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中美关系要避免冲突对抗 实现互利共赢

2017年11月7日

丁一凡,CCG特邀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11月8日至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将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当前正值十九大胜利闭幕,特朗普此行必然会为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中美关系相当复杂,一方面存在冲突对抗的可能,另一方面又非常稳定。可以肯定的是,中美关系里面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经贸关系,经贸关系应该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然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中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观点,中美未来关系一定是冲突对抗的。即便如此,中美关系目前很稳定,而稳定的基础就在于经贸。而经贸的稳定基础在于中美两国互为第一第二大市场和投资方。这是过去任何时代的国际关系里都没有存在过的状态,任何时代都没有两个国家如此依赖对方。因此,经贸可以说是中美关系内生平衡力。

  由于美国在战略上对中国的不信任以及中美必然对抗的理论等原因,美国一直以来都将国际贸易当作武器来影响双边关系,(譬如,特朗普上台后一直要求中国在朝核问题上“配合”)。美国习惯用这种方式来“调节”双边关系,而实际上这种做法是美国对国际关系的一种偏见,这种偏见主要源于他对原来世界认知和对原来美国在世界经济里面地位的认识。

  基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中美关系非常复杂,但是美国的做法已经行不通,原因有两点:第一,全球化已经形成一种全球生产链,使美国过去用贸易武器来调节双边关系手段收效甚微,也就是从全球生产链的理论上来讲,中美之间大量贸易是中间产品,不是最终产品。这样就会导致如果使用贸易武器或者说是贸易制裁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可能更严重,而这一点是美国可能并没意识到;第二,中国市场的形成,大大改变了美国市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即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市场,无论是汽车产业还是奢侈品消费等方面。因此市场地位的巨大变化让美国的“威胁”无济于事。

  中美贸易本来是互补和互利共盈的关系,正是因为美国认识不到中国崛起的意义和实质,所以中美之间存在冲突和对抗的关系,因此,中国应该采取三方面的态度。第一个就是必须得让美国人认识到中美之间的冲突和对抗会对美国造成巨大损失。麦肯锡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领导西方对中国技术禁运在多大程度上推迟或者阻止了中国技术进步,而研究成果显示恰恰是促进了中国技术的进步。

  其次,“以斗争求团结”,即中国一定不能妥协和服软,因为让步并不会得到尊重;第三,现在特朗普政策取向,实际上对中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点并且扩大优势。因为特朗普执政政策趋向于恢复传统产业,为了让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工业能能够促进能源和原材料所有资源出口,而中国的正好相反,改革、创新和促进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随着美国的传统产业回归,美国新兴产业才更看好中国。目前,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大公司的研发部门、最大研究院不是硅谷,已经是在中国了。并且这些大公司在中国研究院的研发成绩不在美国之下,而且将来有可能推出的应用型产品都是在中国而不是在美国。所以说中国的产业结构同美国并不不矛盾,也就是中美之间战略发展实际上并不矛盾。

(作者系CCG特邀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丁一凡,本文根据全球化智库(CCG)“中美关系系列圆桌会–中美关系不是AB角,是双中锋”研讨会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