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大龙:军民融合走向新时代

2018年3月8日

专家简介

栾大龙,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

  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三处强调“军民融合”,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的理论指导、战略地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彰显了军民融合在强国强军中的战略地位。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成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七大国家战略之一,并把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进一步强化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把军民融合作为新时代的国家战略,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军民融合发展厚植于国家战争潜力和综合实力的主要目标。

  新中国成立近七十年来,我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国际形势、周边安全环境、外交战略和国情国力,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高度,不断探索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先后提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和“军民融合”的重要指导思想。探究这些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特征、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走向新时代,坚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鲜明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时代命题,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战略路径。从“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到“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再到“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的定位不断提升,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我党在新形势下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九大正式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体系,为新时代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明确了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政策措施,提出了到2020年重点领域融合取得重大进展的目标。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偏弱,融合范围窄、层次低和程度浅,军民融合整体效益与巨大潜力亟待挖掘和进一步发挥。2016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参观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时强调:要继续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需求侧、供给侧同步发力,从组织管理、工作运行和政策制度方面系统推进,继续把军民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实,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切实打造军民融合的龙头工程、精品工程,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作为中央层面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强化了对跨军地、跨领域、跨系统军民融合重大事项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决策。6月20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工作规则》、《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近期工作要点》和《省(区、市)军民融合发展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设置的意见》等。9月22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重点部署了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军队保障社会化、重大基础设施贯彻国防要求等方面的任务。军民融合发展已进入提质增效的快车道。两次会议都强调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明确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采购、人才培养、军队保障社会化、国防动员等军民融合潜力巨大领域和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军民共用性强领域。截至去年12月底,31个省市自治区党委相继组建了军民融合领导机构,标志着我国军民融合两级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建成,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正在排除。

  2017年3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要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下更大气力推动科技兴军,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科技军民融合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改革强军战略的交汇点,是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是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2017年8月科技部、军委科技委近日联合印发《“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部署了“十三五”期间推进科技军民融合发展的7个方面16项重点任务,实现到2020年基本形成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目标。2017年,中央军委军事科学研究指导委员会诞生,连同此前成立的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我国国防科技创新有了全新的顶层架构,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有了强有力的体制依托。

  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防科工局2015年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意见》,从构建协同高效的国防科研体系等4方面提出了26条措施。为进一步加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从完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方面,进一步提出了五大举措;2015年公布了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许可项目由2000余项减至700余项,比旧版目录许可项数减少了62%,目前,我们正着手进一步修订许可目录,进一步压缩范围,减少许可项数;印发了《关于非国有企业申报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打通民营企业申报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渠道;支持军工和民口单位组建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军工体系开放竞争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民营企业与军工单位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与湖南、四川等军工大省签署军民融合战略合作协议,打造了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军民大型国防科研仪器设备整合共享、以股权为纽带的军民两用技术联盟创新合作、民口企业配套核心军品的认定和准入标准等创新举措。2017年1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引领,以推进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为目标,提出了具体举措,向社会各界发出了打破军工和民口界限、冲破所有制壁垒的强烈信号。

  近年来,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会同军地有关部门,着力完善政策措施,下发推进“民参军”措施意见,从市场准入、信息互通、公平竞争、过程监管和配套保障五个方面,提出了改革任务。2017年初,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将在过去两年推进军民融合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广大民营企业反映比较强烈的矛盾困难逐一汇总,深入研究拟制了《推进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路举措》,围绕创新制度机制、降低准入门槛、完善信息交互、培育竞争环境、强化监督管理等五个方面,提出12条举措和45项任务,作为当年推进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抓手。自10月1日起,全面试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和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两证合一”改革,实现“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与“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两证融合管理。2018年还将全面推开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与装备承制单位联合审查工作机制。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防科工局联合开通了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发布了三万多条信息,其中军民的供需信息超过五千条,有三千多个企业、一万多个微信用户关注公共服务平台。此外,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开通了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主要用来发布军队装备科研定货和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2018年1月4日,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已运行3周年,平台年度信息发布总量,从第一年1200条到第三年4500余条,增长了近4倍,注册认证的企业用户已达11900多家,发布军队装备采购信息7500多条,企业自我推荐的优势产品和技术5000多项在军事需求信息公开,有效搭建了网上供需信息对接的平台。下一步,在扩大这两个网站和平台的信息资源,提高这些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的基础上,将推进两网的融合,实现这两个网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社会优质资源打开了参与国防科技创新的大门。军民融合发展高科技成果展每年举办一次,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已举办两届,每年编制和发布“军转民”和“民参军”目录,有力地促进了军民融合项目的落地。

  与此同时,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改革也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扎实推进,核能、航天、航空和船舶借助“军转民”、“民参军”政策,拓展业务范围,推进军民技术互相转化、良性发展。中船重工701所积极贯彻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在首艘国产航母研制中,吸纳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科研院所的500多家配套单位参与,其中多数是非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率接近80%。同时运用军品研制的优质资源和技术积累,在海洋维权执法领域,已占据国内公务执法船设计70%的市场份额;在海洋资源调查领域,该所2017年交付的综合物探调查船“海洋地质九号”、综合地质调查船“海洋地质十号”、“淞航”号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等均为国内最先进。一些省、市抓住军工集团和科研院所布局优化、改革深化的契机,成立专项基金,资金保障渠道不断拓展。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十八大以来,河北省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培育认定军民融合型企业661家,省级军民融合产学研用示范基地45家,省级及以上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区27家。2018年军民融合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军民融合型企业达到750家,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400亿元。

  201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交通法》正式实施,它是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第一部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法律,承载着以法治破解军民融合发展难题的重大使命。2017年,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统一部署下,从实践中寻找解决现实课题的规律性经验做法,收集梳理立法修法的意见建议等工作,正有序推进。目前军民融合综合性法律立法工作加紧推进,《军民融合法》在2017年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第一版专家建议稿将成型并会很快进入继续征求各方意见的实质运作阶段。未来,军民融合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将继续扎实推进,分领域展开,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基础工作,充分反映广泛民意、集中民智的军民融合政策制度建设有望取得更多新突破,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崭新法治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即将颁布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与中央2016年公布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构成了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顶层战略规划体系。再加上各领域专项规划、各地区发展规划,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规划体系基本建立。伴随着军民融合发展相关财政、税收、金融政策进一步完善,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军民融合发展政策制度环境不断优化,军民融合由条块分散设计向军民一体筹划转变,由要素松散结合向全要素集成融合转变,军民融合发展的传统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都在探索形成军民融合发展新布局,实现结构优化、资源节约、技术创新。

  进入了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的航向航程已明确,立体制、定格局、擘新图,军民融合发展注入了全新动力,军民融合重大改革明显提速,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重点突破、集聚发展、合力推进等方面不断创新。从“军民结合”到“寓军于民”,再到“军民融合”,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党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布局相衔接、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提升相协调、军队建设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正是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指向。

文章选自财经界杂志社,2018年3月2日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