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问计人才争夺战:为流动松绑让企业主导
2018年6月4日当有着河北燕郊户口的小赵还在和媳妇儿犹豫“要不要去天津落户”的时候,来自河北张家口的小郭已经基本走完在天津落户的程序了。5月16日中午,天津市宣布“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放宽了落户的条件,在天津无工作、无房、无社保、年龄不超过40周岁的全日制高校本科毕业生可直接落户,可谓是再创落户门槛新低,这也掀起了近期各地人才之争的一个新高潮。
不过,在天津的人才政策发布后不到24小时,17日早上,30万人下载并登陆“天津公安”手机APP申请办理落户,一度造成网络受理通道瘫痪。由此,在政策发布的短短4天时间内,天津人才新政经历了4次微调:从几乎是“零门槛”的网络申请,到要求先调入档案才可办理准迁证,再到外省市有工作单位的人员不能申报落户,最后到严格实行先落档后落户的规定。
今年以来,此起彼伏的人才之争为何如此白热化?为了吸引人才,相关政策福利真的可以“无底线”吗?
天津人才新政特别在哪?
申请通道因流量太大而崩溃,天津的人才新政哪来如此大的吸引力?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共有8项,其中第7项落户政策被人们视为是最具吸引力的条件,明确了学历型、资格型、技能型、创业型、急需型五类人才落户的具体条件和办理流程。“对普通高校毕业的学历型人才落户,全日制本科一般不超过40周岁,硕士一般不超过45周岁,博士不受年龄限制,可直接落户。”这样的条件,在小郭看来,与各地人才新政相比已是很宽松了。
1989年出生的小郭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讲述,她是本科毕业,此前在张家口从事会计工作,爱人在北京做实验室设计。近年生完孩子后她从张家口辞职带着孩子来京与爱人生活。“我就是落户政策中说的学历型‘三无’人员,因为孩子还小,所以来京后一直没找工作。”小郭口中所说的“三无”,即指天津人才新政中提出的在天津无工作、无房、无社保的申请人,只要年龄不超过40周岁的全日制高校本科毕业生都可申请在津落户。
“我们是21日才知道天津人才新政的。”小郭现在想起落户天津的过程还有些回不过神来,“那几天节奏很快,和家人商量决定后,当晚网上申请,22日晚上通过,23日一早我们夫妻俩出发前往天津。”小郭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当天北方人才市场早上开始办公后,现场人员流动较快,办事效率也很高,商调函很快就拿到了。“因为政策出台后不断有新的调整,我们担心今后政策还会生变,所以上午拿到商调函后迅速返回张家口,随即又在当天夜里12点左右回到天津。”小郭说道,“存档是最费时间的,我们通宵排了一夜队,24日下午才完成存档,随后提交了落户资料,将户口落在了北方人才市场集体户上。”她坦言,虽然爱人在京工作,但没有北京户口,落户天津,看中的是环京但房价低于北京、半小时通勤,以及将来孩子上学等问题。
事实上,在天津之前,抢人的“战火”已经烽烟四起了。在上海,对宇宙起源与天体观测、光子科学与技术等13个领域的高端人才及其家属、核心团队成员及其家属,可以直接办理上海户籍。广州市对新引进的广州市金融领军人才、广州市金融高级管理人才和广州市金融高级专业人才,经评定后分别给与100万元、50万元和30万元的一次性安家补贴。武汉市推出大学生购房“打八折”的政策,并率先出台了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专科毕业生4万元,本科毕业生5万元,硕士毕业生6万元,博士毕业生8万元。西安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张本波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各地吸引人才政策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力度大,户口、住房、补贴等优惠程度前所未有;覆盖面广,对大专以上人才开放,即相当于对绝大多数年轻劳动力开放;城市层级高,不仅有多数大家耳熟能详的各地区中心城市,而且直辖市天津也加入其中。
为何此轮人才争夺如此激烈?
其实,在“海河英才”之前,天津也已出台过相关的人才政策福利,包括落户、就业、住房、子女入学、科研经费等方面,甚至对领军人才每人一次性补助30万元,高级人才每人一次性补助20万元。除了天津,我国其他城市也均不是第一次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不过,人们的直观感受是这一轮的人才之争更加“来势汹汹”。为何各地此轮对人才的争夺发展到如此白热化的地步?
“人才之争的白热化,反映的是各城市在创新发展路上的抢位之争。掌握了人才,就掌握了领先发展的主动权。这也是各地政府竞相出台人才引进政策的主要原因。”张本波分析说,目前,我国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表示赞同。同时,他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总体来看,抢人是一种进步现象,但需引导好,使它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由于人才落户的门槛降低,也不乏个别乱象冒出头来。这里落户却仍在别地工作,户口来了人却没来又或留不住人的情况成为新的隐忧,天津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帮助不符合条件的人代办落户的中介。也正因如此,天津市及时对出台的人才新政“打了补丁”,但尽管如此,这种现象恐怕很难完全杜绝。
小郭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她在天津落户很大程度是为孩子将来上学未雨绸缪,有这样想法的人还有很多。“短期我们还会留在北京,可能等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再考虑去天津找工作。”小郭说,在北方人才市场附近,已经出现很多推销房产的销售人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链家数据显示,2018年5月19日,天津市新增客3624人,带看量达11202次。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落户天津,将会对当地房地产销售产生一定拉动作用。以西安为例,人才落户使西安房地产市场销售取得大幅增长,根据非官方市场数据,西安2月房地产销量同比增长32%。不过,也有人担心,一些地方会以抢人之名行去房产库存之实。有数据显示,同样参与人才之争的成都,2017年二手房价格上涨超过70%。
对此,冯奎表示,由“人才之争”引发的一些混乱迹象,主要是因一些城市缺乏人才引进与培育的战略规划,属于跟风抢人。多数城市都在抢“高大上”的各类顶尖人才,却忽略了人才是一个综合性生态系统。抢来新人才忽略已有人才、将抢人作为解决房产库存的手段等现象均需警惕。“各地对人才的争夺只是一种过渡现象,从人口与人才这一角度来看,政府职能转变仍未到位,城市的治理体系正在形成过程中。”冯奎如是说。
人才吸引政策“无底线”真的好吗?
冯奎分析,各地的人才争夺还将持续一段时间,随后进入各个城市常态化地进行人才、人口争夺的阶段。因此,“无底线”的人才吸引政策肯定不可取。他表示,地方在制定人才政策时,应考虑人才引进政策的程序是否合规、相关福利是否兼顾了新老市民的公平、人才引进的条件能否兑现、人才战略能否密切结合地方发展实际等问题。
拥有材料专业硕士学位的丽丽已经在天津生活了6、7年了,目前是一家保险公司的客户经理。对于天津的人才新政,她表示有种失落感。“自己的条件也不差,但不如我的新进市民待遇却要好很多。”丽丽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感慨,将来孩子上学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了。
张本波表示,在实现城镇常住人口的市民化之前,高福利吸引人才的政策有失公平。公共财政投入,应优先解决已经在当地实现稳定工作、生活的外来人口的落户问题;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可考虑出台对重点人群的优惠政策,但应避免造成当地居民与引进人口间较大的福利差距。“在人才引进上,政策的重点不应只是送钱,更应该为人才流动松绑、创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市场环境。应防范单纯为了抢人而缺乏后期配套政策,不仅浪费公共资源,也是对人才的浪费。”张本波表示,希望当前的人才争夺,能自觉转化为常住人口市民化的努力,进而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也为人才的流动打下基础。
此外,张本波还表示,应让企业在人才引进中发挥更主要的作用。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秘书长苗绿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美国西部的湾区有很好的人才聚集效应。“但他们对人才的吸引并非通过政府来调节,而是通过地区自身产业的聚集所致。”她强调说。
冯奎建议,从长远考虑,各个城市还需建立科学的人才、人口规划,要靠发展的潜力、活力、实力来吸引人才与人口。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也是每个城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重新确立城市发展模式的过程。应警惕有些地方只追求冲动效应,只注重政策的短期效果,这将使这些城市未来的发展受损。
落户天津后,小郭期待天津能有更好的发展,这同样也是地方吸引人才的初衷所在。
文章选自《中国经济导报》,2018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