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中国留学发展走进新时代
2017年12月29日当前,全球化发展走在十字路口,全球留学情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留学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为反映我国留学发展的最新情况、分析我国留学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了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该蓝皮书由王辉耀博士和苗绿博士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发布6年。
一、中国留学发展走进新时代
CCG报告称,近两年来,全球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对全球化发展出现分歧,逆全球化的兴起和美英等国的签证及移民政策收紧导致2016~2017学年赴美国际学生达107.88万人,同比增幅3.4%,相比上一学年7.1%的增幅有所收窄。尽管如此,留学的大趋势并未改变。另一方面,欧洲受难民潮影响进一步扩大,国际人才流动出现新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逐渐放缓,人才回流开始加速。以中国为例,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2016年,我国留学回国人员43.25万人,超过8成留学生学成后回国发展,较2015年增加了2.08万人,同比增长3.97%。
在逆全球化和国际难民等问题的深刻影响下,留学生作为国际移民群体的重要一支,其在2016年的发展情况也出现新变化。国际人才蓝皮书主编、CCG主任王辉耀分析指出,美英两国的国际学生增速之所以首次出现下降势头,总体而言有两方面原因: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保护主义对留学美国带来了显著影响,其新录取留学生人数十年来首次出现减少的情况;在英国,经济的低速发展使英国在留学、工作和移民政策上作出了相应调整,留学生在结束学业后通过工作签证留在英国的可能性持续降低,英国留学生增速放缓。CCG报告显示,在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下,中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成为全球接收高等教育国际学生的主要增长极。
中国作为最大的留学国,持续影响全球留学的发展状态。近年来,中国留学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特点,如留学生数量连续保持全球第一位置,留学人员增速放缓,低龄留学人群更倾向于向学历留学发展,国际学校与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与此同时,留学回国人员增速再次超过出国留学人员增速,来华留学生增速再次达到两位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的主要增长点,国际学生在华实习就业政策取得新的突破。
CCG报告显示,中国出国留学的形势在过去一年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虽然2016年出国留学人员较2015年增速继续下降,但仍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英国等国最主要留学生源国。中国留学生占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留学生的比例超三成,占日本和韩国比例更高达半数及以上。从专业上看,工程科学和工程技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数学与统计学、社会科学专业的选择比例下降,外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专业持续增长,工商管理学专业持续回暖。出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也偏向低龄化,其中,中学留学生增长速度超过学位学生和交换学生的增长速度。超四成美国国际中学生来自中国,而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国际中学生的数量占比已过半。然而,安全问题是近年来影响留学的一大因素,外交部、中国驻外使领馆和领保中心受理的领事保护和协助案件数量呈加速发展态势。此外,学术诚信问题再次引起中国留学发展领域的关注。中国留学生曾经是国际学生中“勤奋”“刻苦”的代名词,但近年来中国留学生学术造假事件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对中国留学生的整体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CCG报告特别强调,2016年海归增速再次高出当年出国留学人数增速,海归人数持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褪去“光环”后的海归正在面临就业压力的严峻考验,海归就业进入“青铜时代”。
为推动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健康发展,CCG课题组给出如下的建议:首先,要多措并举推动留学价值回归。树立客观、成熟的留学价值观,促进留学生、留学家庭理性选择和规划留学。同时,社会对留学生也要更包容。打造针对海归特征的就业、创业和大数据研究的综合服务平台,提升海归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其次,要深入开展留学安全教育与培训。对留学生而言,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是确保留学安全最重要的方面;从留学生家长的角度,应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社会层面,需要多方自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最后,要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掀来华留学热
由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著、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调查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同比增速再次达到两位数,其成为来华留学发展的增长点。
报告援引教育部来华留学统计数据,2016年,来华留学生数量达到44.3万,较2015年增长11.3%,增速再次达到两位数,较2004年的11.1万增幅达到299%,增长接近3倍。此外,国际学生在华实习就业及创新创业的政策取得新的突破。各地纷纷出台新政,突破了现行留学政策中外籍留学生毕业以后在我国就业或创业的严格限制,为引进外籍青年人才、推动国家创新创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对此,蓝皮书主编、CCG主任王辉耀指出,由于来华留学工作起步较晚,且存在诸多障碍,来华留学人员数量仍然远低于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人员数量,留学赤字问题依然严峻。但是,随着“一带一路”沿线项目的不断推进,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的国际学生数量持续增长。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最快的韩国、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老挝等国中,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老挝都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增幅的平均值超过20%,不仅大大缓解了留学赤字,也为中国更加深入地参与全球化发展和全球治理积蓄人才。随着更多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这一区域国家来华留学还将有较大增长。
王辉耀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也为汉语言文化传播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全球掀起了一股“汉语热”,许多国家和地区将汉语列为战略语言,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也成为个人发展和商业合作的需求。
为促进“一带一路”来华留学发展,CCG课题组建议,要进一步拓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通道与模式;进一步放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在华工作发展的限制,吸引“一带一路”创新型人才参与到中国和其祖国之间的发展建设中来;进一步推动中国语言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满足当地对于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切实需求。
光环渐褪海归就业压力趋升
随着留学的平民化发展以及大规模“海归潮”的到来,曾经光鲜亮丽的海外文凭已不再是就业的稳妥保障。褪去“光环”后的海归正在面临着就业压力的严峻考验,海归就业步入“青铜时代”。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联合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如是指出。
CCG报告指出,随着出国留学人数的不断增长,海归学历的含金量不断下降,就业压力进一步凸显。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留学回国人员达到43.25万人,超过8成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较2015年增加了2.08万人,同比增长3.97%,较2015年增速有所放缓,增速同比下降6.42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海归增速再次高出当年出国留学人数增速(1.75个百分点),海归人数与出国留学人员数量之间的差距有所减小,但人数差距仍然存在。
虽然近半数海归认为自身的竞争力高于国内同类学生,但海归群体的劣势仍然明显,65.9%的海归受调查者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阻碍其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45.3%的海归受调查者认为不适应国内人情社会,难以获得发展机会,41%的海归受调查者认为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是影响其求职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当前海归群体的出生年代越来越集中在1980~2000年之间。在受调查的海归群体中,90后回国的海归占受调查者数量的53.3%,80后回国的海归占受调查者数量的42.3%。因此,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1980年后出生的人普遍为独生子女,出国留学对于家庭的影响相对较大,回国发展有很大的因素与家庭团聚有关。
对留学人员回国就业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表明,一方面是留学教育大众化使得留学的整体质量出现下降,一些“野鸡大学”涌现,也造成留学生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等诸多方面的严重损失;另一方面,留学产业化发展迅速,留学服务机构成为很多学生申请国外学校的好助手,但也有依赖留学服务机构的情况发生,使得准留学生对于留学申请过程没有良好的了解与体验,对于学校选择与未来的发展没有自己明确的规划,造成留学成本与留学收益不匹配。此外,国内人才市场越来越注重求职者的工作能力与经验,仅凭借在国外的学历已经无法成为求职的稳妥保障。
蓝皮书主编、CCG主任王辉耀表示,面对海归就业的“青铜时代”,留学生和准留学生需要深入思考留学的价值与意义。一方面,留学并不是万能的,留学仅仅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或者渠道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所以对于出国留学需要有准确的定位,即通过留学希望获得哪些成效,有哪些方面可以提升;另一方面,留学前及留学过程中的规划必不可少,社团活动的参与、实习机会的把握以及社交能力等都应当是留学生在良好地完成学业的同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发展机会。面对越来越国际化的中国市场,仅依靠留学文凭而“裸归”的海归群体,可能会在就业发展阶段遇到更大的困难。
文章选自《国际商报》,2017年12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