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的三个维度

2017年9月20日

专家简介

施一公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副校长



作为国家首批 “千人计划”代表性人物之一,施一公从回国之日起就引人注目。透过重重的光环,是一位科学家极为坚定的科学梦想、真切的生命体验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作为国家首批 “千人计划”代表性人物之一,施一公从回国之日起就引人注目。而今,他是中科院院士、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首位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的中国科学家。同时,还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透过重重的光环,是一位科学家极为坚定的科学梦想、真切的生命体验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科学 “境界”: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


2007年下半年,40岁的施一公告别普林斯顿,回到清华园。


施一公回国后,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科独立实验室从40多个增加到了100多个。同时,他的学生一个个在国际生物学界崭露头角。


2017年夏,曾经受教于施一公的清华大学教授颜宁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一职。她不是去当学生,而是去当老师。从中国顶尖实验室走出的学者,登上世界顶尖高校的讲堂。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从个人奉献科研到带好一支队伍,“海归”施一公的科学梦想已经进入 “第二境界”。


生命状态:“满足”与“不满足”


施一公从事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非常高深,平时不苟言笑。但他在谈起自己的个人经历时极为朴实和诚恳。


“回国后,我最大的收获是心理的安慰和满足。现有的境况比我小时候的想象不知好了多少倍!”“现在住的是好房子,吃的是好菜好饭,拿的是高工资,在清华又有好的实验条件,做的研究是自己感兴趣的,我觉得非常富足、非常满足。”


施一公在生活上总爱与童年时代相比较,而在事业追求上却以国际一流为坐标。他说:“我们要在专业上、在事业追求上、在所有科学技术上不知足才好。”


家国情怀:报效祖国初心不改


让世界看到中国,一直是施一公的心愿。


施一公说,这种对祖国的责任感,关联个人亲历。大学三年级时,他的父亲因车祸去世,施一公遭受很大打击。远在异国,他始终忘不了,毕业于哈工大的父亲,“文革”下放农村期间,永远不遗余力地帮助邻里乡亲、不放弃理想的回报之心与胸怀。这决定了他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之职,慨然回国。


“我就想要留在中国,要给中国带来改变。”施一公说。


回国后,为了做出最领先的成绩,把国家相关科学技术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施一公和时间赛跑,每天在实验室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一天只睡4个小时。回国十年,努力终于换来丰厚回报!


“要给中国带来改变”,是施一公永不更改的初心。



文章选自 Science,2017年9月16日

关键词 专家观点