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醒生:科技创新投资要找准方向,而不是靠抢“风口”

2018年1月29日

理事简介

张醒生,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道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资金还在不断涌入科技创新领域,他们想投什么?中国的科技创新投资有没有风口?技术持有者和投资基金都迫切想知道答案。


经济观察网专访了道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醒生,他给出的答案是,“科技创新投资要找准方向,不能靠抢“风口”。


而对于科技创新团队,张醒生给出的建议是:技术核心、运营能力、风险把控,一个都不能少。



科技创新投资不能靠抢“风口”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资本会选择科技创新领域?


张醒生:在谈科技创新之前,不妨先回顾一下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投资路径,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过去三十几年投资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且投资的领域也很明确,主要集中在了基建投资工业项目和房地产投资。


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到了转型的关键时刻,这种改变也深刻地体现在投资上,概括起来就是投资正在从基建、工厂和房地产转向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投资。


在这一轮的投资潮中可以看到,互联网是资本最先进入、也是最早获得投资效应的领域,但是互联网只是科技创新投资中的一个部分。打个比方,互联网就像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相当于给科技创新铺平了一条高速公路,科技创新就是在这条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而且这些汽车之间的信息是可以互相交流的。这种交流加速了创新,也成为非常重要的创新要素。


经济观察报:科技创新本身也在加速吗?


张醒生:在这一轮的创新过程中,小公司创新力度更大。典型的就是美国的Facebook,十几年前创业时大家都觉得不靠谱,但庞大的社交网络已经改变了世界。中国也一样,阿里在1999年成立,刚刚庆祝自己的18岁生日,18年之前很难想象一个由互联网公司规划的线上交易模式,会深刻地改变中国社会的消费模式。


实际上,现在的科技创新不是集中在某一领域而是全面爆发,无论是生命科学、计算科学还是材料科学,包括一些基础性的研究,都出取得了快速发展。可以说,现在到了迭代和大爆发的前夜。


经济观察报:这个“前夜”是从技术本身来说,还是指资本将会在科技投资中出现井喷?


张醒生:其实这两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科技创新没有出现质的飞跃,资本是不会去投的。正是因为资本都看到了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巨大效应,才会看到不仅社会风险投资资本在围着科技创新打转儿,就连传统的金融资本也纷纷涉足这个领域,在金融科技方面也出现了巨大创新。


经济观察报:也就是说,技术也在为投资提供更详实的分析数据和更新的投资工具?


张醒生:是的,变化已经看到了。过去做投资,传统的基金都需要有自己的分析师团队,还要有自己的数据员,通过建模和数据分析来判断要不要做这项投资、该使用什么样的金融工具。现在,科技和互联网的进步,让项目的前期调研时间大大缩短,也节省了相应的调研成本,要获得相同质量的调研报告,所用的手段和人力成本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济观察报:如果您投一个科技类项目,从前期的实调到项目第一笔款项落地要多久?


张醒生: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的投资,一般要先派投资总监去搜集投资方的基本信息,这其中就包括个人在行业的背景、个人信誉等内容,这些信息会在投委会上进行讨论,实际上就看这个人和事是不是靠谱。以上述传统的方式进行尽调和分析到决策,一般需要至少半个月以上时间,有些项目甚至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可形成决策依据。



看好AI和AR


经济观察报:科技创新投资,您看好哪个领域?


张醒生:首选还是AI(人工智能)和VR/AR(增强现实)领域。人工智能和增强虚拟现实技术上提升很快,而且这两项新技术跟年轻人的消费以及社交紧密相关,这都会成为未来科技创新和消费的革命性趋势。


经济观察报:当前这一轮的中国科技创新跟美国硅谷的科技创新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张醒生:目前国内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一谈投资就得找个风口。我在美国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情况,当一个创新公司做了一个产品之后,除非这个公司在技术创新上有足够的优势和特点,否则很难获得投资,而投资方也很少说有人投了某个领域,其他投资人也“一窝蜂”去跟风,他们在投资上一般不会去刻意去寻找所谓的风口。中国的情况则刚好相反,比如之前的打车软件,现在的共享单车,都出现了资本跟风的情况。


经济观察报:科技领域的投资,也存在扎堆的情况?


张醒生:我的理解,科技领域的投资应该是方向,而不是所谓的风口。比方我看好的AI和AR领域投资,这是投资的方向。就以VR(虚拟现实)来说,两年前成为了投资的热门,现在又被说成已经过时了,从技术本质上来说,这些代表着视听感受的全方位的革命性变化,这是技术的方向,当然也应该是投资的方向。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点,科技领域的创新投资与现在投资圈里所说的追风口还有一个本质区别,那就是技术门槛。一些消费模式上的创新确实可以成为投资的热点,但是正是由于技术门槛过低,模式很容易被模仿,也很容易被超越。因此,科技投资的最大门槛首先是技术,然后才是资本。


经济观察报:科技创新投资,实际上对资本的要求也更高?


张醒生: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科学转化,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较长的时间,更需要高科技人才,最近引起关注的量子技术就是典型代表。而且,现在一项新应用技术的进步,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的基础理论支撑,很多是跨学科的,是融合创新的。比如量子通讯就是量子技术应用的一个部分,这其中还涉及到量子计算机等其他应用技术。


在科技领域也是如此,一条主线突破以后,它会带来一连串的技术进步,比如说基因技术,基因剪辑的技术突破,就带来了无数的基因科学方面应用的突破。


这样的技术转化,也肯定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能实现。而在这一过程中,一项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会带动周边的产业,就像常说的一句老话: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了自然就会带来人才和资金,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科技创新领域的团队,能够最终走下来的不多?


张醒生:确实我们看到,很多科技团队拿到了天使轮、A轮投资,但是不能拿到B轮以后投资,称之为“B轮死”。这其中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内控是十分重要,不仅要有专业的研发团队,还要有专业的管理和运营团队。科学家可以很好的研发创新,但把技术变为产品和应用还有相当一段路去走。所以,做创业要有三个要素,技术核心、运营能力、风险把控,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在美国投资的科技公司,往往是从科学家的科研开始,在实现产品阶段要引入有公司管理经验的管理人,这样才再继续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继续“破冰”


经济观察报:您刚才提到了科技创新的产业链条,中国对科技领域也一直都有国家和省级的扶持政策,比如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部门,他们每年都会获得研究基金,如果投资机构也参与到这类项目投资,是否会存在进入、收益分成等问题?


张醒生: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投资,肯定需要国家予以资助,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基础性的、涉及战略领域的投资,这部分投资没有办法仅仅依靠风险投资和公益投资。美国也是如此,它也有一些国家级的研究院,最典型的就是NASA,这都是国家资金支持的。


而社会资本的风险投资基金,出资人的资金是需要有回报的,回报期一般最长是10年,像一些大型的基础性科研项目,10年可能仅仅是个起步阶段,社会资本很难承担起这么长时间的投资。


目前,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跟国家级的科研投资还是有区别的,在创新领域的投资更侧重于把基础领域研究的知识产权更好的进行转化和嫁接。而在这方面,过去无论是社会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对不足。这对创新是有损害的。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现在有很多科研人员愿意与社会资本合作?


张醒生:我目前了解到的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政府的科研资金在审批和使用过程中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还是存在很多条件限制,这是科研工作者比较头痛的事情。


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需要每年提交申请报告,还要分阶段汇报进程,只有完成进度才能获得下一个阶段的资金,而且这些报告需要审批,有些项目还需要答辩。经常是刚刚完成一个报告,又要再写报告去申请,科研人员有相当的精力被写申请报告占用了,效率会受到影响。


经济观察报:关于知识产权,去年科技部公布了新政策,科研人员可以按比例拥有知识产权转化成果,包括持有一定的股权,未来政策会进一步扩大吗?


张醒生:我个人认为,科技“个体户”也是可以存在的,需要做的是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给予研究工作者更多的只是知识产权保护,另一个要从法律和制度上更加明晰地对知识产权给予保护。




文章选自2005委员会,2018年1月4日

关键词 理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