合作以及海、陆、空、天、网等方面的多维连接。四是通过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贸易投资等合作,中国与相关区域的内外联通性和通达度加强,比如最近发展势头良好的南向通道建设,将会加强上述作用。

保障: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规划

  中国经济时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之首,政策沟通取得了哪些成果?

  

  翟崑:政策沟通是五通之首,五年来起到了顶层设计、搭建框架的作用。政策沟通的效度,决定了“一带一路”的总体进展情况。五年来,政策沟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签署合作协议、形成国际共识、提高政治互信、对接发展战略、带动区域合作。进而言之,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中国经济时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现阶段“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在政策沟通方面面临怎样的挑战?

  

  翟崑:“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政策沟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传统的领土争端问题、地缘政治矛盾、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的加剧问题。二是相关国家政府换届,政策逆转对共建“一带一路”影响很大,最近表现比较突出的是马来西亚。三是国情区情不同,利益诉求不同、规则机制不同、承载力不同,给区域合作的管理方面带来巨大挑战。比如,适用于中国与东南亚的合作机制,就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与中亚、中国与非洲。有些大型项目不一定适合一些国小人少的国家。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文章选自《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