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当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刷”到欧美

2017年12月8日

文 |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陶短房

  2017年12月3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浙江乌镇召开,与会的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Dominiquede Villepin)在会上称,中国“已是数字创新的领先者”。

 

  正如一些观察家所指出的,至少在手机支付领域,中国已无愧于“领先者”这一称号:尽管2015年力推ApplePay的苹果、几乎前后脚分别推出Android Pay和Sam sungPay的谷歌和三星,在这方面也绝非后知后觉,但两年的“有氧跑”拉锯下来,它们和中国微信支付、支付宝的成功和普及相比,显得有些相形见绌———一心想“杀入”中国市场的“3Pay”收获寥寥,相反,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已开始叩开欧美市场的大门。

  今年1月23日,加拿大MotionPay移动科技公司和加拿大珠宝首饰连锁商场Birks集团达成协议,开始在其旗下门店试用支付宝,首都渥太华的丽都购物中心(CF Rideau Centre)Birks门店成为加拿大首家可刷支付宝付款的商店;4月17日,加拿大金融机构方圆国际(OTT Financial Inc.)和腾讯集团正式签署合作伙伴协议,为在加拿大的微信用户提供微信支付服务。这两家当地金融机构和支付宝、微信支付合作后,使用这两个手机支付系统的商家,线上和线下的POS系统都可和中介支付平台无缝对接,中国赴加游客可继续选择用人民币结算,而加拿大商家则仍以加元结算和收付款。

  9月25日,法国巴黎银行宣布和腾讯合作,在法国推出微信支付业务,法国巴黎也从此成为欧洲首个落地微信支付的城市。而支付宝的落地甚至更早———2016年12月1日,同样是巴黎银行,同样是巴黎,支付宝在欧洲印上了第一只足印。

  最新的“战绩”在英国:11月23日,微信支付登陆世界著名金融中心英国伦敦———一位顾客历史性地使用支付宝,在卡姆登市场(Camden Market)的一家专卖店购买了一件Iron Maiden乐队的主题T恤。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欧美“攻城略地”的速度是惊人的:上半年刚刚出现在西部安大略省,11月份微信和支付宝就已“刷”遍从太平洋沿岸到大西洋之滨的加拿大许多大中城市。11月中旬大温哥华地区的部分华人在UBC大学附近组织了一次纪念加拿大华人老兵的主题活动,停车时发现没带足钢镚,折腾了好久才借到零钱“喂饱”了咪表,而在此期间一位学生模样的非华裔却驾轻就熟地用手机的支付宝终端瞬间付款成功,扬长而去;当晚聚餐,餐厅老板主动说“现在可以刷微信和支付宝了”,结果我们这些海外华人反倒对此毫无心理准备,微信和支付宝的电子钱包里没几个钱,只好仍然用信用卡付账,白白错过了“尝鮮”的机会。

  笔者在巴黎、罗马的朋友称,虽然“落地”时间不长,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当地普及的速度很快,巴黎各主要百货商店、窗口机构已纷纷启用,如巴黎春天旗下门店2016年11月刚有第一家开通支付宝,一个月后就变成18家。而在罗马,甚至有些出租车都已开始接纳“扫支付宝”了。在刚刚落地的伦敦,卡姆登市场已向旗下超过1000家加盟的商店、餐厅和娱乐场所,要求它们在4个月内必须开通微信支付。

  正如一些分析家所指出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之所以能在欧美攻城略地,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欧美部分领导人、金融家和商家欣赏中国手机支付的模式,希望引进“鲶鱼”,使之成为其支付现代化的催化剂。

  其次,中国手机支付背倚中国市场,“自带主角光环”。

  在加拿大第一个“吃螃蟹”的Birks集团副总裁帕斯特利斯(M arcoPasteris)对第一个在加拿大引入支付宝感到自豪,并指出“此举将极大方便来加旅行、访问的中国消费者在我店消费”。一些商家坦言,想到能吸引更多中国消费者,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让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进店,而对不能带来额外利润、却要收走一笔管理费的“3Pay”意兴阑珊。

  第三,竞争者似乎“不太给力”。

  或许是因为欧美信用卡体系太过发达,挤压了“3Pay”的市场空间和决策者想象力。最被看好的Apple Pay为了回避主流信用卡-大银行的认证系统关卡,选择了唯一兼具发卡者和支付网络运行商资质的美国运通作为合作方,但这个在美国以外“存在感”小得可怜(比如在美国的邻国加拿大,该卡占全国信用卡消费总量比例只有5%)的体系,又如何能担负起在境外助推手机支付的重任?Android Pay和Samsung Pay则选择按部就班地和主流商业银行合作,这固然避免了苹果的曲高和寡,可又恰落入苹果好不容易躲开的重复审核、重复收取管理费窠臼———且正如某位质疑者所问,这样的手机支付等于是一张嵌入手机的信用卡,非但没有额外方便,使用者还要担心手机泄密的连带后果,“那么我为什么要用它?”

  但必须看到,中国手机支付在欧美的成功,其实有些“脚步虚浮”。

  不难看出,它们在欧美市场赚到的仍然是“中国人的钱”———只是这些钱是中国人跑到境外消费的,不论渥太华、巴黎或伦敦,大部分用支付宝、微信支付火爆的商户,都是接待中国游客的“窗口单位”,甚至某些看上去不那么“窗口”的用户实际上也不例外。比如温哥华那座停车场有许多中国留学生常来停车,而罗马出租车也是中国游客常用的。一位在卡姆登市场微信支付“首刷”现场看热闹的当地“吃瓜群众”就坦言,自己“想象不到本地人为什么要用这个系统去买一件商品”,虽然不免夸张和以偏概全,但也不失为一盆恰到好处的冷水。

  欧美是信用卡体系根深蒂固的社会,当地人长期养成的支付习惯、这种支付习惯背后强大的支持体系,都会成为中国手机支付在当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障碍,毕竟,光靠“外财”是难以真正在海外站稳脚跟的,对此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

文章选自《南方都市报》,2017年12月5日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