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特朗普贸易战”的错位
2018年3月27日文 |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陶短房
种种迹象表明,对于“特朗普贸易战”,其亲信幕僚云集的白宫“西翼”和府院、特朗普和多数美国专业人士间,存在着观感上的极大反差,一个极为鲜明的特点,就是共和党的“窝里斗”。
近日,107位众院共和党人给特朗普写信,要求其关税计划“不要对准全球的贸易伙伴”。
然而仔细分析不难看出,不论国内、国外,针对“特朗普贸易战”的批评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分为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以瑞安、麦金托什、容克、阿泽维多,以及刚刚宣布辞职的白宫首席贸易顾问、大名鼎鼎的前高盛金融专家科恩(Gary Cohn)为代表,强调美国是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现行国际贸易规则的制订者和受惠者,反对一切旨在否定全球化、开自由贸易倒车的行为。
第二种意见则以布雷迪、杜鲁多、美国参院多数党领袖麦康奈尔等人为代表,认为“冤有头债有主”,“特朗普贸易战”应像其一再声称的那样,把目标对准“真正对美国利益构成伤害”的国家。
事实上,特朗普最倚重的阁员之一、商务部长罗斯(Wilbur Ross)2月初提出了所谓“三大选项”:对所有国家向美出口的铝和钢铁分别征收7.7%和24%的关税;仅对进口自中国大陆、香港、俄罗斯、委内瑞拉、越南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钢铁和铝分别征收53%和23.6%的关税;削减铝和钢铁的进口配额至2017年标准的86.7%和63%,如果特朗普选择第二选项,则前述两种“反对意见”中的后一种将迅疾转化为“支持意见”(事实上许多此次联署反对意见的共和党议员,都曾提出过不同版本针对中国和其它国家的关税报复提案),然而特朗普“突然袭击”拿出的却是“无差别打击”的第一选项。
问题在于,特朗普和其部分“西翼”亲信的“特朗普贸易战”版本,原本就包含着两大要素:无差别攻击和“专捏软柿子”。
所谓无差别攻击,就是将全球化、自由贸易和多边协议本身,而非其部分后果视作“贸易战”的“敌人”,在“美国第一”口号下对其进行彻底颠覆。正如加通社著名财经分析员皮提斯(Don Pittis)等人所指出的,特朗普一直是个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怀疑论者,进口钢铁、铝制品问题鲜明突出,这两个行业又曾经是美国的优势行业,在他看来借此发难“理直气壮、名正言顺”,打着“对付中国倾销”的幌子更容易排除障碍、减少阻力。但他真正要摧毁的却不仅是中国等“对手”,而是自由贸易体系和多边贸易协定本身。
所谓“专捏软柿子”,则是其虽然嘴上高喊“不惜和任何对手打贸易战”,但实际实施时却常常避实击虚,专门拿亲密却对美国经济依赖度特别大、“抵抗力”虚弱的对手下手–因为容易得手。以加拿大为例,这个最亲密的美国贸易伙伴在特朗普上台后相继被后者“暗算”了软木、庞巴迪支线客机、乳产品……正如多伦多大学蒙克全球事务学院学者、加拿大著名钢铁贸易领域专家沃立安(Peter Warrian)所言,如果特朗普的威胁付诸实施,加拿大在一周内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以铝为例,加拿大年产铝320万吨,近80%出口美国(其中90%产自魁省),仅在魁北克一省就攸关10000个直接和20000个间接就业岗位。
特朗普并非不想“针对性打击”,但他在这个问题上其实远较一些美国议员清醒:这实际上根本做不到。
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指出的,特朗普威胁实施的钢铁、铝关税上涨对中国直接影响非常有限,这两项近年来占中国出口总额仅3%,且比重还可能下降。去年中国钢铁出口量仅占总产量7%,且美国并非最主要市场(相比较而言铝出口量占总产量15%,或许影响还稍大一些)。
而Capital Economics研究资料指出,中国对美钢铁和铝出口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到0.1%,因为二者都早已受到反倾销措施的限制,纸面上如果中美贸易战爆发,中方损失更大,因为中美有巨额贸易顺差,但实际上未必如此,因为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很少有合适的替代来源,而反之则不然,美国的确有许多中国想买且“独此一家”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同样大多早就被纳入对华限售、禁运范畴,而美国大豆、飞机、汽车等大宗出口产品则很容易受到中方反报复措施的重创。
在共和党内巨大压力下,3月7日桑德斯和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Peter Navarro)的“吹风”似乎向“国会版贸易战”作了一些妥协:加拿大、墨西哥可能“暂时获得豁免”,同日特朗普在推特上发布与中国的贸易报告,要求美国制定减少中美贸易顺差10亿美元的计划。
对此当然不能掉以轻心,事实上特朗普此前已推出了一些“定向”针对中国等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但过去一年的种种实例足以证明,特朗普真正的目标仍然是他的“第一方案”,他自己版本的“贸易战”。
文章选自《南方都市报》,2018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