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 深刻把握“一带一路”机遇 加快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2018年3月21日文
王辉耀:国务院参事,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陈涛: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博士后研究员
2018年,是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聚焦高水平改革开放,深刻把握“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实现城市开放水平逐级跨越,加快建设西部国家门户枢纽城市。
新理念引领新跨越 成都对外开放发展的新方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实施部署了 “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等重大战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开放观,全方位重构成都开放新格局,开放发展理念成为引领成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重塑成都在全球全国格局中的经济地理和发展方位,这既是铺设和平发展的新通道,也是引领全球发展的新思路。成都正以此为机遇,实现从“内陆”走向“前沿”,从“西部”走向“全球”的华丽转变。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开放门户”。成都地处内陆腹地,改革开放以来,持续的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建设,使“蜀道难”逐步变为“蜀道易”。进入新时代,成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明确提出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力争以更开放的姿态,代表国家迈向世界。成都以中欧班列蓉欧快铁、自贸区等建设为契机,积极融合绿色发展理念,建设成面向泛欧泛亚的开放门户,形成了立体全面开放的新格局,这是成都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跨越。
从“国家中心城市”到“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再到“世界城市”。党的十九大以来,成都紧跟新时代步伐,制定了新时代“三步走”战略目标。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科学确定城市战略定位,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其中,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是一项重要新课题。所谓“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是内外兼修,不仅表现为外在的区位功能,而且体现为内在的发展质量提升,其根本是城市能级的全面升级。具体包括:创建经济发展均衡化的和谐城市,建成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城市,打造生态环境最优化的公园城市,筑造基础设施智能化的智慧城市,构建文化内涵普惠化的人文城市等。
新目标引导新实践 成都立体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进入新时代,成都不断提升自身站位,深度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成都将打造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阶段新目标。该目标将引导成都新一轮城市改革开放实践。这一实践既体现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成效和经验上,也将引领成都构建更加开放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打造战略通道枢纽。成都把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建设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特别是提出建设国际铁路货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和国际信息枢纽,为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夯实了通道基础。从成都始发的中欧班列,已基本建成“三线并行”的泛欧泛亚跨境铁路网络,2018年还将进一步延伸和扩容,互联互通的国际班列体系正在形成;近年来,成都国际航线密集开通,随着天府机场2020年投入运营,届时两大国际航空港将互补构建通达全球的国际航空网络;成都作为“一带一路”重要信息通信节点、数据中心和国际信息港,正在加大新型互联网架构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大数据产业,打造高速、泛在、融合、安全、绿色的信息网络,努力建设成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
加强开放平台建设。成都充分利用自贸区、欧洽会、驻蓉领事机构、世界500强企业、国际合作园区、国际议题会展等各类平台和丰富资源,将其作为成都对外开放、吸引人才、集聚资源的重要载体。例如,2017年,为了深入对接“一带一路”倡议、“蓉欧+”战略,中欧联合成立了位于成都高新区的“中国—欧洲中心”(CCUC),以此作为中国西部与欧洲国家进行贸易、投资和科技等多领域合作的综合服务性平台。随着三大枢纽通道的逐步完善,成都与欧洲的合作交往将更加密切和频繁,该中心的成立将有助于聚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化机构、企业和人才资源。
深化区域合作进程。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成都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应抢抓“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成都首位城市的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立足于成都区位优势,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加强对外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构建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新机制,形成区位优势、区块合力、产业协同、市场共享的有机整体,推进成渝城市群乃至西部更广泛区域的立体全面开放。
四个方面着力 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
去年以来,成都坚持以功能建设为根本依托和核心支撑,加快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五中心一枢纽”。立足这一要求,成都在加快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中,应以国际视野提升自身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高站位。因此,建议在人才集聚、贸易集散、文化交往和产能合作等方面加大力度,深度融入全球交通大循环和经济大循环。
加快建设国际人才集聚中心。对外开放中最活跃、最敏锐的要素就是人才,透过国际人才的流入情况可以有效判断城市改革开放是否具有吸引力。上海在此方面的举措极具借鉴价值。上海通过加大海外引才引智力度、加快本土人才国际化进程、健全人才国际化发展网络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市场等方式集聚国际人才,打造国际人才高地。显然,国际人才集聚是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本质要求,国际人才高频、有效流动,才能为“国际枢纽门户城市”建设强基础。
加快建设国际贸易集散中心。自古以来,凡贸易集散之所无不是经济枢纽之地。国际贸易集散中心必须建立在体系完整、设施发达的交通通信枢纽基础上。成都打造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应加快建设国际贸易集散中心,特别是要扎实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应重点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强自贸区商品集散中心功能,打造区域性贸易促进平台;二是加强自贸区国际投资中心功能,联通全球性财富投资渠道;三是加强自贸区国际物流中心功能,构建集成化物流系统网络。不断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推进贸易强市强省强国建设。
加快建设国际文化交往中心。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和软实力,发展具有民族特征和区域特色的本土文化,涵育开放包容、多元集纳的城市文化,是国际文化交往的前提,也是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重要课题。当前,成都正在大力发展“天府文化”,这一城市文化既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具有优秀的延续基因。成都应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科教文卫多领域的文化交流活动,特别是加强青年学生的双向国际文化交流与交往。
加快建设国际产能合作中心。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成都实施全方位双向开放,已与“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开展产业与投资合作对接,不仅引入别国高端高质生产要素,而且还大力促进“成都制造”走向世界、参与竞争。成都应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主动融入国际配套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一方面建立优质产能“引进来”机制,让更多高附加值产能转移集聚成都;另一方面,要建立优势产能“走出去”机制,创新模式、拓展空间,建立成都海外示范基地。
最终,建立围绕成都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全球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的创新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文章选自《成都日报》,2018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