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荣:从“女鞋教父”到“埃塞工业之父”

2018年3月7日


理事简介

张华荣,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华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


2011年8月,时任埃塞总理梅莱斯到东莞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开幕式,面见了一批东莞的企业家,邀请他们到埃塞考察,这是张华荣第一次和梅莱斯见面。


东莞会面之后,张华荣和广东省企业代表团到埃塞待了一个星期,根据初步的考察,张华荣认为埃塞“不具备投资条件”。但行程结束前,梅莱斯第三次单独会见了张华荣,张华荣讲了自己对货运时间等因素的担忧,梅莱斯当即表示:“我们尽国家的力量帮你”,张华荣便答应回去和客户商量。


2011年10月,得到了客户的支持,华坚决定到埃塞投资,投资规模为500万-600万美元。项目初期,工业部副部长Tadesse Haile被指定专门负责人,在项目初期每周两次来工厂,现场帮助协调解决各种问题。三个月后,华坚的材料和设备陆续准备就绪,并招募近百名当地员工到中国培训。2012年1月5日,工厂的第一双GUESS品牌女鞋顺利下线,从开工建设到投产,华坚仅用了短短3个月,创造了埃塞的“华坚速度”,也创造了在非洲国家生产出美国最主流女鞋的神话。


“我们就是投块石头问个路,但没想到这个石头投下去越来越重了,这个水也挺深的,那就这么干吧。”


回忆起五年前来埃塞投资的决定,张华荣神色坦然。埃塞的投资为华坚开启一段全新的航程,但和张华荣在中国近30年来的商海沉浮相比,却也只是浪花一朵。


“我很单纯地做一件事,就是不断地做鞋。”


在华坚集团的官网上,张华荣早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很单纯地做一件事,就是不断地做鞋。”


从1984年到2018年,张华荣在“做鞋”这个行业里已经干了整整34年,而回看这三十多年的变化,张华荣和华坚的创业故事,和中国的时代历程紧紧地拧在了一起。


张华荣出生的时候,正是“大跃进”时期,他是吃“米汤”长大的。上学遇上“文化大革命”,初中读了没几天就因家贫辍了学,20岁当兵,复员后做起了工匠和贸易商。


那个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实事求是”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张华荣对“实事求是”有着自己的理解,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那次采访时,他描述了一套非常朴素的理论:


“除了不种田,我什么都干。那时没想过要发财,只要不在农村,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从后来的一系列事件来看,这些经历仿佛在张华荣的性格中注入了某种特质,让一个农村小子白手起家,并在坎坷中走出了一条非常独特的道路。在采访中张华荣谈到,自己最遗憾的便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但他又谈到,最聪明的人不是受过最高等教育的人,而是拥有超越常人的敏捷思维,收集、判断、理解、分析信息,得出最终的结果来处理事情的人。


张华荣办厂的过程并不复杂,1984年,他先在浙江的鞋厂做了几个月学徒,然后便“和家里人一起凑了4000元钱,买了3台缝纫机,请了8个人”,鞋厂取名“南昌县麻丘厚溪青春鞋帽厂”。鞋厂在1984年年底正式开业,当时江西省只有国营和集体的鞋厂,张华荣的鞋厂规模虽然不大,却成为了江西省第一批民营鞋厂。鞋厂建成后发展很快,“昌县麻丘厚溪青春鞋帽厂”先后更名为“南昌华荣鞋厂”、“江西华坚有限公司”。


那一年张华荣26岁,厂名中的“青春”二字放佛彰显着一个年轻人对未来所有的期待。而这一段创业经历,仿佛奠定了华坚的企业精神。在成为江西第一批民营鞋厂后,华坚从江西搬到东莞,成立东莞华坚鞋业有限公司,成为第一批去东莞投资的大陆鞋厂;2002年,由于在东莞的生产成本正在抬高,张华荣回到江西投资兴建了赣州华坚国际鞋城,成为了第一批将工厂从东莞迁回内地企业;在工厂发展稳定之后,张华荣又开始尝试创立自己的品牌,COLCO、阿兰德隆、成龙等都是那时华坚建立自己品牌的尝试。


80年代是一个孕育企业家的时代,吴晓波在《大败局》中描写了一大批在那时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他们共有的特点便是战略长远,决策果断,执行力强,而这种精神放佛是那个时代所生,又顺应了那个时代的所有规则和潮流。回看华坚创业发展的整个过程,每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都走在了潮流之前,而另一方面,以上的每一次变化又都像是复制第一次建厂时的情形——预见趋势,迅速施行,边干边学。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2011年,华坚去埃塞投资,引领了中国民营企业在埃塞投资的潮流。


从“女鞋教父”到“埃塞工业之父”


从1999年起,华坚不断扩张,企业内部已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成为中国最大的女鞋制造企业。顶峰时光是赣州一个工厂就有3万人,昔日的“鞋匠”张华荣被誉为“女鞋教父”。


“华坚是女鞋出口加工行业的老大,对我们来说,来埃塞是一种新的尝试,投资不成功,损失我们也可以接受,投资成功,便开辟了一条新路。”回忆起当时来埃塞的决定,张华荣这样说。


从2011年底华坚集团进入埃塞俄比亚设厂算起,华坚已在当地安置就业近万人,并为埃塞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在“一带一路”建设大潮下,华坚启动了埃塞华坚国际轻工业城项目,并成为了埃塞工业化发展的样板企业。2017年9月1日,埃塞俄比亚政府授予了张华荣“埃塞工业之父”的荣誉称号,以此感谢张华荣为埃塞俄比亚工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张华荣被授予 “埃塞工业之父”荣誉称号

 

但张华荣来埃塞的决定也并不都是偶然,早在2002年,受到珠三角用工成本不断攀升的影响,张华荣在江西赣州投资5亿元建立赣州华坚国际鞋城,并曾在广东江门、河南项城及越南等地投资设厂。决定来埃塞投资前,张华荣也有着更深的考虑。


首先是劳动力成本的考虑。在中国劳动力成本攀升的大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直在寻找新的投资地区。在5年前,人们认为这个目的地是东南亚,但是东南亚并没有充足的市场和劳动力来消化中国企业的转入。具体而言,一般一个国家人口的10%左右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有13亿人口,至少有8500万人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越南总人口不到2000万人,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口只有不到200万人。因此中国企业如果大面积地向越南转移,很快就会出现招工难,工人工资就会水涨船高。


埃塞俄比亚现在有一亿左右的人口,是一个理想的劳动力用工市场。中国一个劳动力成本大概月薪3000元人民币左右,而在埃塞俄比亚一个工人的月薪只有500元。



华坚工厂工作的工人


其次,为了支持非洲的发展,美国与非洲存在一个名为AGOA(非洲增长和机遇法案)的贸易协定,欧盟与非洲存在EBA(除武器外一切都行,Everything but not arms)协定,据此,所有在非洲生产的产品出口到欧美都是零关税,零配额。但中国制造的产品到美国,贸易商需要支付进口关税。例如过去一笔Toms帆布鞋订单,如果中国生产出口美国要支付37.5%的关税,在非洲生产则是零关税。


另外,埃塞执政党和中国共产党有着非常相似的组织形式。据《凤凰周刊》报道,埃赛执政党总部负责人雷德旺曾表示:“中埃塞两党很有共同语言,埃革阵希望能进一步学习中共的治国理政经验。”大部分埃赛执政党高层都曾到中国学习和接受培训,许多要员的子女也被送往中国留学。中国也是埃塞绝对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据中国驻埃塞大使解晓岩在2014年撰写的一篇文章称,埃塞90%以上的公路、全国的通信网络、第一条铁路和城市轻轨、第一个风电场以及几个重要的水电站等,都是中国企业承建或参与承建的。


由此来看,埃塞俄比亚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和中国良好的外交关系,再加上埃塞还有着皮革制鞋业的比较优势:以牛羊放牧为主,盛产皮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坚在埃塞投资便成为时代所驱。


在现在的华坚国际轻工业城,每天收工,女工们成群结队回家,她们脸上的笑容让张华荣想起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莞工厂女工:眼神里都是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华坚改变了当地女工的生活、健康状况。有女工在华坚学习到了制鞋技术,成长为公司中层员工,买房、结婚、生子,个人命运得到了改变。


“非洲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最后一站。”张华荣说。


“上海”与华坚的管理


从华坚在埃塞投资开始,张华荣便一直注重本地员工的培养,每年都带一大批埃塞员工回中国培训。这其中,便有一位叫“上海”的埃塞员工,伴随华坚一直走到了现在。


2012年,20岁的Demis刚刚从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毕业,但临床护理专业的学位并没有帮他在医院谋得一份工作,Demis在这时便加入了华坚,成为一名初级的制鞋工人,月薪350人民币。在华坚,应聘普通的制鞋工人并不难,基础的要求是相当于中国初中毕业的教育背景,以及手脚协调。因此,很多埃塞工人教育背景非常有限,仅仅会讲埃塞的阿姆哈拉语,缺乏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


这时,Demis的大学学历和语言能力派上了用场,两个月后,他便被华坚的管理层提拔为小组长,一年半后,他又被送到华坚在中国东莞的工厂接受培训。

 


在华坚工厂门口等待应聘的埃塞工人


和Demis一同去东莞的埃塞员工一共有50多人,除了学习语言和制鞋技术,他们也被要求学习华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进行军队式的队列训练,并在休息的时候高唱工厂的厂歌——《团结就是力量》。这50多人在中国待了将近一年,他们将有机会成为华坚在埃塞未来的管理者。


回忆起在中国学习的时间,Demis一脸骄傲:“每天晚上回到宿舍后我都在床上听对话学习中文,结业时,50多人里面我排名第一。”


也是在这个时候,Demis从张华荣那里得到了他的中文名字——上海。和他同时在中国学习的50多人中有6人获得了张华荣取的名字,其余五人分别为:北京、广州、天津、四川、辽宁。


回到埃塞后,Demis已经可以讲一口非常流利的中文,并被公司多次提拔。2017年,华坚在埃塞投资建设“华坚国际轻工业园”,并在工业园开辟了华坚的第二个制鞋工厂。Demis被调到新厂工作,负责新厂的筹建与协调,并主管一个车间。此时,Demis的工资已经是他5年前刚进入工厂时的20倍。


Demis很乐于分享自己的故事,甚至拿出手机给我看他结婚时的照片,并且非常自豪的说“我的老板(张华荣)还参加了我的婚礼。”

 


左一为张华荣,左二为Demis


除了带员工回中国培训,华坚在埃塞也采用了中国式的队列训练。从效果来看,军训的军事意义非常有限,但可以很好地训练人的团队精神和纪律性。


“向右看齐!先看脚再看齐,逐步做好。”每天早上,一个人在前面用中文指挥,站在院子里的几千名埃塞员工理解这几句口号并没有什么困难,鞋厂的所有工人在进厂之前都会接受一周左右的培训,这个培训可以让他们充分学习这里的队列训练的口号和动作。


“坐下!”指挥的人给了新的口令,但他对这次的动作并不满意,“坐下都坐不齐,再做一遍。后面的坏员工影响我们前面的好员工,我们是一个团队,做不好就做10遍。”


华坚把这一训练模式引入到了工厂的管理中,在制鞋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重复的队列训练和流水线上重复的工作形成了某种契合,站一个整齐的方队和做一双精致的鞋子需要的是同一种品质。


华坚速度与百年企业


华坚从决定来埃塞投资到正式投产,中间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使得埃塞皮革产品出口增长了57%,创造了埃塞的“华坚速度”。


“这既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是我们华坚的执行力的,另外便是华坚企业本身的实力。我们在整个产业链方面是非常完善,我们过来不仅仅是一个工厂,而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要把这个事情做成是需要综合能力,华坚是具备这个能力的。”张华荣说。


在华坚采访期间,当被问到华坚的核心竞争力时,几位被访对象回答出奇地一致:执行力。


“华坚的执行力非常强,张总在上面一讲,下面的人理解、接纳、执行,指到哪里打到哪里,‘百分之百理解、百分之百接纳、百分之百执行’,这是我们的口号。”埃塞华坚的副总经理尹新军说。


“张总特备注重细节,他会过问工程结构的每一个细节。”为华坚做工程项目的惠州市丰源钢构的周方军说。


如果考虑华坚所在的行业特点,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合理的结论,作为一家劳动密集型的代工工厂,执行力带来的往往是效率,而这便成为一家代工厂最为核心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军人出身的张华荣不可避免地把军队的管理模式带给了华坚,就像创始人为公司注入的特有基因一般融入到这家公司千千万万的雇员身上。


但在张华荣看来,“执行力只是一个手段,华坚要在非洲真正实现共商、共建、共享,还在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要在当地国家合法合规、也效益的、长远的经营企业,就必须要将当地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劳动法各种法律了解清楚以后,形成一个优秀的内部的规章制度。”


诚然,伟大的企业需要精细化的管理,高度的执行力,但在30多年发展的历史中,张华荣和华坚积累了足够多失败的故事和成功的案例,形成了华坚独特的企业文化。


“华坚从2010年开始转型升级太晚,企业走下坡路,幸运的是我们抓住了来埃塞发展的机遇。以前我们只知道做产品卖钱,做生意赚钱,现在才意识到,一家百年企业,一家国际化的企业和永续经营的企业,一定是有更深刻的核心价值观和战略思想。”张华荣谈到他经营企业的哲学,谈到自己对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而回忆自己的创业历程,他认为自己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1996年到东莞创业,直到2006年,十年之间解决了一万六千多人就业,而且在东莞打造了世界鞋业总部基地;


第二件事就是2002年产业梯度转移到江西赣州,解决了一万七千人就业,建立了赣州华坚国际鞋城;


第三件事情是华坚人投资非洲,响应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也把中国的工业文明和优势产业带到了非洲。


━━━━━


最新一期《东非瞭望·埃塞刊》已入住亚的斯各大酒店、超市,欢迎广大读者选购阅读。





文章选自埃塞瞭望,2018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