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欧美自由贸易区”? 不存在的
2018年8月2日
文 |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陶短房
正如绝大多数欧美主流媒体、评论家所指出的,此次欧美联合声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语气模棱两可且落实很成问题的“休战声明”,而不是什么“自贸区协定”。
2018年7月25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和欧盟首席贸易谈判代表马姆斯特罗姆,在华盛顿和美国总统特朗普进行了旨在缓和双边贸易关系的谈判,并达成了一系列见诸共同声明的成果。成果包括:欧洲同意开展消除跨大西洋贸易壁垒的谈判;欧盟承诺购买更多美国大豆和美国天然气;美国同意在欧美相关谈判结束前暂不加征汽车关税;双方共同推动WTO改革等。
对这份成果,一些亚太学者、媒体作出了相当积极的解读,有人根据会谈期间传出的“双零关税”传闻,认为此次会谈“将促成一个欧美自由贸易区”;个别学者进一步阐发,将此前容克与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访问日本时与日方签署的欧日自贸协定相联系,称“一个包括美日欧的庞大自贸区业已形成”。这些解读出发点各异,论点、论证曲尽其妙—然而,哪里有什么“欧美自由贸易区”?
正如绝大多数欧美主流媒体、评论家所指出的,此次欧美联合声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语气模棱两可且落实很成问题的“休战声明”,而不是什么“自贸区协定”。
声明中最明确的妥协,是美国暂停了原本就没实施的、对进口汽车征收20%关税的单边措施,换取欧盟方面同意购买更多美国大豆和天然气。美方的让步,正如春秋晋文公与楚庄王争霸时,楚国主将成得臣提出的“妥协要约”—晋国退出已占领的曹、卫两国,换取楚国解除对宋国的包围;欧盟方面则同样画空心汤团,且不说布鲁塞尔无权越俎代庖替27个欧盟成员国买大豆和天然气,即便真兑现,以美国天然气两倍于俄罗斯天然气的欧盟到岸价,和欧盟有限的大豆进口量,特朗普7月27日在爱荷华州农民面前所炫耀的“我为你们打开了欧洲市场”,含金量也注定有限。
所谓“双零关税”,最初源于7月初,容克在德国总理默克尔支持下提出的、仅限于双方汽车的“妥协性报价”,但这个“小双零”在欧盟范围内遭到法国、意大利、捷克等德国以外汽车出口大户的强烈反对,默克尔本人很快也趋于沉默,而将“双零”扩大到所有商品范畴,则连容克也不敢认账:就在美方有人暗示“欧盟同意和美国共同向‘双零关税’迈进”后,布鲁塞尔旋即回应称“一切成果以见诸联合声明的正式文字为准”。
其实,美欧的确曾展开过旨在打造欧美自贸区的“跨大西洋贸易及投资伙伴协议”(TTIP)谈判,但该谈判因双方立场相距悬殊,2016年下半年陷入僵局,此后几乎未再推动。至于欧美宣布“共同推动WTO改革”并组建联合工作组,更无须过多解读:容克抵达美国前和图斯克一起访问了中国、日本,这样的“共同推动”声明和联合工作组组建动作同样在北京、东京作出过。此前一些欧盟国家就曾提出,应通过“初步整合美国、欧盟、中国、日本相互间的谈判,并逐步扩大到G20和经合组织国家”的步骤,推动WTO改革,将欧美间这一动作与欧洲和其他贸易伙伴(以及其他贸易伙伴间)的类似动作割裂开,毫无意义。
正如许多欧美分析家指出的,姑且抛开特朗普公信力低下的死结不论,欧美贸易争端升级的初始症结,是美国对欧盟输美钢铁及铝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及欧盟对此所采取的报复措施,既然双方都不肯在这个初始症结上让步,所谓“休战”也就谈不上可靠—遑论双方都未曾正式提出过所谓的“自贸区”了。
文章选自时代周报,2018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