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奇迹的时代之遇——马凯硕《东盟奇迹》新书发布会
2017年9月30日2017年9月24日上午,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的阳光厅迎来了一场“东盟盛宴”,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管理学院院长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先生到访北大,并参与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东盟奇迹》(The ASEAN Miracles)中文版的新书发布会。本次发布会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北大博雅讲坛所主办,北京大学东南亚协会作为合作方。
灯光与摄影头聚集在舞台前,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翟崑教授的开场白为本次发布会拉开序幕。他本人视《东盟奇迹》作为本年度中国与东盟之间乃至全世界的公共物品,并且也与马凯硕在书里面提起的,作为一个坚持50多年来东南亚十国能够相互了解彼此,深度的合作所达到的共识的区域组织——东盟,应该要为其颁发一个诺贝尔和平奖。随后,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张黎明上台致辞。基于各方对于本书的成功发布和发布会的成功召开所做出的贡献给予至高的敬意之外,张总编也不忘提起马凯硕先生对东盟以及与其他国家的一番具有全方位性的见解,也提起马凯硕即为目前最强悍的“亚洲崛起”代言人。
接下来,来到了本次发布会的重头戏,由马凯硕先生本人上台为本书和本次发布会主题:两个奇迹的时代之遇——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进行介绍和解答。马凯硕首先在讲述正文前,先对在场各位观众致以最真诚的歉意,感谢各位抽空美好的周日早晨到阳光厅赴这场“东盟约会”。与周六下午的讲座的模式差不多,马凯硕先生对于论坛的主题再次地先抛出了三个问题:
1.为什么东盟能在国际舞台中不断地维系? (Why the ASEAN stays globally relevant?)
2.为什么东盟是奇迹?(Why ASEAN Miracle?)
3.中国—东盟关系的未来走向?(What is the future China-ASEAN relationship?)
对于第一个问题,马凯硕先生先对当下国际格局下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先做了分析。对于当下国际秩序,国与国在这世界发展快速,全球化深入的同时理应该要相互理解,相互共识。然而,当今国际格局所看到的一切景象,国与国之间彼此的深入交流不并没带来相互彼此的了解,反而是国与国相互之间无法真正地理解彼此而导致认知错位(misunderstanding)。最具有标志性的案例,马凯硕就剑指西方与伊斯兰世界(Islamic world)之间的关系。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当选总统后,对于禁止中东部分穆斯林国家人民入境美国之事就能反映这种事实。美国国内社会之间的分裂和碎片化,也使到美国国内也面临如何团聚百姓共识的问题。除此之外,马凯硕也观察到在欧洲境内各国之间的互疑现象和极左势力在欧洲的兴起都甚至会影响到欧洲各国的原有关系,也会对某些国内如即将掀开序幕的德国总理选举带来一定的冲击。
在这各国之间的彼此所产生的认知错位之下,为了推动各国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国际社会需要有一个好榜样来给世界证明不同文明国家之间和睦共处、欣欣向荣的景象。东盟直接是马凯硕的不二人选。东盟的多元文明共处,来自于2.4亿穆斯林、11亿基督徒、1.3亿佛教徒和其他如印度教、道家、儒家之间50年以来相互彼此尊重共存共荣所交出的成绩单。而给予这种让大家意想不到的亮丽成绩单,还有从东盟50年以来所提供给全世界的供借鉴的经验,让东盟成为各国之间和睦共处相互彼此认识的学习对象,其自身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一定的担当和使命。
对于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东盟是奇迹。马凯硕很直率地说,东盟其实早就应该失败,而不会是像今天这样有着这么非凡的成就。至于东盟理应注定失败,马凯硕指出以下五个原因。
第一、东盟成立之前,曾经就有两个地区组织即东南亚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 ASA)和马菲印多(MAPHLINDO) 都因为成员国之间的龃龉在成立后的两年就瓦解。当时更有西方的学者敢言东南亚不会“活”过超过五年。然而,东盟却打破一切魔咒,走向今天迎接东盟成立50周年。
第二、东盟区域之间有太多的争端和动荡的事情所发生。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越南战争、60年代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之间的紧张局势、1965年马新分家新加坡独立、菲律宾对东部马来西亚沙巴州的主权申述以及在泰南地区的武装斗争。即使当时1967年成立了东盟,然而初期的东盟,马,印,泰,菲这四个创立国之间各方都相互怀疑。马凯硕在1971年曾参加过一届东盟首脑会议,而当时在会场上的他,对于各国之间相互怀疑的紧张气氛的场景还是非常地深刻。
第三、东南亚在上世纪的60年代曾经是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升温的地区。以美苏冷战格局作为大背景给东南亚所带来的影响,就一直没让东南亚各国能够相互合作共商大计,更何况是要建立一个容纳不同国家且多元化高的地区组织。在那种情景下,东盟的建立和维持可是难上加难的事。
第四、东南亚的多元程度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像欧洲地区以基督文明作为其单一文明,对于之后位于东欧之隅的土耳其多次想加入欧洲共同体的意愿,通过各种努力但却带来失败的收场。而像东南亚这片文明与肤色高度多元化的地区,以土耳其此事为例,区域组织的建立并非件易事。
第五、东南亚各国当时都处于尚未高度发展且非常地贫穷。就以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而独立的新加坡而言,其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就与远处于非洲的加纳一样。区域的贫弱和尚未发展,对于区域组织的建立更难。
基于以上因素,马凯硕就对于东盟虽然面对如此多的困境,但为何能够最终成功的原因。以三个英文单字作为解释东盟成功的重要部分。
第一个英文单字,就是“F”,其代表着恐惧(Fear)。东南亚的恐惧,来自于世界纷乱下(尤其是冷战所带来的很多危机)。也正是这些恐惧,东南亚选择站在一起,以求团体的力量相互合作来减少恐惧。恐惧所带来的并非是致命一击,反而是为东盟合作提供了非常关键的维他命。在1990年马凯硕参与东盟会议之事,他发现到这种相互之间的怀疑与不信任已经消失,彼此之间更是紧密地相互站在同一条阵线上。
第二个英文单字,就是“L”,其代表着运气(Luck)。东盟之所以存在,这运气来自于东盟主要成员国有着几位深谋远虑,且具有战略意识的领导人,如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Suharto),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Dr. Mahathir)和新加坡的李光耀等等。他们对于东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一股运气,则来于东盟所处于的地缘政治环境(geopolitical environment)。在上世纪80年代期间,东盟作为美国和中国之间能够推进彼此外交关系做出了不少的贡献,而这也是东盟的机会让自己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在80年代时期马凯硕先生作为新加坡驻联合国的大使,地缘政治给东盟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他都看在眼里。
第三个英文单字,就是“G”,其代表着高尔夫(Golf)。东盟之间凡是有任何在谈判桌上谈不妥的问题,只要各国首脑在高尔夫球场上进行彼此磋商,谈不妥的问题也最终能够得到解决。高尔夫也是东盟各国首脑相聚在一起的共同平台。对于东盟宪章(ASEAN Charter) 的促成能够如此地快速,马凯硕将成功因素归咎于高尔夫。马凯硕也希望从东盟的高尔夫经验,能够各全世界其他国家带来些启发。
对于最近欧盟内部各国的关系以及受到来自英国脱欧的影响,欧盟的团结力度的日益弱化为东盟日益彰显影响力,对于马凯硕来说也是一项奇迹。马凯硕也谦虚地说,与其他区域组织相比,东盟不是最好的那个。然而,东盟却在“不完美中创造完美”(Imperfect makes the perfect),为东盟创造如此奇迹。马凯硕也以螃蟹作为比喻,将东盟视为一只螃蟹,在横向和纵向之间一步一步地前进或后退。而这种前进且又有时后退的现象,对于东盟来说可能就是在兜圈子。然而这些所带给东盟有如此的今天,也可说是一项奇迹了。
对于第三个问题,即中国—东盟关系的未来走向。马凯硕提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可以视为各国学习的其中一支标杆。他也指出像美国与拉美之间相互怀疑的不良关系,欧洲与非洲之间也如此。然而,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确实正在续写着一个非常快乐的故事(happy story)。东盟有很多对话伙伴国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韩国,然而当中没有一位与东盟签自由贸易协定(FTA)。而中国是第一个主动与东盟签订FTA,连东盟自己也震惊了。中国—东盟之间的贸易交易数额,从上世纪90年代的80亿美元到现今的4000亿美元的交易量,这短短的20年来就已增长了5倍,可谓是奇迹。他也间接提到,即将在来临的11月,由北京大学东南亚协会在北京大学所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东盟青年峰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马凯硕也道出中国与东盟之间依旧会面临诸多挑战,然而在不同问题迎刃而解之后,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将会走得更近。
以对中国—东盟关系未来的乐观态度作为总结其论坛发言内容,马凯硕一发言结束后随即得到来自台下听众如雷的掌声。
紧接着,翟崑主持并有请马凯硕在国际关系学界的学者好友们,分别到台上致词。首先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崔立如上台致词。崔院长对于马凯硕非常“接地气”的演讲,以及对于其生动简练的表达方式表达极高的评价。他提到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共同点有三个。首先是实事求是,在应对挑战当中能够沉稳应对。第二个共同点就是实践,如东盟高尔夫球运动作为东盟解决协商不一致问题的重要实践,以中国自改革开放的发展所落实的一切实践,都能体现实践所带来的成效。第三点就是渐进主义,亚洲的多元化不得不让各国或地区组织犹如螃蟹在纵向和横向的步步探索中求出对策。过往的20年,到现在的50年的东盟,就能够从中看到一步一步所带来的进步。崔院长也指出,东盟的未来也将迎来挑战,而一切的悖论却成就了东盟的深化。在接下来的50年,必定要务实解决任何问题。对于中国—东盟的关系,崔院长也在两者中看到更广的互动和共同崛起所能带来的效益。
下一位马凯硕的好友,是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秦院长曾于2005年开始着手于智库网络构架协议,而他认为东盟可说是做得最成功。秦院长从东盟的发展中提出三点好印象,首先是多元互动(unity to diversity),即东盟作为分散的地区,到了最终却能够在东盟的框架下走在一起,不同国家之间求同存异,合作共荣。第二个就是东盟的适度,即秦院长所说的consensus to comfort。他表示东盟的核心,就在于“宁可退一步,而坚持保持合作发展”。而这种态度,像在其他区域组织如欧盟里面是看不到的。第三个是提供国际社会的对话平台。(sability through dialogue),东盟的发展都让大国参与其中。秦院长对于东盟之所以有如此今天,在于这三点,那就是包容性(inclusiveness)、开放性(openness)和务实性(pragmatism)。这三点的总结,也为秦院长的发言划上句点。
紧接着,是来自北京大学的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庆国上台致词。他也说到每年能够与马凯硕先生的见面,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贾院长提到,东盟具有很强的任性,并举出两种一体化模式,即政治—法制性模式和政治—协商性模式。并说到欧盟在政治—法制性模式方面走得更远,而东盟则是在内政上采取尊重主权。比起欧盟,东盟就走得比较慢,不是前进一步,不时后退一步就像一只螃蟹。贾院长说到,从东盟奇迹中所带来的新的启示,首先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是好是坏,不能一句话概括。以现在欧盟的境遇为例,并非只能硬拉以前的成就来解释当今的现象。第二个启示,就是国家间的协商和整合的模式,值得进一步思考。在此之前欧盟已经做了很多,而东盟还是比较少,这也为东盟提供了现实的挑战。贾院长的两点启发,也为其演讲做了一个很具有思考价值的收尾。
最后一位,是国务院参事和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席王辉耀致词。王教授早结束行程,今早从荷兰回来北京就为了要见见马凯硕,也是他的老朋友。王教授阅读了《东盟奇迹》,也从中得到很多的启发,并提出东盟这五十年的总结,正是一个可以为全世界所借鉴和参考的模式。王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的感想,主要有三个部分。首先是看到中国—东盟的共性。从FTA,经贸的频密互动所带给东盟的转变,将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第二部分就是中国—东盟的人文交流,王教授看到华人华侨在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发展,以王教授近期的清迈之行,对于华人华侨在东南亚各国的情况是感到满意的。第三部分,就是东盟机制受到很多国家,也包括中国的借鉴。其他区域组织或机制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或着一带一路倡议(BRI)中的实践,东盟是在机制当中最成功的伙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交流也非常紧密。王教授的总结,也是对于东盟能够在国际上创造一个好范例,来自于东盟的持续性和团结力度。
紧接着,就到了本次发布会的名家座谈会,除了翟崑教授,与翟教授同台的嘉宾有来自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查道炯教授,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东南亚问题专家王玉主教授,《外交评论》执行主编陈志瑞先生和外交学院东亚研究中心的郭延军教授。在座谈会期间,嘉宾都围绕着东盟之间的相关课题进行研讨,同时也开放观众与在台上的嘉宾和坐在台下的马凯硕先生进行答疑。观众的问题有来自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所面临的挑战,还有细至从缅甸目前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嘉宾与马凯硕先生的每一个回答,都让听众们再次进一步地思考东盟时下的机遇与挑战。
座谈会结束后,本会也对北京大学东南亚协会在本学期的重点活动,即第二届中国—东盟青年峰会进行预热发布会,由本届峰会秘书长,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国关双学位的马来西亚留学生邓世轩同学到台上介绍本会的内容。邓同学也提到,中国—东盟青年峰会的亮点,除了是由北大留学生自主举办,更大的意义在于提供一个让中国青年与东南亚青年们能够交流的机会。在中国留学的不少东南亚留学生,能够借此峰会商讨自身国家周边所发生的事,并努力从青年出发为今后中国—东盟的未来打下更深厚的基础。本次峰会有六个议题,横跨不同领域以及不同层次的讨论模式(从愿景到计划的落实)。而本次峰会也提供了非常合适的平台,让中国学生与东南亚留学生可以积极讨论更多能够落地的项目和计划,实现民间外交实践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启航点。随后,邓同学随同本会其他组委,来自越南的阮贤明同学和来自马来西亚的何宜贤同学赠送马凯硕先生一个非常具有纪念价值额度杯子。此杯子是翟崑教授在春学期的《东南亚政治、经济与外交》课上,由两位韩国同学所精心设计的杯子作为其创意作业展示之一。马凯硕本身也高度寄予本次峰会最高的祝福,并为本次峰会留下让人深刻的寄语。
预热发布会之后,本次马凯硕《东盟奇迹》新书发布会也就来到尾声。本次作为东盟知识的盛宴并未因此而结束,反而更是开启了大家认识东盟的重要窗口,也为今后中国—东盟乃至东盟发展所带来的更多力量和活力提供了更强大的生命力。(作者系北京大学东南亚协会何宜贤)
文章选自环球网,2017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