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报《人才战争》图书连载(十三)
2018年8月28日《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本书作者王辉耀为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作者苗绿为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人才战争2.0》以未来为视角,介绍了目前人才流动的情况以及全球人才市场未来的趋势,并详细分析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以色列、印度、俄罗斯、新加坡、韩国的吸引高端人才的举措和移民政策。作者根据他国的经验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建议,使我们在未来愈演愈烈的人才战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数十年来,以色列把吸引犹太人回归效力定为基本国策,给予世界上所有犹太人定居以色列和获得以色列公民权的权利,致力于打造“全球犹太人的家园”
以色列是一个创新国度,拥有约4000家高科技企业,科技企业密度全球最高,濒临东地中海的特拉维夫更被誉为“中东硅谷”。但因国家小,市场小,这里很难诞生本土大公司,科技成果却可以为别国所用。所以,世界500强公司中有250多家都在以色列建立了研发中心,包括英特尔、微软、IBM、谷歌和惠普等,以及我国的海尔、海信。此外,当地还有40多家VC、20多家PE。
这里拥有大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学家、工程师及商业人才,在计算机硬软件开发、生物技术、医疗电子、航空航天、太阳能、农业科技和食品加工等领域处于科技最前沿。SAP公司前总裁孔翰宁在以色列买了一间公司,他说:“除了公司本身,我们购买的还是一个团队,一种以色列的精神状态,这对于我们的公司在全世界的威望是至关重要的。”
我在与顾克文丹尼尔·罗雅区博士合著的《以色列谷》一书中探讨了以色列的创新创业精神,认为可以从移民与文化多样性、追求知识和真理,以及教育体制中找到一些答案,其中,移民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色列是在废墟上建立起的国度。在这个连耕地和淡水资源都稀缺的国家,人才是拥有的唯一资源。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以色列的国内生产总值在1948年建国时仅为2亿美元,但在2015年已经跃至2961亿美元,翻了近1500倍,人均GDP达到32828美元。这里的国土大半是沙漠,但这里的人却因地制宜地研发了无土种植、温室蔬果、土壤改良和滴灌等一系列农业技术,不但奇迹般地解决了粮食问题,还成为世界农业强国。
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先后出现过5次移民高潮,60年间持续不断的移民为以色列增添了数百万犹太人的人口,也带来巨额的投资、先进的科技,进而改变了国家命运。以色列成为世界上合理使用海外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最成功典范。
数十年来,以色列把吸引犹太人回归效力定为基本国策,给予世界上所有犹太人定居以色列和获得以色列公民权的权利,致力于打造“全球犹太人的家园”。Yoram Yahav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及南加州大学,曾任财富500强企业总裁,回到以色列后成为一所科技管理学院的管理者,他深情地说:“以色列人一直梦想回来……真正做出决定是在以色列的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雅法的一个酒会上,享受美丽的地中海日落之后,妻子毫不含糊地告诉我,不会回美国了!”
吸引犹太人回归给以色列带来巨大效益。20世纪50年代《回归法》的实施,使以色列的犹太人数量从1950年的137万人增长到1998 年的486万人。这些移民中包含大量科技人才,对以色列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48到1989年间,移居以色列犹太人中拥有教授、副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的至少有10万人;1990年前后的苏联移民潮又带来了大量高层次人才,1989到1999年约有45万犹太人移居以色列,其中科学家9000名、工程师5万名,按政府培养一名大学生需要投资5万美元计算,这批人的培养投入都接近30亿美元!查看历年数据,还会发现:1922到1998年间以色列犹太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呈正相关——在人口增长的高峰阶段,GDP的增速也高于往年。再从行业看,以色列风险投资高度发达与在美国从事风投的犹太人息息相关。在美国上市的首家以色列公司Elscint,便由一位美国犹太裔弗雷德·阿德勒扶持。弗雷德在美国金融协会中地位举足轻重,他1985年建立了以色列第一只美式创投基金,并引领以色列风险投资的发展。还有调查显示,20世纪70到80年代到以色列建立研发中心的许多美国公司,最初选定赴以色列时,多数有来自公司内部以色列人的促成。
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