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接受《深圳商报》专访:不自我更新 就跟不上时代
2017年12月28日2017年,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是中国企业界关注的焦点。4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明确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从6月21日起,《深圳商报》推出“企业家精神与深圳”大型年度报道,旨在推动“企业家之城”深圳激发活力再创新局。
9月25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正式发布,首次以专门文件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王石(左)近日接受深圳商报专访,与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深圳商报副总编辑周斌就弘扬企业家精神进行对话。
万科创始人王石近日接受《深圳商报》的邀请,与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深圳商报副总编辑周斌进行对话,共同探讨深圳何以成为企业家之城,展望深圳如何营造激发企业家精神的营商环境。
企业家精神并不局限于企业家
周 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圳商报》和“读创”客户端今年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企业家精神与深圳”,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王石先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企业家群体的杰出代表,我们首先想问您的是,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优秀企业家、会成为学者眼中的企业家之城?
王 石
深圳经济特区自诞生开始,就具有小政府大社会的特点,这是孕育企业家精神的关键。
论条件,深圳和不少城市都有差距,但深圳为什么能成为最光彩夺目的特区?原因我想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一张白纸,可以改革创新;其次是毗邻香港,具有地缘优势;再者就是深圳一直以全国为腹地。我是1983年来到深圳的。深圳是座移民城,成员来自全国各地,本身没有束缚、没有包袱,让人民的聪明才智得以释放,深圳也因此异军突起。
我还想说的是,企业家精神并不局限于企业家。中国的改革开放是自上而下的,在深圳的主政者身上,我也看到了强烈的企业家精神。
深圳人不抛弃自己,就没有人能够抛弃深圳
周 斌
十年前,有一组《蛇口基因》的报道,您为此写了一篇《深圳现象》,探讨深圳标杆企业的成长基因。在您看来,企业家身上的“深圳基因”有哪些?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些基因的成长与传承?当中最重要的基因是什么?
王 石
就我个人而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袁庚先生。他是一位企业家,是招商局的掌门人,同时也是一位政府官员,是蛇口开发区的主导者和管理者。“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蛇口的这两句口号响遍全国。蛇口基因是什么?就是创新,就是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道路。创新,是企业家永远的使命。
说到深圳基因,我想从深圳的起步说起。深圳创建伊始,条件非常简陋,缺水少地。政策给了发展空间,深圳就在艰苦环境里创业,在大工地上、在小窝棚里实现了一夜城的奇迹。我个人认为,艰苦的环境对于有理想、想创新的人来说,是一种财富。回顾深圳的历史,这座城市在快速成长中迭代非常快。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深圳果断选择转型,甚至在失意中选择求变。我想,正是艰苦环境激发了深圳人的创新力与活力。
△12月15日,王石在广州参加蒋齐生先生诞辰100周年摄影理论研讨会。
十几年前,深圳有过“被抛弃”的焦虑,因为政策从特惠变成普惠,有人说深圳不再特了。我当时坚定地认为,只要深圳人不抛弃自己,就没有人能够抛弃深圳。我的理由很简单,衡量深圳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特惠变成普惠,大家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如果必须给予特殊政策才能成功,那就不是真正的成功。
深圳的成功具有普适意义,对其他城市有借鉴意义。比如现在的“一带一路”倡议,你会发现深圳和深圳企业又走在了前面。我个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次新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家不仅要立足中国,更要走向世界。
我对深圳有信心。未来的深圳,会有更高的要求,承受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深圳面临的考验,就是在被认可后,如何突破路径依赖继续创新。我想,做到这一点,就是企业家精神在深圳的传承。
深圳的政府和企业有着很好的互动
周 斌
谈到政商关系,大家都很敬佩您当年所说的“万科不行贿”。不可否认,政府当前在资源分配上仍然具有强大的话语权,那么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企业家该做什么?政府又该做什么?
王 石
万科“不行贿”的底线是清晰的,也是不会改变的。作为创始人和掌门人,看到社会的不良之风,不可否认,我的内心是很焦虑的。
2010年,我去哈佛研读,就是想从个人视角来观察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我发现,19世纪中叶的美国和2000年左右的中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迅速城市化、工业化,大量消耗能源破坏环境。美国东部的新英格兰地区,当时有80%的森林被毁,纽约、芝加哥城市环境污染严重,而且社会生态上也出现了严重的官商勾结现象。我个人认为,重点不在于看到现象,而在于发现问题之后怎么办。黄石公园成为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便是对破坏环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
我们同样可以看到,2012年之后,中国依法治国,严惩腐败。无论是从思想上行动上,无论政治生态还是自然保护,中国都在重新认识、重新治理。
新型政商关系,我非常欣赏亲清二字。行政权力和创造财富,一定要有清楚的界线。企业要有清晰的管理引导,政府和企业要形成自然的亲和关系。在这方面,深圳的政府和深圳企业都做得不错,有着很好的互动。
三心二意是做不好企业的
周 斌
在中央文件里,我们看到对于优秀企业家精神提出了三个“弘扬”,分别是弘扬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弘扬企业家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弘扬企业家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
对比国际上公认的企业家精神,我们感到中国倡导的企业家精神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有的应该是企业公民的基本责任。作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企业家,您是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王 石
我想说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叫信心。
中国的企业家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是既得利益者。对于现在遇到的发展问题,国家希望我们有担当,我们也要有信心。企业家业务国际化,行动也自由,遇到瓶颈有更多的选择,不免会产生大不了就移民的念头。我经常对企业家朋友说不能三心二意,中国竞争激烈,迭代速度很快,稍不留意就会被淘汰,总想着留后手,总想着跑,怎么能把企业做好?三心二意是做不好企业的。
第二个关键词是创新。
相比其他城市,深圳企业研发投入是最多的。但是我们要看到和国际先进城市的差距,深圳的底子不是很厚,需要看到这个短板,要引进国际人才,吸纳优秀外来文化。
第三个关键词是责任。
在公益慈善方面,一河之隔的香港是我们的老师。人均慈善支出,香港在全球是最多的。大家还记不记得,20年前的华东水灾,香港社会积极行动,电视里滚动字幕都是企业和个人的捐款信息。香港的企业家不仅是在深圳投资,也在公益方面影响着我们。
在内地城市,深圳人均慈善捐赠和人均拥有社会组织数量,均排在了第一位,但和香港一比,仍然只有他们的一半。华人有乐善好施的传统,政府在发挥社会组织积极性上可以有更多的空间,深圳企业家同样也应该在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创造财富引领创新方面,中国的企业家做得不错,责任担当上还需要做得更多。尤其是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财富不平衡是事实。
企业家精神让深圳和哀牢山相通相近
周 斌
近两年,您带领企业家到国外开设“深潜”班,还多次到云南看望褚时健。您想通过这些活动汲取什么精神营养?又想传递什么样的精神?
王 石
“深潜”是赛艇,是体育加教育。为什么办“深潜”?我认为,本土成长的企业,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汲取外来文明。年广久、马胜利等改革开放早期涌现的企业家,因为条件有限,文化程度并不高,而现在的企业家大都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但这种教育往往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深潜”就是以赛艇为抓手,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培育团队精神。推广“深潜”,我的初衷就是推动成人可持续教育。这是我作为企业家的责任,也是作为公益人的责任。在今天接受《深圳商报》采访之前,深圳社会组织总会刚刚为12支赛艇队授旗。
△王石(前)在小东江进行皮划艇训练。
看望褚老,起因很简单。我们是创业者,面对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必然会有风险,不可能一直正确,也会有犯错误的可能,这种错误甚至还可能会是触犯法律。我有个习惯,企业家朋友出了事,我都争取去看看,一来是希望自己万一出事时也有人来看看,关心别人也就是关心自己。第二个原因是让他们知道,犯错误没关系,受到处罚后可以重新再来。
我去看褚老时,他已经是73岁。他带着老伴,在哀牢山承包了2000亩橙园。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树苗很矮,我问他,什么时候能挂果成熟?回答是6年后。我一算,这不都80岁了。看着他兴致勃勃,我不由地想自己80岁时会做些什么?到了80岁,才可能看到创业的成果,这种执着令人肃然起敬。在这种逆境下还能如此乐观,这深深打动了我。不要说逆境,即使是顺境,我到了那个年纪想得最多的可能是颐养天年。
我今年66岁了,原来想的是70岁就退休。现在每年去看望一次褚老,就是去汲取一次精神营养。每次看褚老,都有很多企业家一起去,大家会讨论一些话题,今年的主题是家族企业传承。哀牢山离深圳很远,但企业家精神让深圳和哀牢山相通相近。我有一个提议,《深圳商报》可以组织读者前往哀牢山,一起探讨如何弘扬企业家精神。
对于学习榜样深怀感恩之心
周 斌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您最欣赏的企业家是谁?
王 石
其实,我已经说出了一位,那就是褚时健先生。说起佩服的企业家,可能大家会以为不多,但我恰恰相反。我有很多学习榜样,不但佩服,还从他们那里获得营养。先从深圳说起,我推崇的企业家有很多。在我的心目中,袁庚就是一位最成功的企业家。还有深圳的老领导梁湘、李灏,他们身上都有着强烈的企业家精神。
我还想说说特发。比如特发当年的老总孙凯峰、高林,这些国企背景的企业家此前还有政府官员的身份。在万科的创业初期,我们犯过很多错误,没有他们的包容担当,就没有万科的今天。
深圳的企业家是一个群体。比如深圳的“三马”——马蔚华、马化腾、马明哲,还有中集的麦伯良、华为的任正非等,我佩服的企业家可以列出一串名单。至于外地的企业家,我要举出浙江的鲁冠球、冯根生,还有马云、陈东升等,都不能不提。我还要提到万科原来的大股东华润,华润的掌门人宁高宁是我学习的对象。提起这些企业家,我是非常感恩的。
周 斌
那么,您最推崇的企业家精神是什么?
王 石
这么多次拜访褚时健老先生,恰恰是因为在他身上有着我所缺少的精神。
首先是专一。
做烟和做橙子有什么关系?都是植物,都与农业有关。老先生为什么对气候、对土壤那么敏感?酿酒,榨糖,做烟,种橙,他的整个经历都和农业有关。做烟之前,他是做糖厂的;再往前回溯到他的青少年时代,家里的20亩薄地是种玉米酿酒的。万科原来搞多元化,最后专注房地产,可以说绕了一个大弯。
第二是钻研,也就是工匠精神。
第三是包容。
如果像他那样经历过那么多波折,我不敢想象自己会不会有同样的乐观。三个月前,有传言说他去世了。他为此录了段视频,在镜头前说“我好好的嘛”,还说“看到大家对我这么关心,我这一生知足了”。我一次次去看望褚老,就是不断在汲取营养。我认为,大家都要受得了委屈。企业家不仅要有创造财富的能力,还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国家社会需要你的时候,能够站出来铁肩担道义。
企业家要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
周 斌
2018年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的发展也已进入新时代。您认为,新时代企业家要有哪些新作为、新担当?
王 石
我们是一个勤劳能干的民族,我们也拥有一个不可想象的市场。以创造财富而言,中国这片土地上有很多奇迹。但是放眼国际,企业家要有中长期目标,尤其是在研发和创新方面,要立足于国际先导性的标准。
企业家的理念一定要尊重知识、尊重产权。不可否认,我们的民族自身有短板,企业家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必须要思考如何约束自己,减少投机取巧。推动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健康发展,企业家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我认为企业家一定要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否则就不能跟上时代。
周 斌
《深圳商报》今年推出这个年度报道,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向深圳的企业家致敬,向深圳的企业家精神致敬。您如何评价这个报道?营造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氛围,您认为媒体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责任担当?
王 石
把深圳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推到这样的高度,离不开媒体的支持。我在此感谢《深圳商报》对深圳企业界、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支持。
我是《深圳商报》的读者。作为企业家,我在情感上和商报更亲近一些。在我的印象中,《深圳商报》在重要节点都会推出策划。深圳的成长,媒体提供了推动力,也为我们企业健康成长做出了努力。这,正是我接受《深圳商报》采访的原因。谢谢你们!
未来的深圳,会有更高的要求,承受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深圳面临的考验,就是在被认可后,如何突破路径依赖继续创新。做到这一点,就是企业家精神在深圳的传承。
总想着留后手,总想着跑,怎么能把企业做好?三心二意是做不好企业的。
——王石
人物小传:王石
企业家 运动家 公益人
姓名:王石
出生日期:1951年1月
祖籍:原籍安徽金寨,生于广西柳州。
身份:万科创始人,现为万科董事会名誉主席、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个人成就:
1、企业家王石亲手打造了世界500强企业万科,万科也成为中国房地产的标杆企业。1983年,王石进入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公司工作,1984年组建“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1988年,企业更名为“万科”,当年12月发行中国内地第一份《招股通函》。1991年1月29日,万科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16年,万科跻身财富杂志世界500强。
2、运动家王石经历丰富,被称为最潇洒的企业领袖。2003年5月22日,王石成功登上珠峰,以52岁成为中国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一位登山者。此后4年,王石成功登上11座高峰。王石发起“深潜”,推广赛艇运动。2014年9月,王石当选亚洲赛艇联合会主席,任期为5年。
3、公益人王石身影活跃,积极推动社会公益事业。2015年10月,王石当选深圳市社会组织总会会长。王石还是壹基金执委会主席,同时组织参与众多环保活动,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企业家代表。
王石自2007年起在美国哈佛、英国剑桥求学,Deep Dive深潜训练营是其多年海外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后凝练而成的一系列课程。
深潜的最大特点在于赛艇训练。
王石希望借助这项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英国传统运动,重新调整大家对于团队管理和人生态度的认知。赛艇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一艘赛艇上八个桨手加一位舵手,就像一个现代企业的缩影。如何通过改进每个人的技术,提升团队配合,让船划得更快,这与治理好一家公司别无二致。比起个人英雄主义,中国企业的未来更需要团队之间的融合、与世界的融合。
深潜训练营创立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赛艇竞技和培训讲座的形式,帮助中国企业家提升体能、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对自我价值进行反思与突破,为中国全球化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商业领袖。办深潜训练营的目的,“解决的不是我们能做什么,而是解决我们应该做什么”。企业家们通过对异国文明的潜学从而达到“自省、自律、自如、自在”。
深圳商报原创稿件,所有版权归深圳商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字整理 张平照 钱飞鸣
文章选自读创新闻,2017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